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蕊 《华章》2012,(20)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超过150篇的短篇小说,他的作品具有十分高的艺术感染力.《蜘蛛之丝》是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其冷峻的文笔和简介的描述,深刻的揭露出人性中的利己主义,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相似文献   

2.
武凤娟 《快乐阅读》2011,(26):181-18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本文对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经历进行了浅析,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鼻子》为例,尝试分析人性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3.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之作。在小说《鼻子》中,不正常的鼻子为主人公带来了数十年的心理苦痛,正常的鼻子虽然为主人公带来了一时的内心欢乐,却增添了他长久的烦恼与愁苦。而再次恢复怪异模样的鼻子又一次使主人公现出欣喜之情。通过对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分析,深刻揭示主人公微妙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阐述主人公自卑的心理、试图改变的积极态度以及过于敏感脆弱的自尊心。同时也批判了他人的自私冷漠、利己主义人性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日本现代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鼻子》进行文本分析,以鼻子的变化为中心线索,梳理小说情节发展的同时,试图从芥川对小说叙事者的角度变化上入手,着力分析主人公禅智内供的心理变化,对芥川笔下对人性的犀利批判、关于人性的虚荣心与利己主义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本文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为中心,拟从文中人物心理变化入手,尝试分析人性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6.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鼻子》构思巧妙,寓意深刻,透过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及心理分析,把人性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以犀利的文笔揭示了主人公内供逃避自卑的心理、补偿的心理、积极的心态以及脆弱的自尊心的可悲,同时展现了城中百姓、寺内弟子、武士等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可恶。  相似文献   

7.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初期作品,它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今昔物语》.作品对其中的一个简单故事加以艺术加工,并注入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描述了现代人试图寻求拯救的心理体验.当时的日本社会背景下,芥川龙之介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其创作《鼻子》的动机,都与他这部成名作有密切关联.作者通过剖析人性中的自卑懦弱和自私利己的特点,寻求放下烦恼和苦闷,多份生活的智慧和坦然的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8.
《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充分的揭示了人类在利己主义思维下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本文将《罗生门》小说与其取材的原著《今昔物语集》中故事进行了比较,并对文中表现出的利己主义思维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分析了小说人物在两难选择、利己主义驱使下善恶转化的人性转变的复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于玲玲 《考试周刊》2012,(34):17-18
《鼻》是一部取材于古典作品,作者加以近代视角的解读,触及人性本质的改写作品。其超越了原作,亦可以说是巧妙地唤醒了古典文学的魅影,复苏了古典的世界。其中突出描写了人类的自尊心及利己主义。历来对《鼻》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大多数是在研究或者批判《鼻》中透视出来的代表人性恶的利己主义,以及主人公禅智内供脆弱的自尊。本文从作品与原作的不同、作家人生的经历等出发重新品读这部名作。  相似文献   

10.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他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芥川热爱探讨人类自我意识的定位,揭示人性中的虚伪和自私。其作品中讽刺最多的是"利己主义"。其中就包括他的成名之作—《鼻子》。《鼻子》从主人公内供的视角为出发点,揭露主人公内心的强烈的自尊心甚至可以说是自卑以及敏感偏激的心理,同时也表明了即使是具有高深修为的内供,也会十分在意周围人的眼光,这与普通人的从众心理无异。  相似文献   

11.
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客观性本质,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人的完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的教学中,人性的“自私、善恶”问题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准确界定“自私”的内涵是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客观要求,因此,只有科学理解“自私”的具体含义,把握其实质,才能澄清和纠正学生中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出发点,中国文化形成了以人性善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西方文化则孕育了以人性恶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中西不同的人性假设形成教育管理的重大差异。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忽略了教育管理权,西方则很早就发挥了国家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中国教育管理人治色彩浓厚,西方教育管理法治色彩明显;中国教育管理强调道德约束,西方教育管理重在利益刺激;中国教育管理凸显权威管理,西方教育管理重视民主管理;中国教育管理以维护稳定为根本,西方教育管理则以提高效率为要义;中国教育管理改革意识相对淡薄,西方教育管理改革意识强烈。  相似文献   

14.
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和中西哲学家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当今人们烦恼和忧郁的产生原因.在现代社会,个人只有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生存,才能寻找到人生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天性,人的本质即人的根本性质,是人性的根本部分,包括人的界本质、人的类本质和人的个性本质三部分,三者统一于人的现实本质。人的本质的根本特征是生成性。素质的本义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素质是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基础、根源、种子。人性和人的本质生成的过程,就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即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亦即素质发展、生长的过程。所以,素质教育就是人性教育、形成人的良好本质的教育,是培养丰富的人性和充分张扬生命的教育。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真谛,本质上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而两者的人性论思想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两者蕴含的德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者都肯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分别提出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从类哲学看西方心理学的人性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性观,并从类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笔者认为西方心理学对人性认识的历程展现了从本体论的理念向类哲学的理念发展的趋向,但对人性的认识又有自身的局限,仍没有过渡到类哲学的高度。类哲学是时代的精神,只有在类哲学的指引下,心理学才能对人性有符合时代的深刻理解,进而推进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二歧人性观的流行使心理健康研究陷入了困境。用整合人性观取代二歧人性观,给心理致病原因的探析、心理治疗目标的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等诸方面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是心理健康研究走出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选择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或手段,有其深刻的人性基础,本文通过界定法治,阐述了中西不同的人性预设与治国模式的选择与人性预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人性的不完善或缺陷是法治的人性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