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闿运(1832—1916),字壬秋,人称湘绮先生,湘潭人。咸丰七年(1857)举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赐翰林院检讨;辛亥革命前夕加翰林院侍讲衔,是我国晚清至民国初年的著名学者。他学治《诗》、《礼》、《春秋》,宗法《公羊》。诗文模拟汉魏元朝,为晚清拟古派诗坛之旗手。可谓知识渊博,交游广阔,著作等身。其《湘军志》一书,能秉笔直书,对湘军将帅颇有微词,虽受毁版之灾,而书之声誉更著。辛亥革命后因物望所归,为袁世凯礼聘为清史馆馆长。然傲骨天生,殊不欲为袁氏唱颂歌;而袁氏亦徒有修史之名,并无修史之实,乃忿而辞职,终老于长沙寓居。其著作经门人辑为《湘绮楼丛书》行世。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古代大学的书院是在官方控制、行政介入、为科举应试服务的现实中艰难地生存,而这对书院理想——学术创新与传播自由、管理自主和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形成了巨大挑战。书院大师们凭借其博大的胸怀、敢于创新的勇气,以及洞悉把握书院发展规律的睿智来迎接现实的挑战,使书院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现实的制约,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一、德业双馨的教育家书院从诞生以来,经历唐、宋、元、明、清千余年的发展,但从未被正式列入官方的教育系统,因此缺少以官方为背景的制度性保障。这样,创建者、修复者和执掌者在书院发展过…  相似文献   

3.
对南宋书院大师的研究,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中国书院的重点内容之一。全面系统的对南宋书院大师学术精神的研究至今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南宋书院大师的学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对南宋书院大师的研究,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中国书院的重点内容之一。全面系统的对南宋书院大师学术精神的研究至今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南宋书院大师的学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杨树达(1885-1956),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字遇夫,号积微,湖南省长沙市人。1897年考入梁启超等举办的时务学堂。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先后在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任教。1920年再度北上,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主任、清华大学国文教授等职。1937年返回长沙,任湖南大学教授,直至1956年逝世。学术成就他涉猎广泛,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古籍整理、语法修辞、文字训诂、甲金文研究。他一生著作丰富,《汉书疏证》、《积微居小学述林》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F0002-F0002
正于省吾(1896-1984),古文字学家。字思泊,号双剑哆主人、泽螺居士、夙兴叟,辽宁省海城县人。1919年毕业于沈阳国立高等师范。历任奉天萃升书院院监,辅仁大学讲师、教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  相似文献   

7.
省级书院出现于嘉靖、万历年间,清代雍正时正式建立省会书院。省会书院由于经费充足、频受皇帝关顾,生徒筛选严格等优势和特点,成为各省教育、文化与学术中心。清中后期,省级书院中又增设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新生代书院。  相似文献   

8.
<正>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曾有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实业家等称号。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在任组织学人集体从事古籍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汉书  相似文献   

9.
长沙的岳麓、金华的丽泽、庐山的白鹿洞、贵溪的象山,均为南宋著名的书院。四者之中江西有其二。白鹿洞书院一直办在庐山南麓,而象山书院则因种种原因,迁建多处。现将象山书院概况分述如下: 应天山之象山精舍象山书院的前身叫象山精舍,是南宋陆九渊及其门徒彭世昌所创办。其址在今江西贵溪县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宋淳熙十四年(1187)彭世昌来贵溪寻访老友张伯强和张行己等。一日登山游览,见“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便与友商议,准  相似文献   

10.
湖南大学的渊源可追溯至中国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公元97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潭州(长沙)太守朱洞在长沙岳麓山正式创建了岳麓书院。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朱熹在此讲学执教时,即有“岳麓一千徒”的兴盛景象,形成了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湖湘学派”。历代皇帝对岳麓书院高度重视,宋真宗曾召见书院院长周式,并亲书“岳麓书院”门额。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至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同时合并了由著名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创建于1897年的中国最早近代学堂之一的时务学堂。辛亥革命之后,又相…  相似文献   

