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于非虚构小说这一概念的理解,学术界和作家内部都存在较大的分歧。分歧的核心在于,小说是不是只能虚构,或虚构是否是小说的本质属性。其实,关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否是虚构,不能由某一个理论家来决定,也不能由哪一个作家来宣布,它是由文化语境和小说的历史共同决定的。对非虚构小说的命名,也必须在这个语境中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  相似文献   

2.
李渔是清初文坛在小说创作和理论方面都应给予较多关注的作家,特别是他的虚构理论及其小说的虚构艺术是我国小说史上小说观念的一次重要演进。李渔小说突破了以往“记录见闻”和“写真尚实”观念的拘箝,在小说题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大胆虚构,使其笔下的小说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拘于事实,故事内容新颖奇特,情节变幻多姿,构思独特,想象丰富,作品具有鲜活灵动的气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李渔风格。  相似文献   

3.
李渔是清初文坛在小说创作和理论方面都应给予较多关注的作家,特别是他的虚构理论及其小说的虚构艺术是我国小说史上小说观念的一次重要演进.李渔小说突破了以往"记录见闻"和"写真尚实"观念的拘箝,在小说题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大胆虚构,使其笔下的小说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拘于事实,故事内容新颖奇特,情节变幻多姿,构思独特,想象丰富,作品具有鲜活灵动的气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李渔风格.  相似文献   

4.
汉魏六朝时期出现的大量具有虚构成分的叙事作品,足以说明当时人们较普遍地具备了自觉的虚构意识.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有其自身特点,它的出现既有功利方面的原因,也是叙事技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确理解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意识,对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汉魏六朝小说及其在整个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作用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魏六朝时期出现的大量具有虚构成分的叙事作品,足以说明当时人们较普遍地具备了自觉的虚构意识。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有其自身特点,它的出现既有功利方面的原因,也是叙事技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确理解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意识,对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汉魏六朝小说及其在整个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作用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非虚构小说的诞生,是骤变的大众社会政治、社会、科技文化背景使然。它是关于事实本身的小说形式,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于事实本身。它与新新闻主义实属同一文学类型,它们的共同点在质与量方面都绝对地超出了不同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与古代小说的复杂演变相联系,又受制于本土文化等级秩序、价值理念、思维习惯、审美趣味等,可析为杂小说观念与文学小说观念两个系列,二者相通而又相对独立。前者的内涵有一个位移的过程,并得到了文化等级秩序上的史志学分类。后者作为一个系统主要由今人而非古人建构,历史上对其所作的阐释有限且多为负面,但于明后期出现了价值判断上的巨大扭转。这种扭转表现为前所未有的小说评点大繁荣,具体而言有本体论、人物论、技巧论三方面,而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估又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明清两代,在官私书目中,“小说”是子部之下的二级类目。但是,在日常语境中,“小说”这个概念及其指称的实体正经历着转型与嬗变。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指称的实体来看,“小说”这个概念由指称子部之下的某类文言作品,进而转型涵括了文言、白话两种形态的小说文本。从知识要素之间的关联来看,“小说”与集部中的诗、文、赋等形成了同构、毗邻的关系,由“学说派别”转型成为文学文体。从“小说”与子部的关联来看,“小说”从子部中剥离出来,它与子部由从属的关系转变为平行的关系。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转型和演变,为近现代学术体系下小说统序的形成搭建了稳定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自从1966年,杜鲁门.卡波特用非虚构小说一词描绘他的小说《冷血》以来,非虚构小说就从美国流行开来。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了,非虚构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不如它在国外发展迅速,成绩骄人。但自2010年第2期开始,《人民文学》开辟"非虚构"新栏目,陆续刊发十几篇作品,在文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非虚构小说的新一轮讨论。笔者拟从非虚构小说产生的背景、非虚构小说的定义、非虚构小说与其他纪实小说的关系、非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关于非虚构小说的理论研究、非虚构小说存在的问题及意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为非虚构小说研究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图像,理清其新时期以来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人们历来对小说的虚构讳莫如深,“真实”、“真实性”之类的概念充塞着小说理论,批评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一部作品的成败得失。我国在20世纪中期,这种对“真实”的崇尚发展到了极致。现代小说家们对“虚构”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理直气壮地为“虚构”正名。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对客观现实存在的模写,把虚构推到了一个极端的位置上,并转向从内心世界开掘主观真实。现代哲学为现代小说虚构的真实性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吕赫若小说文本的文化隐喻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现代作家吕赫若善于以表层上可为敌对者接受的隐喻形式掩饰内心的义愤与抗争,陈述其社会理想.这种书写策略赋予其小说文本独特的文化隐喻功能.这种功能契合他韧性战斗、曲笔反讽的表述要求.其小说文本的命名、叙事结构、语言转换、人物形象与风土背景等均具有文化隐喻内涵.探求其小说文本的深层隐喻意义,对认识日据时期及光复初期台湾的历史场境,对了解吕赫若及同时期其他台湾进步作家追求光明的心路历程,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语境中的雅俗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本扩张、媒体革命等构成的全球化语境中,通俗文学膨胀,纯文学萎缩。面对这种新的文学格局,我们应该正确处理雅俗文学的关系。要更新现念,给当代通俗文学重新定位,以人文精神给予积极引导;纯文学要在坚守自我的前提下,主动走向读者走向市场;雅俗文学要互补互促,在全球化时代重建新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小说人物对话翻译的话轮衔接问题并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话轮衔接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衔接主要是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实现。但英汉两种语言在习惯搭配和思维习惯上有所不同,因此,做好人物对话翻译的话轮衔接,不仅要注意译文时态上的衔接、同词复现、符合译入语的逻辑习惯、有时还要适当增补。  相似文献   

14.
比较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超现实电影在题材、功能与发展史上的差异,探索它们不同的理论背景、电影艺术传统与受众欣赏定势,以及中国电影多重功能相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比较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超现实电影在题材、功能与发展史上的差异,探索它们不同的理论背景、电影艺术传统与受众欣赏定势,以及中国电影多重功能相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的吴趼人小说研究经历了20世纪前20年的滥觞期,20—40年代的学术奠基期,50—70年代的泛政治化与狭隘化时期及80年代以来的复苏与发展期,积淀下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迄今为止的吴趼人小说研究之整体水平还不高,这一研究现状与吴趼人作为晚清首屈一指的小说大家的地位很不相称。  相似文献   

17.
基于相异的自然观、思维方式、化环境,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有着迥异的空间意识。中国古典建筑组群式的空间构成方式,比较模糊、变幻的空间思维意识,空间追求旨趣侧重于表现精神美;西方古典建筑集中式的空间构成方式,空间思维显得清晰、确定,在空间追求上偏向于反映形式美。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翻译的过程中,深层意义的分析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原作的社会文化背景、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主题等。译者应该通过对原作语言结构的深层意义的解读和阐释,使译作达到与原作的功能性等值。以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为例,从文化意义、社会意义和文体意义3个方面对语言的深层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来保留原作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对《合同法》第135条的各种理解为出发点,对拟制交付和指示交付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二者虽然在简化交易程序、加速流转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在标的物占有方式、交付对象、功能、动产物权转移方式、转移时间、法律关系、第三人地位等方面有重大区别,并基于此对《合同法》第135条进行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办公空间设计中的中国古典园林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凝结了古人崇尚自然、妙用自然的无限智慧,其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造园艺术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也蕴含着环境中各要素的普遍联系,给向往自然的现代人带来许多启迪。现代办公空间设计为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自然审美需求,从空间形式、界面材料、花木配置方面都汲取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