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折射反映,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特定社会文化心态的具体体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新时期人们社会文化心态的复杂多样性。新时期人们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心态主要与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国民性格有关。  相似文献   

2.
贺菁 《海外英语》2011,(9):356-357
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关注流行语,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关注。通过校园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集体的心理特征,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镜像。研究21世纪以来校园中经典流行语变迁现象,能看出流行语一种显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即流行语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心态的大众化及社会心理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3.
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独立学院的校园流行语揭示了独立学院学生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如积极进取心态与消极心态并存,彰显个性同时又盲目从众的心态,急于求成、盲目浮躁的心态,造成学生这些心态的原因既有就业的压力也有独立学院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研究学生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对于教师教学以及学校制定相关的政策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校园流行语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现象,极富时代气息,它作为口语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心理面貌。流行语作为社会语言的一部分,其产生可以归于语言流变中的社会变异,其自身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除旧创新,丰富发展,中学生流行语的发展也显示这种趋势,它又客观体现了中学生勇于创新,思维活跃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大学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有其特殊的产生途径。校园流行语中既有表义新颖、生命力强的词语,也有格调不高、内容粗俗的词语。一些品位和规范度不高的词语的流行反映了部分学生的不良心态。在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校园流行语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姚小鹏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4):78-79,83
近年来,"挂科"一词在大学生中被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一个校园流行词语。"挂科"源自"挂红灯",并通过概念整合得以成词。"挂科"的产生及流行有其深刻的文化和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校园流行语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征表现,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从校园流行语可以窥见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校园流行语与社会变革和文化潮流密切相关。校园流行语的盛行反映了青少年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是青少年文化符号的表征、文化时尚的昭示,对充实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言语氛围、调节学生心理、缓解学习和竞争压力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当前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导致了流行语文化参差不齐,雅俗共存。一些校园流行语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培养以及校园语言规范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好流行语文化,提高学生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当前大学校因里出现的流行语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形式是问卷和个案相结合,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校园流行语有其独特的意象、普遍的知识性、诙谐的趣味性和特有的青春气息,给校园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然而,它又具有较强的群体性、封闭性、隐秘性等特点,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文章还剖析了其产生、发展的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
校园流行语有其独特的意象、普遍的知识性、诙谐的趣味性和特有的青春气息,给校园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然而,它又具有较强的群体性、封闭性、隐秘性等特点,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剖析其产生、发展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校园文化、当今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状态和文化价值取向,从而更客观地对待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1.
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个性化语言的展现,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折射反映,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民族高校大学生使用的流行语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独特个性特征的体现,是多元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反映,也是大学生社会文化心态的直接反映。流行语的内容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流行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性别和民族差异。影视文化是大学校园流行语传播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研究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从21世纪以来每年都由权威机构发布主流媒体流行语,至今已发布20类以上逾几百条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反映的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热点问题。跟踪流行语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是观察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先秦武侠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春秋战国那一特殊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它的存在形态和精神理念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与文化现象,以及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士人的一种特殊的心态。同时侠以其独特的姿态出现,又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股特殊的力量,影响着几千年来士人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教学参考》2008,(4):25-25
“你真是个286”,意思是“反应迟钝”;而“特困生”意即“上课就犯困”……这些都是当下于大学校园里时兴的另类流行语。上海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杨颁、李建东在调查后提出,这些谐趣幽默的另类流行语,一方面体现了大学生思路敏捷、标新立异的特点,但其中也有不少流行语过于消极。他们建议,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适当引导,既可以保持他们的个性,又可以繁荣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流行语日渐成为一种话语时尚。"纠结"这一校园流行语的广泛应用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心态和社会价值观。只有正确对待校园流行语,才能使其朝更加健康、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展示一系列中美青少年“流行语”,初步分析青少年社会心理及文化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本文还描述了作者对一些在中国留学的美国青少年有关“流行语”的问卷调查情况,并分析了“流行语”所折射的青少年嘻哈文化、校同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表达内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是在互联网媒介等技术发展和公众网络资源普及基础上的产物,它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本身所具有网络文化的特性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也属于社会学研究范畴。网络流行语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意蕴,本文试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开县是山东枣庄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现在他批改学生作文。除了修改错别字之外,还多了一项任务——把“囧”、“雷人”等字词像挑刺一样挑出来。“谁用这些字词写作文,我就不会给他打高分!”这位从教十多年的老师说。  相似文献   

19.
透过“PK”的流行风,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其来龙去脉,即外来语的借用和专业术语的泛化,以及这种现象背后隐含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校园新词汇透视社会生活对语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玉萍 《现代语文》2004,(11):12-12,11
词汇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精神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对外交流与日俱增,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革过程也给词汇打下深深的烙印,产生出一大批汉语新词汇和新用法.而校园作为社会的一扇窗口,青少年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在学校这个独特的环境自然就出现不少具有校园特色、反映青少年学生精神文化的新词汇和流行语.这些新词汇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和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自然应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教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