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试着在《衡阳晚报》一版开设了一个个人言论专栏:《茶楼闲谈》。怎么也没想到,这个专栏一开张,竟然引来了那么多关注的目光。晚报甫一出街,读者争相购阅。《茶楼闲谈》里所谈之事以及文章本身,都能引起相应的议论和品评。我常常能听到读者打来电话对我文章进行评论。有读者甚至把我所有的文章一一搜集下来,并装订成册。令我没想到的是:衡阳市的领导也非常关注这个专栏,有些文章甚至成了市委常委会的议论话题。市委书记对我说:我也是你文章的忠实读者。有些文章说出了我们不便说的话。希望你把这个专栏好好办下去……二一个小小的个人言…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本溪市公安局南芬分局最近成功侦破一起国内罕见的特大盗窃机动车案件。此案情节曲折,一波三折,让办案干警多次惊讶不已。首先是没想到4个农村小蟊贼竟连偷了64辆机动车,其次是没想到主要收赃者竟为外市一名“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最后是没想到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参与销赃。  相似文献   

3.
2000年末,工人日报辟出3/5版面,开设了新闻评论版。“圈点新闻”是6个栏目中的其中之一,它小眉小眼,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应该说是浓缩的大文章。与“社评”、“新闻观察”的字数规模及选题重要度相比,“圈点新闻”当然是无法可比的,每期3条,连新闻带圈点字数总共不过600余。但没想到的是,随着新闻评论版在业界的名声渐起,“圈点新闻”也亮了起来,成为一些读者情有独钟的阅读对象。为什么篇幅短小的“圈点”比其它栏目更吸引读者的眼球?究其原因,作为“圈点新闻”的后期作者之一,我的体会是,除了它能够迎合当下读者通常所追求的阅读效率外,关键…  相似文献   

4.
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各地新闻工作者进车间,跑田头,报道基层风貌,反映群众诉求。能不能在报道题材上让群众喜闻乐见,能不能在报道之后引起读者互动?我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走基层——采写“吃”的小故事,没想到,受到读者的认可和欢迎。  相似文献   

5.
“有压力才能产生动力。”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我虽然在新闻单位工作多年,但一直做的是录入工作。以前我做梦也没想到,像我这样的人,竟然也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事情还得从2005年4月我去西安学习说起。为提高编采队伍的整体素质,我有幸被派往西安参加培训。在我  相似文献   

6.
我是个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的“老家伙”了。随着自己一天天变老,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变化.我发现能摆的“资格”越来越少。于是.我开始留心向“新手”——从事新闻时间较短的记或通讯员学习了。你别说.我还从中获得了不少的益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中,不少同行每每以“网鱼”做比方,把获取价值大、可读性强的新闻当成捞到了“大鱼”。但数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使我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感性触摸和理性认识,我觉得新闻采访的路子与其说是像“网鱼”,倒不如说像猎人打猎更贴切。因此,在新闻从业中,我主张自己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8.
没想到能得奖,而且是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为一名通讯员,我在此之前甚至连做个这样的梦,也许都会被人认为是一件奢侈的事。今天,“奢侈”意外地变成了现实,得知获奖的消息,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相似文献   

9.
还是在一年以前,我去书店劳动,被分派到文艺柜台。我看到书架上有许多存放好久,好象从未动过的文艺书籍,于是就同营业员谈论起来: “这些书看样子存放好几年了吧?”“可不,打进来后就没人买过,少说也有三四年了。”“这个情况你们事先能估计到吗?”“当然可以。”“那你们不会不进吗?这样既可以避免资金积压,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车力……”“你大概是刚进出版社不久吧。我们和你们出版社是包出包  相似文献   

10.
虽说历史与档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15年前我大学毕业时,我却立下了“今生不与档案发生关系”的誓愿。然而我怎么也没想到,几年之后,我即“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自觉自愿踏入了档案界,并于  相似文献   

