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创作于晚年(57岁)的《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历来研究陶渊明思想及其创作的人十分注意的作品。陶渊明在这篇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显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它是不能成为现实的,这一点也是历来研究陶渊明的人所公认的。那么,陶渊明创作这篇作品是反映了他的隐逸清高、虚幻消极思想呢?还是出于他自己对黑暗制度的不满,从而同情广大农民,表达了他们的愿望与心声呢?这便成了历来研究者们的分歧所在。我认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要研究一篇作品,不仅要看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内容,更应该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联系作者的思想发展和生活经历,这样才比较全面。本文就是想通过对《桃花源记》创作基础的分析来力求比较客观地评价这篇作品。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在新文学运动的头十年中,他曾以深刻地表现“五四”以后部分现代青年的苦闷而独树一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春风沉醉的晚上》在他这一时期的小说中,占有一种特殊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作者本人对它十分重视,而且在于这篇小说与他过去的小说既有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显示了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迈出的新的一步,标志着他的创作的一个新的健康方向,在他的创作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之前,他的作品,主要是抒写了当时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痛苦和不满。他的处女作《沉沦》各篇,贯穿着由于祖国的贫弱而产生的悲哀和寻找精神寄托、追求爱情而不得的苦闷。1922年回国以后的作品,如《茫茫夜》、《茑萝行》等,又在这种苦闷之中,加进了失业,生活无着的忧伤。但是,基本上都是小资产阶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都不仅一般地反映某一民族的生活,而且总是具体地表现了某一地区的风貌,因而形成这些作家独特的风格——乡土特色.赵树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生活上思想上感情上都打上农村生活的烙印.参加革命后,仍与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1942年文艺整风运动之后,他以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来指导他自己的创作,常常深入农村,了解民情、体验生活,因而写出了《小二黑结婚》、《登记》等富有山西农村风味的小说.对于文学创作必须表现地方色彩,赵树理十分重视,坚持始终.他认为“熟悉的生活,熟悉的语言,熟悉的地方风趣是有助于使感情深刻化的.”赵树理的小说的地方色彩除受他的严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的影响外,主要是通过作品中的地方风光、风俗人情、民族生活和语言这几个方面显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路遥是一位忠实的现实主义作家。在短暂的一生中,他用自己的匠心创作了许多百读不厌的作品,《人生》即为这些作品中的一朵奇葩。一、《人生》生活原型的艺术改造路遥不追求以“新”的刺激性为目的的创作作风,也不把过去的都看成是永远光辉的法宝,而是心平气和地在这种“夹缝”中追求自已的创作道路。他是一位农民的儿子,用他的话说,农村是基本熟悉的,城市正在努力熟悉着。最熟悉的却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特别熟悉身上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同时,他感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相互交往日渐广泛,在各方…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当代文学中,赵树理的创作独树一帜。在全国解放后,满享盛誉的赵树理仍然以广阔的农村作为自己生活和创作的根据地,并以与农民“共事”的方式熟悉农村生活。对中国农村与中国农民的真切了解,使赵树理在我们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风风雨雨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冷静的头脑,严谨地按照着革命的现实主义原则进行创作。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记录了我国农村解放后实现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及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在众多反映农村生活的同类作品中,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这些创作的深刻含意,将会随着历史的进程而被人们越来越深入的体会到。赵树理的创作,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农村生活画面,塑造了各种类型的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而且对不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把一批山西的著名作家如马烽、西戎、孙谦等人的创作称为赵树理创作流派,即是一例。但是,这样一位为我国当代文学的成长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并为中国文学在国际上赢得声誉的作家,却经历了一番坎坷不平的遭遇。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从五十年代末期的《锻炼锻炼》开始,就出现了尖锐的分歧;林彪、“四人帮”推行“文艺黑线专政”论时,赵树理的作品更被诬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暴露文学”;  相似文献   

