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和读者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读者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和形象。由于任何文本都存在不确定性和空白,读者便能在自己的期待视野之内去填补空白,从而积极主动地生成文本的意义。因此,读者成了构建文本意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文本意义的制约因素有四个:作者意图,文本,读者和语境,与此相应,本文意义的建构途径至少也有四种,作者赋予,文本显现,读者创造和语境决定。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任何一种途径都不能单独决定文本的意义,因此,在具体的文本阐释中必须综合考虑这四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心灵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模式之一———评点在唐宋时期成型并应用于诗文,至明清时期评点戏剧、小说蔚然成风。清初的金圣叹对评点的形式进行了完善,他评点的《水浒传》与之后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都是评点史上的经典。这种小说评点的心灵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带有个人话语色彩的评点立足于文本,以文本赏鉴、阐释和评点者主观体悟为主,兼顾读者感受,重视与读者的心灵交流。  相似文献   

4.
李宏生 《阅读与鉴赏》2007,(11):18-20,42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交流的不对称性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因此,阅读对话交流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以使读者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较为准确地解释、重建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钟晓霞 《青海教育》2014,(11):17-17
《水浒传》一书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但在其流传和接受过程中,因读者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价值判断的变化,不同时代的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李贽评《水浒传》,将鲁智深解读为有着完全佛性的真和尚,金圣叹对鲁智深的理解更多从其豪侠性格角度着眼,之后的读者对这一形象各有合乎自己习惯的理解,但总体上始终沿着李贽、金圣叹等人的评论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作品文本阐释即文本意义生产,体现出文本、作者和读者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文本意义、作者意图和读者会义三者,存在着某种张力关系。文本意义和作者意图相互制约,这种制约又反过来制约着读者会义的形成。正是三者的互动和制约关系决定了文本意义具有某种弹性。如此看来,一些阅读教学直接将教师乃至编者的读者会义当作文本意义,消解了文本意义的弹性  相似文献   

7.
蒋成瑀在他的力作《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读解课文的三极走向”学说:①作者一极,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②文本一极,以作品文本自身为意义,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的读解理论;③读者一极,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其中,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解理论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从接受者,即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珍视学生对文本独特的认识感受,引导学生多元读解,读出新意,培养阅读能力,使阅读教学从教师阐释课文转移到让学生学会阅读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8.
批评的烦恼与批评的智慧王先霈关键词文学批评,功能,审美,阐释文学批评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传递美感,增加接受者审美快感的强度、深度和稳度;一是阐释意义,使得作者的原意,或是文本蕴涵的“客观的意义”,或是历史、文化赋于文本的意义,昭然地展示于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9.
郭子旻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1):65-68,77
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在理论阐释空间上的突破。认为接受理论瓦解了传统文学阐释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质的局限性,使读者因素在诸如"期待视野"的心理以及对文本"空白"填补想象中得到凸显,在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得到再生产。但是,在这种文学阐释范式的读者转向中",过度阐释"的存在是理论上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0.
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文本的空白与未定性召唤着读者。为了意义的探寻,读者进入文本。王安忆的小说《启蒙时代》,将文革时期命名为“启蒙时代”的话语模式引起了读者的阅读阐释。本文从接受反应文论的视角,对《启蒙时代》带来的阏读影响进行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评点,蕴含了深刻的解释学思想。作品的意义存在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还是存在于读者的理解中,读者能否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这都是金圣叹在评点中思考过的问题。在金圣叹那里,人都有"至诚之性",读者应当能够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但由于作者创作情境和读者理解境域的复杂性,重建作者创作意图在实际上又是不可能的,也是无从判断的。面对这一困惑,金圣叹提出,读者要"眼照古人",以自己的理解去迎合作者的意图,"与古人捉笔一刹那顷精神,融成水乳"。  相似文献   

12.
阅读者不仅参与和再现文本的世界与意义,而且促使自我情感与文本意义相互作用,从文本世界中发现自我的世界.文本解读是理解者和理解对象之间的视域对话,文本意义也只有在读者那里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与阐释,这个过程永远在语言文字之中,在文化现场之中,在每一个读者的精神发育和生长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的对话。文本是阐释主体对文学事件的阐释。一个文本就是一个阅读陷阱。完全忠实于原文的阅读并不存在。写作即阅读,阅读即误读。在文本阅读中,阅读主体解构文本中阐释主体和文学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关系,批评性阅读文本,警惕作者和读者的同谋。坚持阅读的主体性和阅读的历史语境性,重建文本的历史性阅读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是发生在读者(教师)与文本(含作者)之间的一种理解与对话活动,这种理解与对话使文本意义获得了解放与生成。由于缺乏实践所需的文本阐释理论,教师在文本阐释时存在种种弊端。本文中"中学语文文本阐释"主要探讨的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阅读主体,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解释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马芸 《教育艺术》2013,(6):56-57
阅读行为是阐释的中心,诠释的本质在于赋予意义,这是属于读者的权力,但读者理解的自由并非绝对无限的,还有文本内在规定性的制约。因此,阅读文本,需要严密的考证和自主的阐释并行共进,并悉心处理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微妙关系。田晓菲的《尘几录——陶渊明  相似文献   

16.
以往学术界主要看重的是金圣叹通过小说评点所构筑的文学创作理论,而实了上金圣叹小说戏曲接受理论也很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和一,金圣叹采和随文批评的方式来表达他对批评对象独到而8深刻的理解,这对读者的文学阅读和文学接受活动起来了一种导向的作用;第二,金圣叹对读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接受条件和接受能力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强调;第三,金叹还依据他自己的理解对作为接受对象的原作品进行了删节和改动,从而使他自己成为《水浒传》和《西厢记》新文本的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同时也使他的接受批评实践由文学接受领域延伸到了文学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17.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阐释团体、构成阐释团体的读者、文本的分析方法.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大有别于其他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费什强调,不同阐释团体由于采用不同的阐释策略,对同一文本阐释的结果大相径庭;但每一个阐释结果,只有对阐释团体各自的读者才是确信无疑的.他对不同阐释结果持以宽容的态度,值得赞赏.费什所称的"有知识读者"指的是各种阐释团体具有文学能力的理想化读者或批评家;实用批评家对其读者观颇有微词.费什的文本分析方法见解独特,但既有长处,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开放的,读者在文本的阐释和意义的生成中具有能动作用。译者首先是原文的一名特殊读者,其对原文的解释必然带有译者阅读的痕迹。本文拟通过《珍妮姑娘》两个译本的对比来研究译者的读者身份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旨在说明译者的文化观、个人经历等期待视野必然会影响其对文本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读者在阅读时一方面要从文本获取信息,另一方面需要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言语图式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阅读的实质,就是文本的意义结构和读者的意义结构在某一点上“相遇”。显然,当读者还未“亲密接触”文本之时,读者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言语图式对“相遇”地点的确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后经典叙事学克服了把读者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的局限,吸收了读者反应批评、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成果,强调读者在阅读中对文本的建构作用,读者阅读时身份和阐释语境的作用,从而使文本的叙事分析具有了动态性与多元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