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为长三角地区的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提供依据,并按照新的情况用新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为长三角地区的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提供依据,并按照新的情况用新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2009,(17):17-17
2003年10月13日 苏浙沪三省市签署教育合作协议,标志着长三角地区教育合作实质性启动,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冲破体制障碍的一次试点。通过合作,实现三方面互动:一是互通,即建立实时交流互通的信息平台;二是互认,即教育方面的有关认可或评估可以互认;三是互流,即实现教育资源、人才的“无障碍”流动。三地教育部门负责人还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毕业生就业工作合作组织合作协议书》,决定成立“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专教育取消了毕业生包分配的政策,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此同时近年来就业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形成了中专财会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困难的现象。为了在教学上迅速适应这种变化,了解新形势下中专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修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我们组织了对我校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为使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我们选取了近两年的毕业生(99届和2000届)为对象,对毕业生的就业地区、职业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一、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二、毕业生的去向1. 地区分布——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调查发现,财会…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日前,由安徽省教育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倡议组织的泛“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作研讨会在黄山市召开。来自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北京、天津、江西、安徽、内蒙等省、市、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人、部分省市县教育人事主管部门负责人、人才机构的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区域交流、打造合作平台、推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代表们畅所欲言,就下一步加快构建泛“长三角”地区宽松的就业政策环境,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信息互通机制、就业服务机制,建设和完善泛“长三角”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4届代表性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分析了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就业去向分布、就业单位分布、就业地域分布及就业行业分布情况。分析结果显示:除个别高校外,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普遍很高,艺术类和师范类高校灵活就业率普遍高于工科类高校;在就业去向上呈现东部研究型大学升学和出国“双高”态势;在就业单位上呈现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聚态势;在就业地域上具有明显的“属地就业”和东部就业特征等“溢出”效应;在就业行业选择上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等综合特征。建议未来应重视做大做好中西部地区博士后工作,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质量保障体系和治理体系,省级政府应继续增加对省域内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三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会在辽毕业生市场召开;金融业人才储备瞄准校园;长三角紧缺人才新项目“小语种”培训考试进驻杭州;青岛组建就业速配联盟信息共享;北京:毕业生双选会启动;人才需求目录产生 河南今年最缺教师。  相似文献   

8.
高职高专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前景比较理想,并具有面向企事业单位、就业方式灵活等突出的特点,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依然存在巨大的就业机会,显示了高职高专艺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就业潜力.但高职高专艺术类毕业生仍存在着就业指导不到位、就业心态不端正、综合素质薄弱等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9.
借鉴推拉模型构建由“生源地就业”“属地就业”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三种倾向组成的分析框架,基于西部地区27所“双一流”高校2021届或临近年份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动进行多角度分析。主要结论为第一,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半数以上选择西部就业;第二,近年来西部地区尤其是成渝地区人才粘滞力有所增强;第三,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倾向于选择西部就业;第四,西部地区在人才环流中仍处于人才净流出状态。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今年7月至9月在全国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力争在今年底使大多数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并确保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当年实现就业。《通知》提出6项措施,还要求各地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宣传工作,同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特别是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优先考虑经济利益和国家干部身份;向往中心城镇或沿海发达地区,不愿到基层和边远落后地区。形成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原因是:经济形势严峻和就业岗位不足;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政策法规不配套;就业环境不理想和门槛过高;不同行业和职业之间的差异。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机制;健全公平竞争的就业和用人机制;拓宽就业渠道;要苦练“内功”,增强竞争力;抓住机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12.
大众化教育下,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在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情况,对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进行深入研究,实现系统化、理论化和专业化,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吉林地区10余所大中专院校在联合打造吉林地区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政府搭台、各相关院校联办、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唱戏’”的区域性人才市场,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上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伟大建党精神,通过政策上的倾斜、物质上的支持、精神上的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总结和梳理近年来上海高校毕业生赴西部地区基层就业工作影响力研究,一是分析德育工作对于引导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就业的有效性;二是探讨上海现有政策和工作实践对于赴西部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全过程影响,对于新时代下高校“就业育人”的推进提升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逐年上升,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媒体曾报道“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更难就业季”,而近两年媒体又广泛关注一个新的现象——“慢就业”。一些高校就业部门老师和用人单位都有切身感受,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经常面临毕业生参与不积极的尴尬场面,而一些用人单位通知毕业生面试,也经常出现爽约的情况。大家既担...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给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带来新的挑战,也成为相关学界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通过调研学生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就业观念等,提出构建创新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力图从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家长、学生等方面共同发力,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蔓延。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未来实现人才红利和创新发展的创造性群体,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承载者。基于高校2019年官方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聚焦“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通过毕业生流动性测度指标呈现博士毕业生流动的空间布局,结果表明:就学地留存率分化明显,东北地区为留存性低值区,西南部分地区和华东、华北部分地区留存性较高,中部地区留存性居中,其中,昆明市留存率最高,哈尔滨市留存率最低。就业地流入率空间聚集趋势凸显,“邻里效应”“虹吸效应”作用明显。就学地、就业地人才分布在“扩散效应”辐射下“马太效应”有所缓解。其中,以省会城市为主的新一线城市“留才”“引才”效果显著,发展空间较大。基于此,发现经济资本、政策资本、环境资本以及社会资本是博士毕业生流动的影响因素,继而提出完善“引、聚、育、用、留”博士人才流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浅议大学生就业“校漂族”的利与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毕业生求职的压力和难度增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当“校漂族”。本文从“校漂族”的情况分类、“校漂族”产生的原因、“校漂族”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这一新的选择形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并发挥有效作用,不平等就业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要障碍。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围绕供给、需求、匹配三个关键环节,着重解决如下问题: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为祖国的富强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择业观,政府应当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继续扩大用工需求,推进以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任务的高等教育改甍,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备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20.
王保义 《江苏高教》2000,(1):116-1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已由国家“统分统配”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随着人事制度、招生就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改革师范就业机制,让师范毕业生走向市场已成为必然。 1.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师范生就业市场化提供政策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毕业生就业政策已由昔日国家“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转变为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落实就业单位”。通过几年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