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学社交礼仪课程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水平,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结合育人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方向,始终坚持主体性、方向性、创新性等原则。在制度层面上,健全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协调机制,完善家校共育机制;在内容层面上,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道德依据与文化底蕴,使其与社交礼仪规则相融合,激发大学生的礼仪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在实践层面上,积极设计、开展贴近现实生活、情境感较强的社交礼仪培训与活动,与时俱进地不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立德树人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儒家学说中"仁"礼"的思想影响深远,建立在"仁"礼"思想基础上的传统礼仪文化重在内心、在敬、在孝、在言行一致,从源头探寻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可以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助益.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领域的推行必将是一场艰巨持久的教育硬仗,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课堂主渠道作用,在高职课程和教材体系中添设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培养传统文化师承者,打造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坚持文化氛围熏陶,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浸润传统文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打造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汲取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高职逐渐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惯性和文化引力,使传统文化教育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之魂,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及传承。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国内外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外来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推动了传统形态的转变。鉴于这一实际情况,必须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彰显中华文化的风华和魅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及影响力。本文将围绕着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教育内容。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在新时代越发重要。叶圣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叶圣陶将培育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实现中国人和中国的现代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经典名篇名著、传统技艺、文物古迹及其背后蕴藏的精神意蕴、道德修养、思想观念、民族智慧、审美志趣,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批判性继承、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相促进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叶圣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涵盖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类型,关注到了不同类型教育内部的层次架构。叶圣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布局、课程标准制定、文言的教法等确立了基本范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时代为观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以创新为指引,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坚持让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所用。  相似文献   

7.
历史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侧重指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起源及发展演变,分析传统文化发展变化的原因,做到言而有据,论从史出,按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历史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涵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民族独特智慧,更加理性地看待外部世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命脉,也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文章立足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从教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五个维度,阐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课程体系的基础作用、教学资源的支撑作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以及实践教学的拓展作用,借此全力提高育人工作的效率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立德树人的价值,历史课程对于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当前,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历史课程改革将这种优势充分彰显出来。具体而言,中学历史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给予积极的回应,即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张力。这三方面是一个文化精神、教育行为与课程结构三要素的有机递进与贯通。  相似文献   

11.
王聪明 《甘肃教育》2020,(22):32-33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血脉和精神的标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和发展,在人类文化史上从来没有中断,既绵长悠久,又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精神风貌,集中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中华大地上各种民族文明、地域风俗和价值观念的总称,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永恒动力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国人的生命底色,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当下,经典诵读已经成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抓住学生记忆的黄金期,带领学生诵读中华优秀经典古诗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3.
14.
李丹 《中国德育》2024,(5):74-7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丰富的形式和途径。我校立足“科学内涵+人文精神”的宗旨,以STEM项目为学习载体,自主构建出以科学学习为核心的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项目化学习课程。该课程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珍视和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品德养成是大学生党员培养的基础工程。学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突破,创新党员教育内容,合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通道,解决好大学生党员教育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认知体系的转化,努力克服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缺乏渗透性等阻碍性因素,促进大学生党员的品德养成,提升教育实效,深化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达,带来了多元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尚小,面对诸多文化思潮,时常感到迷茫与困惑。因此,向他们传播一些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并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与规范,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中华礼仪与“五育”存在道德价值取向、秩序规范作用、内在文化属性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这为二者融合育人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当前不少学校已经开始尝试中华礼仪与“五育”融合育人工作的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仍存在礼仪文化普及不足、教育建设内容不全、教育载体陈旧滞后等问题,据此文章将从构建礼仪文化环境、完善教育课程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信息素养培育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具有深厚底蕴的道德规范体系。而这一体系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理想和情操美德都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我们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牢固根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不同层面同时建构富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国家、地方与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并以“传统文化专修课”、“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课”与“渗透性活动课”等方式,在不同学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通过“渗透”“浸染”,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洗礼,从而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牢固的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教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同样肩负着这一光荣使命。将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符合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基础及课程群。与此同时,在大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材内容等几个方面入手,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要内容,加强课程建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及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