11.
名扬天下的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时势变迁,唯有岳麓书院一直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千余年来,这里学脉绵延,书香不绝,故有“千年...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F0002-F0002
陈寅属(1890-1969)。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敦煌学"的首次提出者。他先后留学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一生留下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在清华百年历史上,  相似文献   

13.
历代书院之志,隶属于四川大学《儒藏》自创体例“三藏二十四目”之“史部·学校史志”。该文所提要的八种书院志《岳阳慎修书院志》、《石鼓书院志》、《国朝石鼓志》、《长沙府岳麓志》、《长沙岳麓书院续志》、《问津书院志》、《紫阳书院志略》、《东坡书院志略》,七种属于两湖地区,一种属于江苏。八志所提要的内容,包括版本信息、作者简介、书院概况、内容介绍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清末安徽教育的几个问题吴毅安一、敬敷书院的性质与沿革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兴办时间最长的一所书院,设于清安徽省城安庆,创建于1652年(清顺治九年),停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前后250年间曾三迁其址,数易其名。敬敷书院的前身是“培原”书院...  相似文献   

15.
<正>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清代光绪二十三年。发源于桐城派的清代安徽省学敬敷书院移建于此。“敬敷书院”长廊、安徽大学红楼作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安庆师范学院百年办学的历程:敬敷书院换校名、迁校址、改校制,昭示着皖江文化的和合内涵。 一 安庆敬敷书院是清朝安徽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官办书院。1652年(清顺治九年),江南省操江巡抚李曰芃在安庆建立了培原书院:1733年此书院由私人办学改为官办;1736年换名为“敬敷书院”。桐城派领袖、经学大师姚鼐于乾隆四十五  相似文献   

16.
书院志是以记载书院发展的历史、讲学情况及其管理办法等为主的历史典籍,是一种专志,具有贴近时代、内容丰富、最能真实反映书院的历史状况等特点。文章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历代书院志》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等所作的简要分析,并纠正一些模糊不清的或错误的说法;第二部分分析书院志的基本格式,并对书院志的名称、总数及存佚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三部分阐述书院志的学术价值,以期引起大家对书院志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并称为北宋"四大书院"。因其成立较早,为州县置学之始,居"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创办于五代时期的后晋。商丘虞城学者杨悫,热心教育,聚徒讲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院辞典》闽、浙、赣、台四省编撰小组联席会议于1988年11月24日在我院召开。会议由《中国书院辞典》编委会编委、江西省社联副主席、副研究员李国强主持。《中国书院辞典》编委会副主编、江西教育学院书院史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李才栋传达了在湖南长沙召开的《中国书院辞典》第一次编委会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19.
衡州系湘南重镇,历史名城;山川形胜,人文荟萃;自古多书院、学宫,其中尤以宋、明二代最盛。据资料统计,南宋时有书院十二所,明代则多达三十多所。宋明时期衡州书院之所以特别发达,原因很多。一是宋室南渡以后,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由北方移至南方,衡州为南宋王朝重点开发的地区之一,南宋统治者十分注意加强衡州的文教建设,除了发展官学外,对于私办的书院也予以鼓励和资助。二是南宋的官学积弊  相似文献   

20.
王闿运(1933-1916)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教育家。王闿运幼年随祖母习书识字,7岁时从善化李鼎臣学习五经。初学时不慧,日诵不尽百言,又不能尽解,为同垫者所嗤。王闿运益加刻苦,所习不诵即不食。9岁时,毕诵五经。后因家贫不能延师,随家人读经史词章,早晚不辍。15岁时,已明训诂。后又从私垫。塾师不喜杂学,而玉闿运不喜科举之业,常读《楚辞》等未见之杂书,塾师常从后掣其卷而藏之。王闿运益愤,愈发博览群书。17岁时应童子试,18岁时问学城南书院长陈尧农、长沙熊雨胪,被先生称为奇才。19岁时补诸生。王闿运此时曾有用世之志,习书非仅训诂词章,意欲通经致用。21岁后,王闿运开始外游,曾到江西、武昌等地。26岁至省城入试,中第5名举人。28岁时入京应礼部试。户部尚书肃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