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人文情境中学习化学知识,还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文章阐释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实例阐述了通过化学习题讲评、化学课堂教学、介绍我国对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贡献、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和跨学科主题教学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我们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统编版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  相似文献   

3.
卓美莲 《考试周刊》2013,(25):187-187
<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经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演化汇聚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包括哲学宗教、道德伦理、语言文字、文学典籍、文学艺术等方面。中华传统的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通过学习,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了解华夏优秀文化之伟大和丰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民族情感在心中生根。它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内容,是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呢?下面我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4.
古代诗歌与传统节日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文课本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了精挑细选,供学生诵读、学习并从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文化、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一重任。所以古诗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文的博大精深,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5.
顾浩 《江苏教育》2022,(63):57-6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教师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精神引领。京剧脸谱艺术蕴藏着丰富的审美与情感力量,班主任通过京剧脸谱文化主题班本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可以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承担这项历史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鼓励并指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还要创建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7.
赵雪美 《天津教育》2022,(15):40-42
<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早在2014年,我国教育部就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德育课作为一门培育学生理想人格、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增强学生道德品质的科目,中华传统文化理应占据重要位置。然而,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项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教师视角出发,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状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至关重要。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如何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从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科技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素材。中华传统科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针对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科技文化了解不深、认同度低、荣誉感差的现象,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科技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导向和激励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沃土,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兴旺发达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是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和内在需求。翻译专业学生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应从认知、情感态度以及行为层面提升翻译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88):99-100
初中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教材各个板块都设计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德育课程,须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诵读、解读、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其魅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学生的心灵,从而深化学生文化认同,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而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吸收、消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这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创新传承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增“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围绕特定主题打破学科间壁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积淀而成,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成为各学科重要的育人资源。教育部于2021年颁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无形力量,是滋养学生的"美味佳肴"。如果我们能够以有效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并蓄积中华传统文化的养料,必然可以在促进他们人格塑造的进程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为此,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形式来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脊梁,也是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平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文化根基。在小学阶段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学校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纳入到常规活动中,渗透到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活动中,用传统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相似文献   

16.
于振兴 《中国培训》2023,(9):100-101
<正>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身体文化,更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一。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开设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既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又能丰富体育教育内容和形式,拓展学生的体育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华古诗文历史悠久、意境深远、气势非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下面,谈谈我在引领学生们诵读古诗文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中华古诗文历史悠久、意境深远、气势非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下面,谈谈我在引领学生们诵读古诗文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教授理论知识,将学生培育成德才兼备、文理皆优的全面综合素质人才是高校育人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引领中华民族新一代青年凝神聚气的核心作用,如何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感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课题。研究发现,在高校开设第二课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向心力,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智慧结晶,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义务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