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现于明代的五卷本《东坡志林》实系真伪糅之书。其伪的部分,情况也极复杂:有的根本不出于苏轼;有的虽出于苏轼,但不出于《志林》;有的在同一条中真伪交杂。至于十二卷本《志林》,不仅出于五卷本《志林》之后,且将五卷本中除“论”的一卷外的绝大多数章收入,也是一部真伪杂糅的书,其较五卷本多出的部分,有些当出于辑佚;但是否全都为辑佚所得,仍是有待进一步探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苏轼随笔集《东坡志林》中的记游文学作品。满怀对已逝友人曾经的追念。表现对生死的达观,他正是通过精神的闲适与情性的闲逸来对抗迫害、化解心灵伤痛的,这也是他多次遭受政治迫害却从不屈服的根本原因。诗话和考古札记。是苏轼学术成就的补充。反映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志林》中对名物的题咏记述也构成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志林》不论是情的阐释,还是理的透彻。无不蕴含苏轼澄澈的心性和洒脱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东坡志林》出发,并以之为主要参考,探察苏轼后半生谪居生涯里凸显出来的越来越清晰的亲民情怀。在此过程中,他立身大地,关怀民瘼,在与民共处、携手相扶的现实生活里,达成了对苦难的超越。究其原因,乃在于其基于儒家用舍进退传统的深刻思考和长期生活实践的亲历实感。  相似文献   

4.
苏轼晚年本想写百篇史评,却只写了十三篇。这些史评,后人评价或褒或贬,意见不一。究其原因,是苏轼把以严谨笃实为规范的史评写得恣肆纵横,富于文学色彩。苏轼这种史评风格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随机生发的论说技巧在科举考试上的成功及追捧效应对他这种技巧的强化,经学疑古风气的影响和自由表达思想内容的作文追求。  相似文献   

5.
王艳 《文教资料》2008,(28):121-125
苏轼曾经是北宋经学的重要研究者之一,但是其学术影响却并未如宋代之洛学那样垂于后世.本文试图探讨其原因.兹从其尚未广为学界普遍重视的<东坡志林>卷五<论古>材料,分析其对待经学研究有"想当然耳"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有可能就是导致其经学过早湮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7.
8.
9.
《闲情记趣》节选自沈复的《浮生六记》,是本书卷二《闲情记趣》第一节开头的一部分,借用本卷题目为课题。沈复(1763-?),字三白,清代乾隆年间人,虽然出身于“衣冠之家”,读过几年书,却终生未进学中举,主要职业是习幕、经商。然而其人灵秀聪悟,于人于事皆重于感情。写作本时作已46岁。“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李白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三白面对自己坎坷的一生,心中积累狂涌跃突,如烟的往事,  相似文献   

10.
笔者悉心研读中华书局本《元史·祭祀志》后,发现校勘记中有3处校改不当,有两处较明显的错误,此外,原文存在疑误8条,点校本标点有5处欠妥当。  相似文献   

11.
《项脊轩志》是一篇含而不露、以情动人的散文佳品。全文言近旨运,辞约意丰,平淡中见至真,素朴中蕴浓情。只有经过诵读、玩味、凝想,你才能真切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引起自己内心的共振共鸣。  相似文献   

12.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散文杰作,它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教述,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它随事曲折、感情深厚、情致妙肖,具有一种浓郁的阴柔美。《项脊轩志》的阴柔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教初中,学校安排就《幼时记趣》上公开课,心中难免忐忑,因此课前作了较充分的准备。没想到一堂课上了下来,收获颇丰,很有心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红楼梦》中,尤三姐短暂的悲剧人生仅仅是宝黛爱情和大观园女儿们悲剧中的一段插曲。她用极富个性的聪慧、纯情与刚烈,以鲜血饲剑洗净那腐朽淫荡的上流社会所加以的污浊。她为情而变,为情而死的至美心灵的陨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中伦理道德的彻底崩溃和贵族子弟的极端的无耻堕落。  相似文献   

15.
《幼时记趣》的“趣”,既是指童年里发生的若干件有趣的事,更是指处在其中体会到的情趣与乐趣,即“物外之趣”。通读全文,发现“物外之趣”的获得,正是童心的充分体现。在观察仔细的基础上,童心使“我”产生奇特的想象,  相似文献   

16.
17.
西晋陶夔《晋安记》是福州的第一部方志,今仅存一、二条。唐大中林諝《闽中记》,是继陶夔之后一部很重要的方志,也已散佚.有学者加以辑录,可惜仅得十余条,今予重辑,得百余条,并略加考证。宋庆历三年,林世程在林諝《闽中记》的基础上撰《重修(闽中记)》,也已散佚,今亦加以辑录,得数十条,附于后。  相似文献   

18.
闲得实在无聊极了。四周的房呀、墙呀、树的,本来就不新奇,现在又模糊了,看上去黝黝的似鬼影。天上月亮还没有出来,星星也不见,昏亮亮的一个大大的天空。我们伤心了,垂下脑袋,不知道这夜该如何过去,痴呆呆儿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我们都抬起头来,原本是无聊得没事可做,随便看看罢了。但是,就在我们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分明看出是有无数个光角儿的。  相似文献   

19.
刘艳 《文教资料》2012,(24):4-5
在文学的通俗界定中,宋朝以词为盛,成就高者颇多,华彩篇章,举不胜举。流传很广。而在宋文坛上名不见经传的僧人志南以一首名为《绝句》的七言诗为逐渐归于平淡的宋朝诗坛增色不少。该诗所表现的意境之美,值得细细品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晚明以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这个过去被封建王权压扁了的、微不足道的个人——第一次获得了主体性地位 ,“我”的生活、“我”的情感、“我”的丰富而独特的个性、“我”的生命中那些值得回味的快乐时光 ,第一次被看成了值得珍惜、值得书写、值得淋漓尽致地加以表现的内容。《浮生六记》这种个人生活回忆录也随之出现 ,成为文人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明显标志。江南一带是晚明以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同时也是受个性解放思潮影响较深的地区。处于这样的时代 ,生长于江南 ,出身于“诗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