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玲 《中学教育》2007,(11):43-44
《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向我们展示了丝绸之路上这颗璀璨明珠的夺目光辉。学习时引领学生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敦煌莫高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在鼓励创新,吸收具有时代色彩的主流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给学生留有充分体验、理解和感受的空间,设法拉近学生与远离我们生活时代的敦煌艺术之间的距离。通过欣赏壁画,体会对“一幅巨大的壁画”传神动态的描写,进一步激发感情,达到由衷赞叹我国古代艺术的目的。[设计特色]充分展开学习历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教学主要流程及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2.了解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特点,学习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写作方法。3.感受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敦煌莫高窟,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地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悠久的历史孕育出敦煌灿烂的文化。那精美的石窟艺术,那遍地的文物遗迹,那浩瀚的典籍文献,那神秘的高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敦煌莫高窟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西北的大漠上。今天,让我们通过品读课文,去触摸莫高…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片段一】师:现在,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读课文,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内容:1读读圈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2找找画画:每个方面作者是怎样介绍的?3想想写写:选择一个方面,将你读后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4对于敦煌莫高窟你还有哪些了解?请你选择一个方面重点去了解一下,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学生自读课文,圈圈画画,进行批注)【评析】前置性作业的内容应该是一节课重点的体现或是难点的突出,让学生在课前有充裕的  相似文献   

5.
<正>一、课例设计说明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7年级上册美术教材自学课程《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具有珍贵的艺术研究价值。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在教授中容易以讲授知识为主,让课堂显得枯燥,并且很多孩子一听到敦煌莫高窟就觉得它很复杂,太难了,如何以一种简单易懂、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呢?欣赏课是让学生表达感受和见解,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壁画的美并进行评述?我设计了3D漫游莫高窟,让学生感兴趣。以大家较熟知的飞天为欣赏对象,环节中通过学生表演飞天动作,感受飞天动态美。  相似文献   

6.
深文浅教的几点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的大修订教材和课标实验教材,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深了。如何来教好这些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备课要深入(一)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教学前,老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深文浅教的前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失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那种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上十分传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努力践行着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对话——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课上,我没有精心设计的问题,不拘泥于作者的文路,而是引导学生与课题对话、与天游峰对话、与扫路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从而共同走进文本的深处。一、与课题对话———…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流利准确、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课文中重点词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自主学习,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主动提出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莫高窟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的感悟,了解敦煌莫高窟在世界文化长廊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中华灿烂历史以及文化的热爱.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第五单元有三篇文章:《鼎湖山听泉》、《黄果树瀑布》和《莫高窟》。如何通过这三篇课文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初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如何让学生通过赏读美文,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浓郁的人情风物,并进而拥有爱美的心灵?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我们渐渐明白:本单元的课文是要让学生在读美文的过程中欣赏美景,在心中升腾起对美丽祖国、美好自然、绚烂历史和文化的由衷热爱,由此激发学生美感,进行理解美、亲近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九色鹿》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是一个美丽动听的神话故事。教学时,我紧扣住一个“美”字,将“美”根植在了学生的心间。一、感受美的形体,激发爱的情趣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多媒体显示九色鹿的图片)。九色鹿最早出现在我国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后来出现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熟练、饱含感情地诵渎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蝴蝶谷”名称的来历,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宝岛台湾之情.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知、体会蝴蝶谷的美.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情境,感悟文章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学生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读熟了课文,课文中的这些词语大家还记得吗?(课件出示词语)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那种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上十分传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努力践行着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对话--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课上,我没有精心设计的问题,不拘泥于作者的文路,而是引导学生与课题对话、与天游峰对话、与扫路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从而共同走进文本的深处.  相似文献   

13.
王军 《教学与管理》2012,(32):49-50
课文《莫高窟》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这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情感性为一体的教材文本。文章以规整和谐的结构、整饬优美的语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 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通过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 ,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 ,受到美的熏陶 ,并能熟读成诵。2 引导学生搜集、拓展相关的阅读内容 ,反复欣赏、评析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3 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动笔写 ,升华学生情感 ,培养写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初识课文美1 读题。2 谈话复习导入 :《望月》是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 ,它处处渗透了美 ,包含了美。上节课 ,我们初学了课文 ,并通过朗读 ,感受了文中蕴藏的美。我们感受到了哪些美呢?(板书 :月色美、诗句美、想像美)。(对学生找到的其它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说阅读的文本是作者说的话,那么学生阅读文本就等于在听作者说话;如果朗读文本等于代替作者说话,那么教师范读讲解文本就是在替作者讲话。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呢?下面从几方面谈一下我的体会与做法。示范引读──每学一篇新课文,教师要在范读上多下工夫,尽量使自己进入角色,通过口语艺术再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从而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在学生理解一段文章的词句与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选取重点片段,指导朗读,…  相似文献   

16.
李新喜 《小学生》2010,(11):34-34
人教版的教材和苏教版实验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深了。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教好这些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个人经验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入手。1备课要深入研究1.1深入钻研文本,通过文本和作者对话教学前,老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深文浅教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教材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莫高窟》第二课时设计理念: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节课旨在品读课文,感受敦煌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重视平等对话,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及作者的对话完成。通过各种对话感悟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达到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如教《社戏》时,先设计师生与文本及作者对话,由教师讲述课文大意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乡村景美、农村子弟情意美、船头看戏的朦胧美、归航偷豆童趣美、六一公公的纯朴美,通过探究感悟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理解主旨。最后设计学生间的对话,让学生讲自己经历的一件趣事,这样就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化解为师生对话来感悟文意,体验生活了。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 了解莫高窟的彩塑、璧画,品味课文的语言: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收集到的课外资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相似文献   

20.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莫高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说明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