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一、我看见过_的大海,欣赏过_的西湖,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漓江的水真情啊,清得_;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_.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相似文献   

2.
[案例一]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第二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元瑕的翡翠”一句时,先让学生反复品读句子,在得出初步感知后,简单介绍排比句句式,最后进行仿写排比句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排比句的句式特点。  相似文献   

3.
分号的用法     
五年级的学生应该掌握分号的用法了。然而,有关书上对分号的用法说明仅是“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的停顿”。如何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分号的用法并正确使用分号呢?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出现的分号,归纳出它的三种具体用法:1.排比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例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相似文献   

4.
多媒体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师 :同学们 ,假如把这句话换个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请同学们读一读 ,比一比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读句子)生 :第一句写得好 ,因为这句话写得很具体。生 :当然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具体地写出了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 ,清得怎么样 ,绿得怎么样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生 :我也认为第一句写得好 ,因为这句话把漓江…  相似文献   

5.
传统课文《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两句话: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相似文献   

6.
阳光课堂上,有师生互动、思维碰撞时的神采飞扬;有孩子静思默想、思维涌动时生命拔节的脆响;有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时的其乐融融. [案例]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PPT展示) 2.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PPT展示) 师(沾沾自喜状):同学们,我觉着书上写得太哆嗦了!你们看我多简洁: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学生纷纷举手) 生1:郑老师,你写得没有第一句好.(其余学生纷纷点头) 师:为什么?你敢挑战老师?!胆子忒大!  相似文献   

7.
错位的求证     
朱华贤 《湖南教育》2005,(19):27-27
一位教师在执教《桂林山水甲天下》时说“:上一节课,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说说桂林山水是不是真的甲天下。”稍后,一学生站起来说“: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所以,可以说,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老师肯定道“:对,桂林的水静、清、绿,可以说桂林水真的甲天下。谁再来说说,桂林的山是不是真的甲天下?…  相似文献   

8.
一次,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执教一节四年级习作指导课,内容是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这位老师先是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习作要求,讲解什么是导游词,导游词分哪几部分,可以写哪些内容;接着分组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世界遗产”资料;最后,让学生选定一处“世界遗产”开始习作。  相似文献   

9.
一位教师在执教《桂林山水》时说:“上节课,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请同学们再仔细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稍后,一学生站起来说“: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所以,可以说,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老师肯定道“:对,桂林水的静、清、绿,可以说桂林水真的甲天下。谁再来说说,桂林的山是不是真的甲天下?”一学生马上说:从第三自然段可以看…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特级教师王有声老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有机地交将“教”和“学”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教课文,学作文。 王有声老师抓住三个排比句式;“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要学生找出“静”、“清”、“绿”三个特点,并要求学生仿写出这样的片断,学生一听要他们写出这样的片断,不少人表现出畏难情绪。 王老师诙谐而又幽默地说:“怎么?有困难吗?别着急,还没有轮封你写哪。昨天晚上我先写了一个片断,想知道吗? 大家兴趣很浓、静等着看老师的片断。 王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公园里的花”挂出,让学生先默读,后朗读。  相似文献   

11.
胡巍巍 《广西教育》2014,(17):45-4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是由写几句话到写一篇文章的过渡,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笔者从片段习作训练入手,致力于三年级习作教学探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让学生学会写事状物,为将来写长篇习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通过朗读字词句。渐入佳境。语文的文字世界。语言丰富而表现力极强,往往洋溢着耐人寻味的美。透过字里行间.这种语言美常常能令人浮想联翩.能让人隐隐约约地感受到清晰的文字背后的景象。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字词句,反复玩味,逐渐潜入描写中的境界。如教《桂林山水》一课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可让学生通过朗读这些排列整齐匀称的排比对偶句理解如诗如画的漓江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出现了“习作”的要求,和“阅读”一样,作为单独的板块来精心打造,为师生提供了便教利学的凭借。
  一、“掀起你的盖头来”--增强习作信心
  教师应该对起步阶段的习作目标进行正确定位。如三上第一单元的习作:“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开始习作了。习作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有好多同学在二年级下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习作了。请看:《好阿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写什么呢?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读了基本要求和例文后,同学们消除了对习作的神秘感,增强了习作的自信心。在良好的习作状态下,学生易于动笔,在漫漫习作路上大胆的迈出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在习作课上,每当要求学生把习作写得“新颖”些时,学生总是说“:天天在学校里上课,哪里去找新颖的材料啊!”在他们看来,习作的“新颖”就是要到没有去过的地方,找那些第一次看见的材料。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讲习作“新颖”似乎是苛刻的要求,怎么能每次要求他们去找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认识水平是不可能写好文章的,而比较又是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应从三个方面努力。一、运用写作知识的迁移,教给比较方法加强阅读教学,运用写作知识的迁移,能使学生学到比较方法。《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课文。第二段的开头写着:“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作者将漓江与大海、西湖作比较,突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征。第三段的开头又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  相似文献   

16.
习作中如何开拓学生的思路,怎样使他们自由表述?我采取化整为零的指导法,尝到了一定的甜头。怎样化整为零呢?我根据“三个一”的指导原则进行习作指导,即一堂课上围绕一个目标,解决一个问题(习作基础知识),写好一个片段(学什么写什么)。例如,前不久,学校组织五年级的学生在本市的儿童游乐场开展活动。回校后,我以此为内容教学生习作。本次习作的目标是:通过记述游玩的经过,深入体会游乐场是儿童的乐园。解决一个问题: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方法。随后,让学生写好这个片段。课堂上,我先…  相似文献   

17.
<正>审题要点分析本次习作的话题是“我的‘自画像’”,设定的情境是向新班主任介绍自己。同学们在三年级上册写过“猜猜他是谁”,三年级下册写过“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四年级上册写过“小小动物园”。其实,大家都积累了一些写人的经验。这次要怎样写好“自画像”,让老师很快了解你、记住你呢?可以用“三步法”把自己介绍得既清楚又独特。  相似文献   

18.
最近听了一节初中的作文公开课。授课教师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指导学生学习描写家乡的秋景。课的一开始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了教材中三个写景的精彩片段,并总结出进行景物描写的四个方法。接下来让学生运用这四个方法尝试写片段,写好后将学生的片段进行展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拨,好不热闹。可是展示的学生习作中却少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彩语段。泛泛而谈的较多。  相似文献   

19.
现在人教版教材,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语气助词“啊”出现的频率都是很高的。尤其是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全文不到400字,“啊”字竟出现6次。助词“啊”常因前面字音不同而发生变音。笔者深入课堂听课时,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在范读课文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都将“啊”字的读音一律读成“!”,没有读出“!”字的变音效果。这样的读法,影响了作者情感的表达!为此,笔者认为,就“!”字的变音,有必要和各位同仁切磋,以期共同提高。文中有一段写“水”的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  相似文献   

20.
<正>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编写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充满了创新之处,习作单元就是其一。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专门安排了习作单元。我们从下图中就能清楚地了解到习作单元的编排具有序列性。其中,四年级下册安排了“写景”习作单元,意在指导学生初步把握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知识与方法。笔者在调研时发现,相比于“写事”“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