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SCI与科研成果评价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SCI评价标准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一种标准,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分析SCI评价标准的应用情况入手,探讨SCI自身的局限性、过度强调SCI评价标准的危害性以及如何合理地利用SCI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核心期刊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局限性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把核心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为了探讨以核心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是否恰当,对核心期刊从其测定方法、筛选统计源、入选范围、鉴定标准、等级划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统计源数据缺乏学术评价含量,核心期刊存在较长的滞后性,自身的论文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稿件录用中也存在某些不合理的现象等多方面作了分析,认为以核心期刊为标准评价科研成果存在局限性,必会出现不公正、不准确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
如何客观评价SCI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国内流行用SCI标准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SCI论文成为评价一个单位、一个研究人员基础理论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有些单位在奖励科研成果时,也对SCI论文给予了较高评价。可是针对SCI论文,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SCI论文水平并不一样,不是所有SCI论文的水平都非常高。本文试图给出我们在评价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时,如何正确使用SCI标准,并对因SCI标准的滥用给我国基础理论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SCI在评定科研成果中的局限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SCI成为我国科技界包括众多高等学校评价科研成果和个人科研水平,进行科研奖励和职称评聘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SCI本身的特点和功能局限,必然造成这把“评选尺度”在应用上的局限和偏差。正确认识SCI在评价科技成果中可能产生的局限性,对于公正、客观、全面、准确的鉴定科技成果,避免由此产生的偏差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如何评价SCI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悟生 《情报杂志》2003,22(3):107-109
从SCI简介、SCI与科学研究、SCI与科学评价、使用SCI评价科研成果应注意事项等方面综述国内科学家对SCI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利用《科学引文索引》进行科研成果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随着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如何正确评价科研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关注.科研成果评价不仅关系到科学家个人,而且还关系到科研机构乃至国家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国将科研成果分成A类与B类.  相似文献   

7.
如何正确使用SCI标准评价基础科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SCI论文成为评价一个单位、一个研究人员基础理论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有些单位在制定科研成果奖励时,也对SCI论文给予较高奖励。对SCI论文应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SCI论文水平并不一样,也不是所有SCI论文的水平都非常高。据此,试图给出在评价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时,如何正确使用SCI标准,并对SCI标准的滥用给我国基础理论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刍议SCI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SCI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检索系统之一,涵盖了数千种国际性权威科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和引文的数据信息,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使用SCI作为科研绩效评价工具。SCI进入中国后,我国许多科研机构、大学管理部门也同样把SCI作为我国科研绩效评价工具,推进了我国科研事业发展。但SCI自身也有其局限性,过分依赖SCI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有关科研管理部门采用SCI作为科研评价工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瑜  吴琦磊 《现代情报》2010,30(12):130-133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SCI问题的研究进行概括和总结。笔者的观点是,关于SCI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关于SCI的介绍性研究;SCI用于科学评价的研究;SCI的局限性研究。这其中,关于SCI的局限性研究多停留在定性层面,未来定量分析SCI局限性研究应当是继续研究这个问题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秦志强 《现代情报》2003,23(8):47-49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误区,阐明了三大检索系统争期刊影响因子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的缺陷和局限性.强调了专利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SCI论文数据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中国(含台湾)SCI论文发展的历程,对中国SCI论文的产出、引用、所有涉及学科现状及各省级行政区SCI论文发表情况等进行剖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SCI论文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目前已经进入平缓发展阶段;(2)我国已成为SCI产出大国,涌现出了很多高质量论文,但论文总体质量偏低;(3)中国大陆不同区域人均SCI论文产出以及单位GDP产生的论文数量存在不平衡性。对所得出的相关结论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以Web of Science网络数据库为数据源,对1991~2005年间SCI收录的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研究进展,以及在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和核心作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的一个问题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简要地讨论了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作为国际性检索和评价工具的重要作用,概述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与美国SCI在中国科研管理和文献检索中各自的作用.详细介绍了CSCD的研建过程、现状以及在我国科研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SCI收录中国期刊的统计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莉  陈惠兰 《现代情报》2009,29(12):156-160
以SCI期刊引证报告JCR(2005-2007)数据为依据,统计了近3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并就期刊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学科分类排名、被引半衰期及CSCD、CSTPCD收录情况等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科技期刊近年来影响因子等各项JCR指标持续上升,指标增长率大大高于美、英、日、德等国家,但实际影响因子均值、被引频次均值等表征期刊质量的指标均落后于欧美等科技大国。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存在收录比例小,就被引频次及IF值而言择优不明显及学科分布不均衡情况。上述分析为科研人员了解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及明确科技期刊的发展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SCI作为我国科学评价标准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国内将SCI作为中国科学评价的主要工具缺乏普遍性,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作了论证。指出同行评议是国际科学界普遍采用的评价方法,认为应完善我国科学界同行评议的机制,引导基础科学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SCI作为国内科研评价参考探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曹中 《情报科学》2006,24(6):871-875
关于昭示现行科研评价弊端的报道,倍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理论角度探索其自引的机理,挖掘深层的原因尤为重要。本文在相关自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运用文献自引的测度指标、划分合理自引与过度自引、加强学者的科学道德建设、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Dialog系统免费查询SCI收录/引用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俊荣 《情报科学》2005,23(5):726-729
本文介绍了利用Dialog系统免费检索学术论文被SCI收录、引用情况的方法与技巧,并就如何提高论文被SCI收录与引用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直接通过网络的各种特色功能的分析,从而以逆向工程的方式再现web of science 系统的数据结构情况和软件架构特色,着重分析了WOS在个性化服务和引文分析方面的特色,从而给使用该数据库的用户和国内外的其它数据库商提供一些新的认识,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数据库结构分折度功能应用,同时也为数据库商能进一步完善现有数据库系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SCI的科研机构学术成果评估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建立基于SCI的学术成果评估模型,该模型的三个基本元素是研究对象、评估方法和实证评估.构建正确的检索策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是评估的首要条件.以2001~2007年间江南大学SCI论文为例,分别从SCI论文数量、各学科论文分布、影响因子、人才评价、合作研究和栽文核心期刊群等方面,对科研机构学术成果进行了评估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世界四大索引(SCI、EI、ISTP、ISR)异同分析与测度指标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刘寿华 《情报科学》2004,22(3):332-336
本文就四大索引的学科范围、特点、异同作出分析,并就采用四大索引的测度指标,评价一个国家、地区、机构、个人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衡量信息的科学水准与刊物质量的四个指向,作一全面阐述。为广大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认识和利用四大索引提供有限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