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台湾当局一直在利用广播,对大陆展开所谓“攻心战”。据悉,在那个年代,台湾当局不仅利用广播对大陆民众“攻心”,还借助广播指挥潜伏在大陆的特务。作为反击,大陆对台广播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2.
徐恕(1890—1959),字行可,号疆言多,武昌人,近代名收藏家。1907年留学日本,次年奔弟丧回国;上世纪20年代执教武昌华公书林,讲授版本、目录学;30年代曾执教北京辅仁大学、中国大学;50年代曾任武汉政协委员、史馆员、中国科学院客座教授。一生躬行藏书为治学,自题书斋“箕志斋”、“藏棱庵”、“知物论斋”。  相似文献   

3.
翻墙看电影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正是8亿中国人看8部“样板戏”和少量社会主义国家电影的年代。一天,“黑皮”十分神秘地宣布了一个消息:“军分区篮球场每周六放内部电影。”话刚出口,“二莽子”、“苕货”等几个同学便“乌拉”“乌拉”(前苏联语:万岁之意)的联呼起来。  相似文献   

4.
高信 《出版史料》2009,(1):56-60
钱君匋为“书装”的一生 从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漫漫六十余年间,钱君匋先生的“书装”创作承前启后,未曾稍歇,这在现代“书装”艺术家之中,绝对是首屈一指者;而当他甫进开明书店,方涉“书衣”,即出手不凡,作品即为书界认可,约稿求稿者接踵,“钱封面”声誉鹊起,这奇迹,此前无,此后亦无;而当时只有书画大家敢于挂出的“画例”,也被他的朋友们为他挂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话语     
《青年记者》2008,(4):4
“GDP曲线与睡眠曲线之间有着惊人的关联度:GDP走高.睡眠值走低;GDP走低,睡眠值走高。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70年代的日本和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都曾由于经济的飞跃而兴奋得睡不着,现在轮到我们了。”  相似文献   

6.
雷平 《现代出版》2008,(5):72-74
在当今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中,文化史研究堪称奇葩,从20世纪之初“王朝政治”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到70年代末“阶级斗争”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百余年的文化史研究走了一个“之”字型道路,在20世纪80年代达致极盛,其时有所谓“文化热”之说。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学术凸显、思想淡出”的语境中,文化史研究逐渐沉寂下来。但此种沉寂却绝非没落,而是在众声喧哗之后渐趋理性、圆融和睿智。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之下,仍然有那么一批学者坚守着文化史研究的立场,并不断在文化史的“写法”上开拓创新。由何晓明先生主持纂修的《中华文化事典》即是近期文化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7.
“写作就是一个自我寻找的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旧金山模模糊糊的雾气与阳光中,严歌苓开始动手写《寄居者》,她再次用独特的自述式、视觉化的叙事风格,在血淋淋的战争年代里表达自己对身份认同的思考和漂泊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史奇 《出版参考》2005,(8):49-49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近几年来,“白领”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传媒上,人们的口语中。白领的崛起成为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衍生出“粉领”、“金领”乃至“小资”、“布波族”、“IF族”(international freeman),联翩而至,五彩缤纷。面对日益壮大的白领阶层,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对于有关部门和出版者、作者,这既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相似文献   

9.
大辩论     
烸铂 《档案天地》2011,(12):14-17,13
“大辩论”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行于中国的舆论发表形式,它与“大鸣、大放、大字报”共称为“四大”。“大辩论”兴起于1957年的整风和反右派运动中。在文化大革命中泛滥.并被写入宪法。“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还继续享有合法地位.直至1980年被废除。  相似文献   

10.
戴益民 《视听界》2005,(2):69-7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在我国迅速普及;90年代以后有线电视又异军突起,人们的注意力日益被电视屏幕所吸引,广播逐渐变得门庭冷落。90年代后期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对原本陷入困境的广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于是,“广播成了弱势群体”,“广播没有前途”等说法流行一时。  相似文献   

11.
拿到“城市化丛书”,一眼就看中了这册书名颇为“另类”的书,因为在“另类”中似乎还隐隐地透露着某种熟悉,不能不让人顿生好奇之心,探其究竟。作说,“迪昔辰光”是上海话,意为“那个时候”,并带有些许怀念的意味。“迪昔辰光格上海”即“那个时候的上海”。这里主要是指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也包括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  相似文献   

12.
何心冷,天津《大公报》的副刊编辑。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以一支深刻隽永之妙笔,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天津《商报》编辑吴云心说:“天津市民尽有人不知道大公报有张季鸾,但不知何心冷者甚少。”  相似文献   

13.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所涌动的“伤痕文学”的大潮中,安徽作家鲁彦周发表在1979年《清明》创刊号上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虽然涉及到“反右扩大化”的题材,但并没有听到批评意见,还获得了当年中国作协颁发的中篇小说一等奖。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把它搬上银幕。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06,(12):17-17
《美国新闻史》对“调查性报道”的解释是:“挖掘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卡车司机工会.犯罪集团和璃败客活动的,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所谓的调查性新闻记。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是指利用长时间内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件,向公众提供对某一事件的强有力解释。”(493页)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神奇的新材料,在不久的未来,它很可能改变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将不亚于上世纪30年代发明酚醛树脂,80年代的碳纤维以及影响几十年的硅”——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如此评价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中国院校传媒教育的发展情况是再恰当不过了。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的院校传媒教育大有蓬勃发展之势,传媒学院、传媒专业一下子“冒”了出来,成了香饽饽,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设新闻类院、系、专业的高校有六十所以上,专业点超过一百个。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20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出现至今,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已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五四”前后,比较的观念与方法由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介绍进来,并初步展开了中外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与影响研究。但这一学科在中国进入现代转型和中西文化遭遇冲突时期而迫切需要比较的形式下,并未得到正常发展,反而阻力重重。经过一段低潮之后,70年代末又开始复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关系史上,由于战后处理的“烂尾”化导致地区政治周期性紧张和国民负面感情郁积而成为问题者,唯一就是东亚的日本与中国、朝鲜半岛之间。日朝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停滞本身乃“烂尾”的缺陷部分;而日本与中、韩两国由于战争责任衍生的“历史问题”、民间索赔问题发生的纠葛,则是这一“烂尾”的溃疡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常感叹“战后还没有终结”,  相似文献   

19.
时统宇 《视听界》2009,(6):22-25
在新闻主持领域,与现在相比,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主持人更多地强调权威,激励人们向上,超越平凡,从而形成主流风格。现在我们很少看到彼时的主持模样。如今我们强调的是新闻主持的“三贴近”和“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新闻传播的规律,所以,传者认同,受众欢迎。然而,顺应规律的事物并不一定都对人类文化、社会心理有益,尤其是当它偏离某个临界点时,副作用有时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又是一个产生“平民英雄”的年代。 过去的2005年是中国“平民英雄”崛起的转折点,也是河南人最争面子的一年。 从来没有如此多的河南人走进我们的视野.感动了中国。岁末年初,在媒体纷纷推出的年度人物评选中,有一个更大的群体备受瞩目.那就是河南人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