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财经素养测评框架 PISA2012增加了一个新的国际选项——财经素养(Financial Literacy),这是大型国际测评项目中首次引入“财经素养”概念并加以评估。  相似文献   

2.
陈伟 《考试周刊》2012,(69):162-164
近年来,国际上有两大阅读素养测评项目PIRLS项目和PISA项目,因其广泛影响愈来愈受关注。两者由不同的机构主持、实施的重点不一、测评的对象在年龄上亦有很大差异。看似两项独立的测评项目,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在某些程度上甚至能够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3.
罗丹 《文教资料》2013,(25):38-39
通过对PIRLS与NAEP阅读评价分析可以看出,明确阅读素养是小学生阅读评价的基础,选择文本类型应包括文学类文本.也要重视信息类文本。在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反思与评价。在试题的编制和测评方面,要重视开放题的设计,完善材料选择、评分等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阅读素养关系到语文整体水平的高低。国际上一些优秀的阅读素养测评向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PISA和PIRLS阅读素养测评为例,分析两大测评的研究趋势,聚焦其阅读能力的测评,提出对我国阅读测评的启示:阅读测评在测评目的上应指向高阶性、创造性阅读,测评过程应体现显性化、全面化,测评结果应追求真实性、交际性阅读。  相似文献   

5.
6.
全球数字化、信息化对21世纪的读者提出了诸多诉求.2021年5月OECD发布的《21世纪读者:在数字世界中提升阅读素养》对全球数字化背景下学生阅读素养价值意蕴、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为我国在全球数字化背景下学生阅读素养培养带来以下启示:国家引领,弥合数字鸿沟;学校主导,培养阅读能力;家庭支持,养成阅...  相似文献   

7.
PISA2018阅读素养测试内容变化为在定义中增加"评价"元素,删除"纸质"文本限定词;测试维度调整为阅读情境、阅读文本、阅读策略.其中阅读文本包括文本单位、文本结构和导航、文本形式和文本类型;阅读策略涵盖文本处理策略、任务管理策略两个方面.首次从文本单位来规定试题分布比例,单文本占65%,多文本占35%.由这些变化得出对我国语文阅读教学可借鉴之处包括重视自主评价,关注高阶阅读;重视数字阅读,开展多层次阅读;重视多文本阅读,推行群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8.
基于场景的评估(scenario-based assessment,SBA)在阅读测评中已经开始广泛使用,PISA2018阅读素养测评就采用了场景的设计和相应测评。考察PISA阅读测评在阅读场景、任务、情境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可见基于场景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难点。运用这种方式开展阅读测评,能更好地突破阅读篇目的限制,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适应学生的阅读心理模式,这与我国目前学生学业测评方式多元化、情景化的改革方向相一致。基于场景的评估启发我们尽量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进行测评。  相似文献   