11.
“我当时就是公安部一个副科级干部,做梦也没想到,竟参加了对老部长的审查。”  相似文献   

12.
1982年,我受聘为《红旗》杂志“第一读者”,至今已20年了。虽然我的工作、职务都有过变动,而当“第一读者”却一直坚持下来没有变。我觉得,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能作中央党刊的“第一读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份神圣庄严的责任。《求是》编辑部为我提供了机遇,让我能长期学习党刊、宣传党刊、推广党刊,对我思想觉悟的提高、工作的促进、学术科研的推动,都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3.
于次 《新闻导刊》2004,(5):50-50
在今年的拿国新闻界“三奖”评选中,我荣幸地当选了全国“百佳新闻工作”,对于这一殊荣,自己是做梦也没想到:作为一个38岁时才从教师职业改行搞新闻、半路出家的记、编辑,能得到这么高的荣誉,而且是第一个进入“百佳”行列的体育记,心里真是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14.
尊敬的编辑先生: 您好! 一个偶尔的机会,我在央视10套看到“讲述”节目后,就被“讲述”的故事牵动了心。“讲述”的故事好看、好听,那些故事既有传奇色彩,又像是身边发生的事,而且故事的结构摆布、思想的提炼、内在的张力等等方面,既给人新闻写作思路的启迪,又让人从中感悟到人生中某些道理。遗憾的是:我对整个“讲述”栏目几乎一无所知,我很想了解“讲述”栏目从开播到今天的整个历程,我想“讲述”的历程一定充满故事。您能帮忙把他们的故事展示给我们及与我有着同样心理的读者吗?谨候!东楚晚报 孔晓红 2002年7月20日。  相似文献   

15.
《我能摸摸火车吗——首趟“庐山号”随车目击记》(刊登于1996年9月6日的江西日报《星期刊》)一下摸到4个奖——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全国党报好新闻三等奖、江西好新闻一等奖、江西省副刊好作品一等奖,确实在我意料之外。当时根本没想到得奖之事,只想不虚此行,尽心尽力采写好这篇文章。所以很多人恭喜我时,我总说运气好,是碰上的,这不是自谦,这篇文章能问世、能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元旦,我远赴东三省,采访了十一运冰雪项目的比赛,见证了全 运会第一枚金牌的诞生.在原驰蜡象的莲花山滑雪场,看着金镶宝石的"璇宝",我止不住慨叹:"全运会,来了!"不过,没想到的足,进入6月后,我奉命走到了幕后,担任了"无名英雄"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今年4月,我投给《新疆日报》社一篇小稿,题为《不必神经过敏》,没想到7月份出刊的《新疆新闻界》第二期上登出来了。我深知这是一份知识性、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刊物,我的“狗尾”能在上面“续貂”,确有受宠若惊之感。惊喜之余,又有所思。我是普通工人,各方面的知识都较贫乏,写的稿件水平也低,常因浪费编辑的宝贵时间而感不安。所以我的稿子一般都写得很短,有时连附信也  相似文献   

18.
本人的评论文章《莫以纪律红线为怠政懒政找借口》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可以用“惊喜万分,诚惶诚恐”两个词来概括获奖后的心情。“惊喜”的是,没想到能获如此高级别的大奖,且是本届中国新闻奖中全国地市报仅有的两个文字类二等奖之一;“惶恐”的是,全国新闻作品中比之优秀者何止万千,我何德何能!这也激励我在今后工作中,要更加用心写好每一篇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9.
为"乐"而写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旦获得好的新闻线索,便不顾一切而求之。我也养成了勤写、勤走、勤问、勤记的习惯。有人说我是写稿迷,确实如此,一天不写则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在写稿中坚持“三不写”、“三结合”。即:事情不真实不写,情况不弄清楚不写,没有宣传价值的不写;做到学习与写稿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罗杰 《中国记者》2022,(11):66-67
<正>记得前段时间,《讽刺与幽默》采访我,让我谈谈从事新闻漫画创新20年来的心得,我罗列了10条,在最后一条“一个造型不介意多画几遍”的末尾,我写道:“好的作品往往诞生于灰烬之中。”没想到编辑居然拿这句话做了整篇文章的标题,让我颇感意外,周围的同事与朋友都非常认可这句话,可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篇好的文章、一幅好的漫画必须能经过客观的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