6.
作者老虎和有的评论者都强调长篇小说《漂泊的屋顶》最大的突破点在于直面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农村户籍的生活与情感的真实状况。但从对作品中李大谟的细读分析可见,作家的创作意图与创作的文本之间有缝隙,这不仅让我们看到在塑造李大谟时作家既想表现自己,又要掩饰真实的自己的内心矛盾和局促,也使我们感到弱势群体要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所面临的沉重与无奈。  相似文献   

7.
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远离城嚣》问世以来,对这两部作品的评论和探讨从未停止过.今天,我们的评论不仅要将着眼点放在悲剧或喜剧本身及其成因方面,而且还要放在以悲剧或喜剧手段塑造美好形象的主旨方面.哈代作品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表现人的魅力.人的魅力在于人性美和性格美.这是他对文学艺术的真诚,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然.哈代不断寻找艺术的切入点,寻找适合自己艺术情性的那一片区域,只要他自我主体与生活世界有着动情的遇合,激活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便欣然为文.在他的创作中,他要追索那“触动”“心灵”的东西,这正是他的艺术核心.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凝聚着  相似文献   

8.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的重要作品,在社会剖析派创作范围下,这一"三部曲"作品表现出其家乡桐乡乌镇地区的乡俗、乡情与乡语,既透露出青少年生活对创作的影响,也表现出他对底层苦难民众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文学史上 ,郁达夫以“自叙传”小说而知名。他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说 ;“我觉得‘文学作品 ,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 ,是千真万确的。”又说 :“作家的个性 ,是无论如何 ,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郁达夫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比较曲折 ,然而他注重“一己体验”的自叙传色彩和主观浪漫抒情的创作个性 ,却始终鲜明地保留在他的大部分小说中 ,即使是写于 1 92 3年 7月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部大家公认的 ,连作者自已也认为“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达夫自选·自序》)的描写工人阶级的作品 ,仍然以抒情的笔…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采用了双重旁知视角和多重次知视角来结构作品,这既丰富了作品的容量,又使主旨内涵获得了多重阐释性。这种独特的叙述视角的产生,一在于避免生活阅历不足所造成的创作局限,二在于避免因反叛、超越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和道德价值观而招致的伦理道德攻击。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就智量先生的长篇小说《饥饿的山村》,进行一次座谈.首先,我想我们应该对这样一位著名学者、翻译家,在近古稀之年创作这部小说处女作的巨大勇气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其次,我觉得智量先生创作《饥饿的山村》这件事本身也说明了这样两点:第一,他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写过小说的学者而创作这部小说,那一定是他亲身经历的那段生活对他本人造成的震动与影响之巨大、产生的审美感受之强烈,难以割舍无法释怀,无法用张爱玲常用的“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轻易抹去.这多少验证了生活对于创作的先决作用.第二,作家之所以创作这部小说,除了审美感受强烈所使然外,可能还源自他力求真实地反映那段历史、表达自己对历史的审视、反思与批判的意图,即“给一个说法”.而这一点正表明了作家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对此,我们同样应给予深深的敬意.并且,这也将成为我们谈论这部作品的一个契口.  相似文献   

12.
路遥与贾平凹有着通过自己努力从贫困的农村进入城市的相似经历,这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有相似的心理感受,因而两人的创作心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自卑是他们创作心理中最为鲜明的共同特征。但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等因素不同,这种自卑情结又有着不同的呈现。路遥更多地把自卑转化为一种自尊、自信与自立,形成了一种强者的英雄性格,其作品充满着积极进取精神。而自卑对于贾平凹,却是一直困扰他的一个性格因素,使其形成了一种孤独、懦弱的性格,其作品也充满着沉沦颓废之气。  相似文献   