9.
从阅读情境、阅读文本和文本处理策略3个方面,对PISA 2018阅读素养测评样题和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二者都积极创设阅读情境,高度关注个人情境和教育情境,重视对跨媒介阅读素养的考查,且都倾向于采用多文本形式命题.PISA 2018样题的阅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基于计算机测评系统考查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各文本材料之间的异质性较强,重视考查评价与反思、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的阅读情境渗透价值观的引领,各文本材料之间同质性较强,侧重考查认知能力,对评价与反思等高阶能力的考查尚处于自发状态.借鉴PISA 2018阅读素养测评的有益经验,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命制可遵循"目标—障碍"逻辑对问题情境进行优化,均衡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要素考查的比例,同时逐步渗透电子文本阅读,着力发展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0.
从阅读情境、阅读文本和文本处理策略3个方面,对PISA 2018阅读素养测评样题和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二者都积极创设阅读情境,高度关注个人情境和教育情境,重视对跨媒介阅读素养的考查,且都倾向于采用多文本形式命题.PISA 2018样题的阅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基于计算机测评系统考查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各文本材料之间的异质性较强,重视考查评价与反思、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的阅读情境渗透价值观的引领,各文本材料之间同质性较强,侧重考查认知能力,对评价与反思等高阶能力的考查尚处于自发状态.借鉴PISA 2018阅读素养测评的有益经验,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命制可遵循"目标—障碍"逻辑对问题情境进行优化,均衡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要素考查的比例,同时逐步渗透电子文本阅读,着力发展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1.
作为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项目,PISA2018在测试内容、方式与规模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如对学生阅读素养进行了新的诠释,采用了基于计算机的测试和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等。PISA2018结果显示,我国四省市学生阅读、数学、科学素养表现卓越,教育公平有所改善但仍有待提升,同时四省市教育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客观看待PISA测试结果,明确PISA的作用及其限度,并且通过对PISA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与科学解读,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更为科学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从阅读情境、阅读文本和文本处理策略3个方面,对PISA 2018阅读素养测评样题和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二者都积极创设阅读情境,高度关注个人情境和教育情境,重视对跨媒介阅读素养的考查,且都倾向于采用多文本形式命题.PISA 2018样题的阅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基于计算机测评系统考查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各文本材料之间的异质性较强,重视考查评价与反思、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的阅读情境渗透价值观的引领,各文本材料之间同质性较强,侧重考查认知能力,对评价与反思等高阶能力的考查尚处于自发状态.借鉴PISA 2018阅读素养测评的有益经验,我国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命制可遵循"目标—障碍"逻辑对问题情境进行优化,均衡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要素考查的比例,同时逐步渗透电子文本阅读,着力发展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3.
基于PISA2018数据分析及国际比较可知,中国四省市学生整体阅读乐趣较高,同时受到学生性别、学校类型、家庭环境、课堂教学策略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整体阅读范围较广、阅读时间较长,通过电子产品阅读的学生占较大比例;学校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支持整体较充裕,但仍有提升空间。同时学生的阅读乐趣、阅读内容、阅读时长、学校的阅读支持等均会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产生不同影响。建议学校综合多种策略提高学生阅读乐趣,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引导,持续改善学校阅读环境,审慎推进数字化阅读。  相似文献   

14.
阅读素养测评是PISA测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测评的内容领域对试卷设计、题目命制以及分数的解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结合现代语言测试理论研究界发展的背景和趋势,以《PISA 2015阅读素养框架(草案)》为基础对PISA阅读素养测评的内容领域进行解析并总结其对国内外语阅读测试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基于PISA阅读素养测试框架及内容,分析PISA阅读素养在概念定义、阅读文本、阅读层级三个方面的变化,发现PISA阅读素养测评社会化、扩大化、高阶化的三个特征。我国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应该构建读写联合体、重视多文本教学、实施元认知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一、PISA2009上海学生学习策略运用的表现上海学生在PISA2009阅读素养测评中的平均成绩为556分(OECD平均为493分),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一。拔得头筹确实可喜,但我们应理性看待测试结果.学会从一些数据背后发现问题,并寻求进一步改善教学的抓手。  相似文献   

17.
较之PISA2000的阅读框架,PISA2009新增了读者对文本参与的要求,丰富和更新了阅读文本的分类,与此同时。还增加了对学生参与阅读的动机和行为的测评,并首次对学生的阅读参与和元认知进行了评价。PISA2009阅读框架的测评变化体现了国际阅读素养评价的未来走向和趋势,我们应据此转变阅读观念,改进阅读教学,重视学生阅读参与度,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8.
19.
国际数字阅读素养进展研究——一项基于计算机的在线阅读测评首次出现在PIRLS2016之中,为数字阅读素养的测评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其试题呈现以下特点:情境创设巧妙生动,追求模拟真实;指示用语亲切友好,提升测试情感体验;答案来源丰富多样,着力跨界提取;界面设计合理美观,暗含深层交互。其测试重点主要为信息定位能力、源评价能力、多文本处理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意义建构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以及问题生成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启示为:指向契合数字阅读需求的阅读能力;设计以问题生成为导向的阅读任务;模拟真实情境以彰显数字阅读特点;引导学生在测评中发展阅读与研究能力;营造激发个人独特感受的测试氛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基础课程教育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教育评价是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语文考试,因为没有建构起明晰的阅读素养评价的指标体系,使评价表现出经验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影响了阅读素养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因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