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 ,小学生作文最苦恼的是“没有什么可写”。其实并非真的没什么可写 ,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观察力较差 ,不善于获取和积累作文素材。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作文 ,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什么文字”。仔细体会 ,我悟出一些指导学生作文的方法。一、教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人的生活。解决“没有什么可写”的最好方法是教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同时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告诉学生在观察时多想想“为什么?”。这样观察仔细了 ,脑子里留下的东西就多了 ,这就是作文素材。比如 :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要引导…  相似文献   

2.
农村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米”下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做到“锅”中有米可“下”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法之前,首先得教会他们积累写作素材。一、在农村日常生活中观察、积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不能离开生活。因此,要热爱生活,认真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边的老师、同学、父亲、母亲,都是写作中鲜活的素材;街坊邻里,平常小事,也是作文的内容;悄然改变着的农村给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写作环境。不仅如此,大自然同样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花草树木、虫鱼…  相似文献   

3.
造房子要有建筑材料,写作文则要有生活素材。生活素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生活素材源于我们周围的生活,只要我们留心一下周围的所有事物,用心想一想,就不难发现。一、接触自然,开阔视野目前,学生的生活内容十分贫乏、枯燥,除了学校、家庭以外,很少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这就是造成写作兴趣淡薄、作文源泉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重视为学生创造接触自然的机会和条  相似文献   

4.
提高小学生作文的能力,教会孩子"写真文,做真人"这是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陪孩子寻找写作素材,教孩子拓宽写作渠道,做个有感悟力的有心人。学生有必要从生活中寻找到写作的源头,然后一点点打开思路。而每一位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累积素材,观察生活细节,领悟生活情感,以获取真实生动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5.
“作文难,作文难,作文课上不开颜。”为什么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而作文时却无话可说呢?究其原因是学生平时不太注意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有意识的观察,不会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生们放开手脚,自由表达、真实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成为作文教学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不少小学语文教师认为 ,教学中最难教的是作文。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影响小学作文教学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生活要素。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离开了生活 ,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学生作文也是这样。目前我们的学生多数写的是“遵命作文” ,明明没有与作文题相关的生活 ,迫于无奈 ,却硬要去“挤”、去“榨”。难怪不少学生反映 :“头脑里空虚得很 ,没有什么可写。”如果以每学期练写十篇作文计算 ,在小学阶段 ,每个学生至少要练写六十篇作文 ,这需要多少生活积累啊 !因此 ,平时要多让学生收集素材 ,为孩子们创设必要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一、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基础 小学生在作文时,由于语文基础和文字组织能力本身就欠功底,作文写多了,往往觉得没有合适的素材可写,或是不知从何去写。写的作文往往也成了罗列具体事实经过的“流水账”。其实呢,不是生活中没有作文素材,而是学生缺少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因此,老师也要为学生创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相似文献   

8.
刘兰萍 《四川教育》2010,(10):41-41
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是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叶老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番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学生作文素材的唯一源泉。作文素材积累的途径之一,就是直接体验生活。体验生活,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9.
课题界定 什么是“生活需要式”的作文?所谓“生活需要式”的作文,就是以“生活”为写作素材,以“需要”为写作目的,并把写作过程“演化”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过程的一种作文方式。这里,“演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既要把作文演化为“生活”(这里的“生活不是指写作素材,而是指真正的日常生活), 又要把作文演化为“需要”。因此,“生活需要式”作文的第一个特性便是“生活性”。作文所表达的内容不离开生活(包括真实的生活和“虚构”的生活),但同时又把作文这种特殊的书面表达训练演绎为如同饮食起居那样不可回避的“日常生活”。第二个特性是“…  相似文献   

10.
周菊 《成才之路》2014,(26):49-49
正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讲作文,追根到底不是要求高,更不是目的不明确,而是写作前缺少合理引导,写作后缺乏深度评价。其实只要我们多关注生活,多联系教材,写作文也可以变得快乐。一、链接生活,在愉悦中积累习作素材作文是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开始的,首先学生要注重观察生活,用内心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就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师在教作文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明白作文其实就是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发表自己对周围事物及发  相似文献   

11.
“炼意”指导,是作文指导深入学生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把观察生活得来的素材形诸文字之前,首先要思考这个问题;运用这些素材写成的作文,将告诉人们一点什么?处理这些素材时,自己独特的感受或见解是什么?这“什么”所要得到的回答,实际上就是该篇作文的题旨,也就是立意。作文选用不同的素材,可以有不同的立意;即便是同一素材,其立意,也往往会因作者的感受不同而相异。一篇文章的立  相似文献   

