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明新 《辽宁教育》2013,(2X):89-89
<正>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当代中学生,生活在物质生活精神追求日益繁盛的今天,他们还需要《论语》吗?回答是肯定的。犹如成长中的青少年在饮食上需要适量的牛奶、牛肉等"钙质物"一样,在精神上还需要经典文化作为他们的钙质物。而可以补充他们精神养分的钙质物中最好的选择当是《论语》。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振兴与社会发展,世界各国都将目光投向中国,重新唤起人们对上下5000年中华文明的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道德修养等各方面的言论,《论语》对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生存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能把握《论语》中的做事的原则和分寸,人际关系将会和谐很多,人们的生活也将会更加阳光灿烂。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环保的饮食观念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一课。作者设计了题目为《舌尖上的绿色》的班会课,具体内容包括吃出安全,吃出健康,吃出环保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以文化负载词"仁"、"礼"、"孝"和"君子"为例,对《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分析,以期西方读者对文化负载词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能够更好地理解《论语》,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于丹曾在央视《百家讲坛》用七天时间与读者、观众分享她的《论语》心得,一时间,著书畅销、讲座爆满,全国掀起一股阅读古代经典的热潮。读她的《论语》心得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甚至心灵盛宴。我想:如果于丹对《论语》没有烂熟于心,怎会信手拈来,随口引用。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育智慧。无论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还是有教无类,都对现代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有效性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论语》中的道德教育智慧直指包含伦理实践精神在内的完整的学以成人、学以立德的生命学问之实践智慧,因而是一种君子务本意义上的根基性的道德教育智慧。注重知行合一的“德行”思考是《论语》中的道德教育智慧的核心,其具体表征就是基于儒家性善论的道德实践智慧。无论是《论语》中折射的知行合一还是心行合一,都指向儒家伦理追求的君子人格养成,这与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培养目标有着深刻的美德伦理契合性。经由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论语》中内蕴的道德教育智慧对高校思政课整体育人培德的效果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孔子长期以来在人们的眼中,都是一个理智的哲人,而《论语》则是这位哲人智慧的结晶。但从书中有时也可以窥察到另一个富有浪漫精神的孔子。主要体现在:他有浓烈的情感,会深深陶醉于音乐、历史中;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理想的精神追求;他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颜氏家训》中的语气词"乎"作了静态描写,并将其与《论语》、《孟子》、《搜神记》、《世说新语》等著作中的语气词"乎"作动态比较,认为中古语气词"乎"的用法基本与上古相同,主要表示反诘语气、疑问语气,只是使用频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论语》作为四书之一,不仅其思想千百年来被人们所重视,其中的许多字词至今仍然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然而,笔者在阅读《论语》及相关书籍时,发现许多字词在《论语》中的原义与今人所理解的意义有些出入。现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经典中的经典,是华夏文明"轴心时代"中最为重要的原典性著作。核心思想基本围绕着"仁义"、"礼乐"、"中和"等展开,而"乐"在《论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从《论语》中多次出现的"乐"字为线索,探讨在不同的篇章中"乐"字所包含的不同含义,及其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乐感文化,并探讨分析整部论语中"乐"字涵义的三重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2.
"信"包含于儒家的伦理范畴,是儒家文化中实现"仁"、"义"等道德规约的必备条件,同时与"诚"、"义"意义相近互通,是儒家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说文解字》中对"信"的解释为: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本义为"诚实"、"讲信用",这也是《论语》中"信"所使用的核心义项。而在英语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对《论语》中"信"的翻译在不同意识形态操控下呈现出了多样性,鉴于翻译这一行为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论语》英译本中对"信"的翻译进行甄别,以便真实、准确地传播传统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3.
《诗经》婚恋诗是《诗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诗经》时代人们在婚恋生活中所秉持的爱情观念。具体包括:对爱情自由、大胆追求的观念;对爱情忠贞专一的观念;以礼制情的观念。通过分析研究这些观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解读《诗经》,同时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周代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4.
实施《论语》文化教育发展战略,教师品读《论语》,感受孔子儒学的基本精神。学习与教师修养有关的论语名句,注重教师的精神追求,并努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论语》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引导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孔子的仁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黄玉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81-82,10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仁"做出了不同的翻译。阐释学翻译为分析"仁"学思想在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译本中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旭 《英语广场》2024,(7):31-34
《论语》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了解儒家开创者孔子的思想,《论语》是不可或缺的,它提供了有关孔子思想最为重要的材料。同时《论语》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论语》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得到广泛流传。颜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使颜色的象征意义存在差异。笔者以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三种《论语》译本中关于“色彩”的不同译法为切入点,浅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论语》产生的时代去今甚远,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学生走近孔子,走近《论语》,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体悟《论语》,理解《论语》的当代价值。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平民化人格"内涵的思考与倡导。同时,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结合,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践行儒家思想,提高其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助字是《马氏文通》中没有西方语法为依傍的"华文所独",以《论语》中的助字用例为语料,从三个方面考察马氏的助字,发现:其一马氏以"传信"和"传疑"远不能概括助字的语气意义,《论语》的助字可分为陈述、疑问、感叹和提起。其二《论语》中语气词连用的情况证明了马氏对"合助助字"论述的正确性。其三马氏遵循助字的单功能性,有助于分析助字的细微差别和语气词连用。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的君子观,直接影响了历代知识分子特行独立的人格精神,特别是爱国、进取的忧患意识和仁爱、和谐的处世原则,形成了历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成为君子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2010,(6):47-48
《论语》让孩子心智健康三年一班朱蓬勃的家长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是有必要用正义之道来约束自己的。犹太人之所以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是因为他们以《圣经》为道。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始圣,与他的弟子整理了指导人们修身的典籍《论语》,堪当我们中国的《圣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