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省制改革是近代中国历届政府所面临的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国民政府实行省政府合署办公制度改革的缘由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从长时段来看,这是近代中国历史趋向过程中的必然;其次,为了消除现行省制中的流弊;最后,国民政府及其内外精英分子的推动。  相似文献   

2.
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两大活佛,两大系统的关系对近代西藏政局乃至中国的边疆形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1927-1933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又完成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但国内战乱未息,而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不断升级,英国仍利用“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在这种形势下,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及强化与达赖、班禅两大系统的政治联系,努力协调两系统的关系,以加强对西藏地区事务的管理、维护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针对达赖、班禅两大系统关系,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又是如何演变的?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有何影响?本文拟在已有成果基础上,主要依据已公布的国民政府档案,结合相关文献,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国民政府处理“一·二八”事变的基本出发点是首先实现中日停战,然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为此,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与外交方面多管齐下。显见,此时国民政府对日政策与“九·一八”事变时期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既折射出中日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说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开始发生了微妙调整。然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核心仍是基于依赖国际调停的方式来解决中日争端,国民政府对日态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出现了三次赴美留学热潮。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选派百名幼童赴美留学,虽中途夭折,但为我国造就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20世纪初,美国退还庚款用于资送中国学生赴美和清华学堂的设立,引发了中国第二次留美热潮;国民政府时期,留美形势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呈现波浪式起伏的特征,抗战后的赴美洪流成为近代留美运动的最高峰。留美学生对近代中国教育、科技发展、社会的转型以及中美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江沛 《历史教学》2005,2(9):20-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快速进击并迅速建立伪政权"以华治华",中共出兵华北、华中地区并建立起了敌后根据地,中国出现了国民政府统治区、中共领导根据地和日伪控制沦陷区三种政权并立的局面;为防止经济与文化资敌,国民政府出资并倡导工厂、高校内迁大西南诸省,形成了中国社会与经济重心西移的景观;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但西南诸省却在厂校西迁和抗战救国的建设中,形成了近代化工业的最初形态.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财金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税、发钞、举债和外汇统制等财金政策是应付大规模战争的国际惯例。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实施了一系列的战时财金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中国的抗战事业。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性和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正义性,从来无人置疑,就连汉奸汪精卫也曾理智地认为,日本“穷凶极恶,侵略中国”。可是,他后来为什么叛国投敌,并在南京建立了公开充当日本帝国主义帮凶和鹰犬的伪政权——汪记“国民政府”呢?本文就南京伪国民政府出现的历史原因作一初步探讨。一、南京伪国民政府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政策的产物1938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虽然顺利侵占了武汉,但此时它的弱点明显地暴露出来:经过我国军民十五个月的奋勇抵抗,日本兵力大量消耗;随着战场的扩大,战线的延长,日本军队日趋分散;由于军  相似文献   

8.
在抗日战争中,作为抗战最主要的组织者,国民政府发挥自己作为中央政府的角色,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对敌宣传工作。国民政府的对敌宣传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1927年1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举行“徐州会议”,决定实行“宁汉合作”,共同反共。在这个背景下,国民政府高等顾问鲍罗廷离开中国,返回苏联,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随行人员之一。她随鲍罗廷和其他俄国人北进,并负责旅行日记。  相似文献   

10.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政府与苏联经过谈判,最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双方关于外蒙的两个照会、关于东北权益和苏军进入东北有关事宜的四个协定,对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战后中国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35年中国经济由于国内白银大量外流遭受沉重打击,并导致国内货币信用发生严重危机。国民政府之所以发生如此严重的货币危机,不仅是受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国际银价骤升影响,更是中国银本位货币机制存在弊端,以及国民政府实施巨额的财政赤字政策所致。为拯救困境中的货币金融体系,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施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此次改革使中国货币摆脱了国际银价的影响,并结束了当时中国货币流通的混乱局面,在中国货币金融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此次货币改革对硬通货白银的彻底放弃,又为中国经济后来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严重隐患。  相似文献   

12.
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前,中国的货币发行权极为分散,当时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繁多,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完备的币制、实现币制现代化是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历史动因.地方政府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抗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连年内战,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财政赤字愈来愈大,加强对全国的经济掌控和解决政府财政困难是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现实动因.  相似文献   

13.
解放战争初期,郑振铎创办《民主》周刊,同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作坚决地斗争.他呼吁国共谈判,反对内战;鼓吹民主自由,支持召开政协会议;抨击官僚政治,倡导专家政治.郑振铎为民主和平的斗争代表了人民的呼声,代表了第三党派的共同利益.《民主》被国民政府取缔,标志郑振铎为民主和平斗争的失败,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中国政治力量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2000年11月第2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42页在论及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时指出 :“1943年11月 ,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 ,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笔者认为 ,此表述不仅在时间上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而且在语意上也极易产生歧义。现就此略陈管见 ,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意义的学位与研究生制度均源自西方,是在清末民初移植西方大学制度时引入中国的。中国现代学位制度之建立,始于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专门学位法规的颁行。1929年,国民政府开始拟订《学位条例草案》;1931年,国民政府草拟《学位授予法》。1935年4月,正式通过并颁布了《学位授予法》。根据这些法规,各国立大学研究院陆续进行了硕士研究生考试,授予考试合格者以硕士学位,逐步建立起现代学位制度。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步步加深,国民政府从军事角度选择了中国西部为抗日依托,并将重心放在西南。但由于该地区经济十分落后,国民政府只好被迫对其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国民政府对西部的开发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不仅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基础,而且改变了我国经济的陈旧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扶植下,中国沦陷区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汉奸傀儡政权——汪伪国民政府。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在沦陷区大力推行"经济统制",这既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也是其巩固殖民统治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汪伪统治集团的经济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中国高校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27年以前,中国高校呈现出无序发展的局面,这突出表现为高校盲目滥设,高校分布严重失衡,文科高校畸形扩张。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围绕社会需要、国家建设和区域特点,力行整顿高校,重点发展西部高校,扩充工农医药高校;民国时期中国高校遂从无序发展转变成有序发展。而国民政府的这一系列调整措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时高校的办学品质,也为当下我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训政思想作为实现孙中山政治现代化三步曲(军政、训政、宪政)思想承上启下的一步,具有重大的价值,但是却在实践中被国民政府扭曲成了一党专政,并加入了军权这一独特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民政府政权在大陆的失败。从当时以及后来的世界形势看,一党制在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也是国民政府实施一党专政的时代环境和历史必然性。尽管训政被国民政府一党专政给扭曲了,但是,走向完备宪政的当今中国大陆,必须从中看到孙中山训政思想众多合理的因素,并予以借鉴,实现训政思想的现代化,从而在继承创新中推动中国大陆政治现代化,服务于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步步加深,国民政府从军事角度选择了中国西部为抗日依托,并将重心放在西南。但由于该地区经济十分落后,国民政府只好被迫对其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国民政府对西部的开发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不仅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物资基础,而且改变了我国经济的陈旧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