12.
一说到写作文,不少学生免不了要大摇其头了一是肚中空空,没有什么好写的,二是即使有了材料,也不知如何下手,学生为什么会感到作文难呢?因为他们总以为作文是“作”出来的,是拍脑袋瓜“拍”出来的这显然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一我们要告诉孩子们:作文并不神秘,作文的内容来自生活,离开了生活就不会有好的作文。上面这些道理是不能抽象地跟学生讲的,而要通过实际让他们懂得。通过记日记的途径学习写作文,为的是更好地引导学生面向生活。生活为作文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日记意味着每日一记,把生活中有价值的、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东西记述下来,这就是  相似文献   

13.
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语言素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然而,由于受篇幅和课时的影响,英语课本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活语言素材,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跳出课本的束缚,将学生的视野引向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况且,生活是我们语言学习的源头活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勤于积累,善于积累,学生的语言素材才会日益丰富和鲜活。比如,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最熟悉的地方,在家庭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素材,如家庭成员、家长职业、家庭摆设、生活用具、日常起居等,每一个方面都可以扩展成许多内容。比如,“从生活用具”这一项,我们就可以想到table、clock、chair、bed、bowl、vase等等。教师要善于抓住家庭这一类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引导孩子多留心、多比较、多积累、多交流。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他们积累素材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二、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景传统英语课堂注重语法、词汇的灌输和记忆,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体验性,因而,教学效果总难如人意“,哑巴英语”就是其中的顽症之一。语言是为生活服务的,英语教学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适时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因为,人的交际...  相似文献   

14.
学生作文的一种不良现象是弄虚作假,胡编乱造,这显然是作文之大忌。而另一个极端则是照搬生活,复制生活,要么没主题,要么写到最后才想起来要提示一下主题,随意来几句议论抒情的话,甚至表表决心,就算“大功告成”。我们强调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这是从本质上说的,并不是要照搬生活的原样,而不做选择与加工。文章不是生活的“照相”,就是照相也有选景与构图等诸多因素要考虑,写文章就更不可不慎了。面对生活中真真切切的人、事、景、物,亦即写作素材,要用到文章中去,就必须翻来覆去地观察,既要看到其正面,又要看到反面,还要看到不同的侧面。全…  相似文献   

15.
一、让学生做什么就说什么,解决“写什么”。作文,首先要有内容可写。由于儿童的生活阅历、实践经验各不相同,对事物的观察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他们所获取的素材也就不同。大部分学生掌握的素材都是通过直接经验得来的,范围很有限。如  相似文献   

16.
每当要写作文时,学生就会有无从下笔之感。作文教学专家李白坚认为:小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人体的五员大将进行观察,着力培养学生从周围撷取习作素材的能力,把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感受深的事物及时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观察的重要早就被人们重视了,教师们也都付诸于实践,但学生仍没有解决“作文难”的问题。有的老师为解决学生某次作文的“无米之炊”,带领学生去郊游、参观、访问,但仍有不少学生写不好作文。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观察来的素材不是“下锅之米”吗? 仔细想来,这并不奇怪,因为写作文单凭感性(观察)是不行的,它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俗话说“文成于思”,便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要解决学生“没有什么可写”的难题。只在指导观察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还要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近年来,我们在命题上一味让学生写“熟悉的生活”,虽然有某些方面的好处,但从开拓学生思维来  相似文献   

18.
一、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共性。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新课标”中的写作教学为此明确指出:“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是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许多学生反映,写到作文就头痛,自己生活面很窄,从家门到校门,从书房到课堂,没什么可写。是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常说:"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出他们“摄取素材”、“积累素材”的潜能。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吸取或者吸收得不好,就必然“难为无米之炊”。关键是语文教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帮助、指导学生发现、整理、搜集和提炼这些可贵的素材,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杨洪艳 《现代语文》2010,(9):138-139
现在的老师一提起作文就头痛,学生一谈作文就皱眉头,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对作文如此的惧怕,难道它就成了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让我们都停步不前吗?我们都说写作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要心中有素材才能写作,可是素材从哪里来,到哪里才能找到能用的素材呢?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提高,远离“假”“大”“空”的危害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