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蒂 《今日科苑》2011,(20):72-74
频发的地震灾害,让很多人"谈震色变"。前一段时间有网友称,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上空发现所谓的"地震云",甚至将拍摄到的照片传到了网络上,引起网民恐慌。而长期以来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干旱是地震的前兆之一,那么气候的变化究竟与地震的发生有何关联呢!气候异常预示地震?"气候异常的原因有多种,地震孕育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但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地震和气候异常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地震监测预报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与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辉 《青海科技》2002,9(1):32-35
我国是世界上承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青海省则是中国大陆最主要的地震多发地区.2001年11月14日青新交界8.1级地震对青藏线上公路、通讯光缆、输油管线及铁路建设构成的严重威胁再次深刻警示我们: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将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趋势日益加快,人口进一步集中,社会财富总量大幅增加,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3.
韦蒂 《金秋科苑》2011,(20):72-74
频发的地震灾害,让很多人"谈震色变"。前一段时间有网友称,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上空发现所谓的"地震云",甚至将拍摄到的照片传到了网络上,引起网民恐慌。而长期以来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干旱是地震的前兆之一,那么气候的变化究竟与地震的发生有何关联呢!  相似文献   

4.
<正>如何减少地震灾害所引起的人员伤亡、次生灾害以及快速判断灾情以合理分配救援力量,是我国自5.12地震以来非常关注的问题。地震报警、预警和烈度速报的三者合成为地震减灾网络,不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简要回顾地震工程的发展和近几年地震灾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了地震工程研究和抗震灾害工作中有待加强的以下问题,非抗震建筑的改造与加固,抗震工程项目的管理,近源强地震动,断层引起的地面错动。  相似文献   

6.
减轻地震灾害对社会大众的危害是地震工作的根本目标。预测地震,尤其是在地震即将发生时预测出地震是减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同时又是最困难的途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王洪体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小组多年来致力于精密主动地震监测,探索实现短临地震预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地震引发的四川旅游地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玮 《软科学》2010,24(4):89-93
汶川地震给四川的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地震引发的四川旅游灾害风险表现为市场风险、心理风险和安全风险三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方法进行定量研判可以看出,三类风险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不一,而各地区对于灾害的抗风险能力有所差异。因此,应该提升产业风险意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合理转移风险来减少地震对四川旅游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然资源不断的加速开采延续,从而造成了地球内外应力变化的快速升级,使得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因为人类过度的开发地下矿产资源,所以才会出现地球内部的多“空区”和多“空洞”现象。同时,在星际之间的引力场、重力场以及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彻底的改变了地球内部原始地质结构的平衡应力。然而这种地质性的内部应力变化也是造成当前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刘勇  王子丹 《科技风》2012,(21):147
概要介绍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研究了软件安装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参数配置、降水记录的人工干预、观测编报、软件的备份升级以及重新安装,介绍了这些业务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为地面气象测报人员使用系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突然爆发,数万生命陨落、家园顷刻间轰然倒塌,多少老人、孩子被孤零零地留在了这个世上……哀兮!痛兮!灾难来得如此突然,我们怎能不哀、不痛?手足离散令我们痛彻心扉,地震灾害对于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以及面对灾难时人类的缈小与无助,则更令我们感到恐惧。哀痛、恐惧……在种种极端情绪的笼罩下,各种言论被激发出来:"预报地震,专家不如青蛙准"、"应该枪毙几个地震局长"……相信这些网络上"讨伐"地震局的说法大家都不陌生。除了百姓的愤怒与恐慌,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更是引发了地震工作者内部,长久以来便已存在的,对于"地震是否根本不能够预报"这一理论分歧新一轮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1.
王星宇  陈鹏 《科教文汇》2012,(15):81-83
首先,介绍了地震形成的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次,通过对1999-2009年间的地震现场的灾害调查资料和损失评估的资料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采取以实际烈度区作为分配单元,建立适用于县级区域小尺度的地震风险分析模型;最后基于烈度的地震分析模型与基于建筑物易损性地震分析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由此说明在县级区域小尺度上,地震风险分析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1966年,周恩来总理站在邢台的地震废墟上.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指示。 科技工作者开赴地震预报的疆场.捕捉大地的脉动.数十年如一日,地震预报的中国长征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13.
韩滨  郑智江 《科技风》2021,(5):89-90
在当前这一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地震预警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因为地震为社会与经济带来的威胁远超于其他地质灾害,再加上地震的前期预兆不明显,所以就需要利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监测预警,进而有效提高防控效率,降低灾害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的威胁.那么在当前这一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了各行业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在发...  相似文献   

14.
《金秋科苑》2008,(13):1-1
“5·12”这组数字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绝对是个梦魇般的日子。自从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后的日日夜夜,我们为昔日的青山绿水在地震的来临的霎那间化为残垣断壁而唏嘘不已、泪流满面;我们为遇难的同胞扼腕叹息,哭干了眼泪。  相似文献   

15.
"5·12"这组数字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绝对是个梦魇般的日子。自从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后的日日夜夜,我们为昔日的青山绿水在地震的来临的霎那间化为残垣断壁而唏嘘不已、泪流满面;我们为遇难的同胞扼腕叹息,哭干了眼泪。  相似文献   

16.
王赶生 《今日科苑》2012,(10):19-21
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面对地震预报的难题,国际上一些科学家公开对临震预报持否定意见,有的甚至发表"地震无法预测"之类的论文。我国科学家在地震预报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指出,地震同其它自然现象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其发生的规律,准确地做出地震预报不是遥不  相似文献   

17.
以汶川、玉树地震为例,分析了目前我国地震灾后雷电灾害防御面临着防雷设施破坏严重、灾区信息传播受阻、临时避难场所防雷设施不完善等新形势,指出地震灾后雷电灾害防御存在着防雷减灾机制不健全、过渡安置点防雷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灾区群众防御雷电灾害意识淡薄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组织领导、灾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防雷工程建设、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防雷科普宣传等地震灾后雷电灾害应急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4月1日,中国地震局宣布面向公众启用自动地震速报服务,中国地震台网将通过手机、网站、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渠道向全社会实时发布地震信息。有了这个速报系统,地震发生后,社会公众了解地震信息就方便了很多。但社会公众更关心的是,地震是否可以  相似文献   

19.
尽管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国际上主流科学界认为地震还无法准确预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地震预报上的畏首畏脚和无所作为。欣喜的是,玉树地震后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在不放弃研究地震预报的同时,不断加强地震多发区域的地震台网建设,逐步建立地震早期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20.
王趣 《知识窗》2008,(6):54-54
地震作为地壳的运动形式,全世界每年要发生数百万起,我国早在2000年前就有关于地震的记载。真正能造成灾害性的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起,造成毁灭性的1-2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