13.
(一) 梁文博是最近在中国画画坛上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画家,他以一种温馨而亲切的感情,轻淡地、柔和地、自然地描述着平常而朴素的生活.作品抒情而又朴实,是极具发展前途的中青年画家.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师心亦师道》的文章,欣赏和分析他的作品.但是,我不仅喜欢那些亲切感人、朴实自然的作品,对于他的创作过程及其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具有浓厚的兴趣.我常常想:一些人人得见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为什么一到他的笔下,就成为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呢?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艺术家在创作中的心理机制,这个神秘而崎岖的领域,我们是否也可以从文博的创作中得到一些了解呢?  相似文献   

14.
布封说:“一个大作家绝不能只有一颗印章,在不同的作品上都盖着同一印章”,否则,“就会暴露出天才的贫乏”(《布封文钞》14页).艺术创作实践证明,一切认真研究生活和富有艺术经验的大作家,在他将自己的作品艺术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时候,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总是既鲜明突出而又不单调乏味的.鲁迅就是如此.姑不论他的杂文、诗歌、散文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在不失本调的基础上体现出风格的多样了,仅就《呐喊》、《彷徨》这两本小说集而言,它们的艺术风格也仍然是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三本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而《故事新编》中的后五篇是他后期的仅有的小说创作.但在过去评论研究中,人们对《故事新编》的重视远不及《呐喊》和《彷徨》,好像此书真如某些人所说不是鲁迅的"重要作品",这显然是不当的.近几年对《故事新编》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对此书争论最多的是对它的形式的看法,又因形式而又触及到它的内容的理解的分歧,其根源就在于作品的"油滑之处".因此,对于"油滑之处"如何理解,不仅关系着《故事新编》的思想意义,也关系着它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小说创作表现出浓厚的寻找意味.20世纪80年代初的精神迷惘是其寻找的基础.90年代的都市和乡村题材小说则体现出对城乡文明的双向审视、抉择与否定.他承认都市文明是历史的发展方向,但都市本身的种种弊病又使他不能不对其予以排斥;他看到了乡村文明的岌岌可危,却又本能地系心于乡土.矛盾、困惑是这一时期的主色调.本世纪初的《秦腔》宣告了乡土家园的失去,寻找也因此而告一段落.这漫长的寻找历程,显现着他的精神求索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总是有他独特的风格,而一个作家的风格,首先产生于作家由于立场、态度、感情、气质所决定的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反映生活的独特视角。在赵树理反映农村变革的一系列作品中,他始终如一密切关注和表现的便是家庭问题,这可以说是赵树理整个小说创作的“眼睛”。 毋庸置疑,家庭问题,不仅是社会学家们热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许多文学家们密切关注和表现的重要社会问题。从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到《红楼梦》,直至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小说《家》,都无一例外地把家庭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眼睛”。但在中国文学史上,还很少有人象赵树理这样,从创作的发端,直到创作生涯的结束,始终不渝地通过家庭这个“眼睛”,来反映中国农村复杂而深广的社会生活,即通过家庭的窗口,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以家庭生活的微澜及家庭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红楼梦》,而《红楼梦》的伟大却不仅在于它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衰败,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无与伦比的鲜明的艺术典型。贾宝玉形象便是这一系列典型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但是,这一形象也是《红楼梦》人物画廓中性格最复杂、最难理解的典型。对于这一形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显然有助于对《红楼梦》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认识。本文拟从贾宝玉形象社会性质与美学性质的分析中,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对贾宝玉形象的社会内涵和美学内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西晋皇甫谧是继刘向之后又一个大量创作杂传的作家,其杂传作品包括《高士传》、《逸士传》、《达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韦氏家传》。皇甫谧的杂传创作是小说式的,这不仅体现在其为传的旨趣与心态、选材态度与方式方面,更体现在其以杂传述志写心,而小说式的创作,使他的杂传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小说品格。  相似文献   

20.
<正> 刘震云被评论界视为“新写实”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自然成为代表作品。从《新兵连》、《官场》、《官人》到《单位》和《一地鸡毛》无一不是尝试着对终极“真实”的追寻,一无反顾地追求比现实主义更真实的“真实”效果。其创作利用最接近于生活本身的“纯态事实”,在反讽中透出强大而深沉的震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