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现行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选入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末段“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句有注:“[宏兹九德]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尚书·皋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  相似文献   

2.
《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有:“总此十思,宏兹九德,……”一句,一般教学参考资料译为:“总起来要考虑这十条,发扬九种美德,……”;课本对“宏兹九德”也作了注释:“扩大这九德的修养。”并据《尚书·皋陶谟》对“九德”作了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现行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选入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末段“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句有注:“[宏兹九德]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尚书·皋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治理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但在魏征这篇奏疏中,结合具  相似文献   

4.
鞠党生 《现代语文》2008,(11):137-137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粤教版、沪教版、人教版均选录为课文,但对“宏兹九德”的注释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说理透彻,语言优美的名作。作者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又是饱学之士,有很高的修史水平,主持《隋书》等史的编撰,秉笔直书,时称良史。《谏太宗十思疏》收录在《旧唐书》魏征本传中,它认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劝导唐  相似文献   

6.
史克堂 《学语文》2005,(4):5-25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新老《教师教学用书》都归结为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本人则认为其中心论点应是篇首“本”、“水”两喻所引出的(国君)“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相似文献   

7.
一、《十思疏》简析《谏太宗十思疏》是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魏征所写四篇奏疏中的第二篇。标点为后人所加,共分为三段。第一段,用设喻方式,提出并阐明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段落共三句,从意思上看,每句形成一个层次。第一层,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本体  相似文献   

8.
今本《九章》共有九篇诗歌,按王逸《楚辞章句》,这九篇诗歌的顺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关于“九章”之意,王逸首先作了解释:“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思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九章》)这个说法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是王逸曲义求深,将屈  相似文献   

9.
在翻检《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解有些有确或可议之处,还有个别校勘问题,兹再提出若干条辨析于下: 一、[休息](177、1)解:“劳累时暂停活动,以恢复精神体力。《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按:“息”应作“思”,这里“思”字误为  相似文献   

10.
明人刘基写的《郁离子·省敌》篇中有一则九头鸟的寓言。原文不长,抄录如下:“孽摇之虚有鸟焉,一身而九头。得食则八口皆争,呀然而相衔,洒血飞毛,食不得下咽而九头皆伤。海凫观而笑之曰:‘而相不思,九口之食,同归于一腹乎?奚为争也。’”九头鸟的悲剧在于看不到“同归一腹”这个根本利益的一致,而为了争“一口之食”的眼前利益,各不相让,结果是“食不得咽,而九头皆伤”。在我们的学校中,也常常会演出类似九头鸟争食的悲剧。例如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抓智育,而挤掉了德、体、美、劳诸  相似文献   

11.
《楚辞》中屈原《九章》中的《抽思》篇的原本题目究竟是否应为“抽思”。结合洪兴祖、朱熹等人对《抽思》篇的注释,将《抽恩》篇与《九章》中的其它八篇相比较,又从语义逻辑和语音两方面进行分析,证明《抽思》篇的篇名应出自此篇首句的“忧思”二字。  相似文献   

12.
朱熹《楚辞集注》增贾谊《吊屈原》《服鸟》二赋与删《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汉人之作,大乱了《楚辞》之体,这是十分不当的。王夫之《楚辞通释》增江淹《爱远山》《山中楚辞》及删《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五篇汉人之作的做法及其断《招隐士》为“为淮南召致山谷潜伏之士”说,亦然。考朱、王两大学者之所以有是失,盖因其为“文”所蔽而忽于究刘向编撰《楚辞》一书之体例所致。  相似文献   

13.
宋玉《九辨》云:“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其中“绝端”一语,历代楚辞注家多歧解。王逸《楚辞章句》注云:“宁武佯愚而不言也。”“尝受禄惠识旧德也。”从王逸注“不言”来看,王氏盖读“端”“为喘”(详后)。而朱熹《楚辞集注》则云:“绝端,谓灭其端绪,不使人知也。”王夫之《楚辞通释》又云:“绝端,谓一意隐遁,不思复进,念不萌而事无望也。”近世楚辞注家,大抵从朱熹、王夫之之说,皆就“端”之字义作解,实有悖宋玉本意。今谓:“绝端”犹言“绝喘”,王逸以“不言”释之,当矣。“端”为“喘”之借字,荀子有此用法。《荀子·劝学》有云:“端而言,蠕而动,  相似文献   

14.
唐代政治家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历来为世人所称颂,尤其文中围绕“居安思危”所阐发的“十思”更是警深策远,发人省戒。但“十思”之论毕竟朝代久远,且惟太宗皇帝是谏,故今世人读之,不能不深思而慎取。否则,断章取义、直搬照用必有害于立身行事。下面笔者就“十思”结合现实再思之。  相似文献   

15.
新版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论语〉十则》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正文下注释为“疑惑”,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一则作了如下解释:“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迷惑”与“疑惑”是一对近义词,按这种理解,“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导致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即“迷惑”和“疑惑”。但事实上,“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引起的结果显然是不一样的。那么,“殆”字应怎样理解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搞清楚学与思…  相似文献   

16.
《谏太宗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全文以“思国安”必积德义始,具体阐释“十思”的内涵,“十思”言简意赅,可以概括为戒奢止战、选贤任能、立信崇礼、慎始敬终四大治国理政智慧,为太宗勾勒出一幅文武争驰、不言而化的盛世图景,透过“十思”,我们能感受到魏征为人臣者的治国智慧和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教材将“念高危”解释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我以为这是不正确的。此处的“危”不该解释为“险”,而应该解释为“高”。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18.
一、盖(盍)为余而造怒。(《九章·抽思》)《抽思》这句中的“造”,注家们历来都认为是动词,并用“作”、“生”之类的词儿来训释。如,朱熹《楚辞集注》:“本无可怒,但以恶我之故为我作怒也。”王夫之《楚辞通释》:“造,作也。”马茂元《楚辞选》、聂石樵《楚辞新注》:“造怒、有意找岔子来生怒。”我认为,这样解释也是行得通的;但联系届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其它作品看,如把《抽思》中的这个“造”作形容词“疾”、“急”讲,则显得更妥当些。“造”是可作“疾”、  相似文献   

19.
在翻阅新《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辨析如下: 壹[供億](207·2)注:“按需要而供应。德:估量。《左传隐》十一年:“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供億,其敢以许自为功手?”。  相似文献   

20.
夏的别称     
梁元帝《纂要》:“夏曰朱明、朱夏、炎夏、三夏、九夏。”现将见于古诗文的别称例述如下。朱明——夏季。《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注:“气赤而光明。”《汉书·礼乐志·郊祀歌·朱明》:“朱明盛长,敷与万物。”晋郭璞《夏诗》:“羲和骋丹衢,朱明赫其猛。”朱夏——夏季。曹植《槐赋》:“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晋江《立秋诗》:“长林悲素秋,茂草思朱夏。”杜甫《营屋》:“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