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中出现“荫蔽”一词,书下注释为“荫蔽(yin bi)”;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也出现“杨荫榆”这一人名。笔者认为:“荫”的正确读音应为“yin”。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天气陛下》一文中有“匹马力”一词,笔者认为应将“匹”字去掉,改成“马力”为好。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一文中有“不复聊赖”一语,教师教学用书将其翻译为“感到不再有一点生趣”,笔者认为不妥。  相似文献   

4.
《塞翁失马》文中的“其父”一词,老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及新编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译为“他父亲”。经反复推敲课文,笔者对此解释存有疑问:  相似文献   

5.
读了2003年第9期《中小学管理》刊登的《家长才是“上帝”》一文后,笔者对文中“视学生为‘上帝’不合适”之观点很是赞同,但对文中“家长是学校教育服务的‘上帝”之观点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老师倒在了讲台上……”听到这样的热线电话,读着这样的读者来稿,我们不禁泪水潸然。是的,为了做好一个老师,为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们不少平凡的老师默默地倒在了心爱的讲台上。他们平凡,但他们有伟大的追求,因此,他们也是伟大的。本栏目特刊发《他永远没有离开讲台》和《追忆雷泽良老师二三事》两篇文章,两篇文章的主人公都在今年3月份倒在讲台上,永远的走了。在全党正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际,一方面,我们希望全体教师都能发扬文中主人公的爱岗敬业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真切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我们一线教师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提出 《中小学数学》曾刊载了朱月红老师的文章《由两次考试的“狼题”想到的》,文中的一道“狼题”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语文》选用了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对文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课本注译为“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笔者以为这种说法不妥,因为这与“太守”这一官职的发展变化和称谓的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9.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一文中有“宰以卓异闻”一句.教参翻译为“县官以才能卓越而闻名”.课本注释对“卓异”一词解释为“(才能)优异。这是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笔者认为均欠妥。  相似文献   

10.
“精细”是修辞新格,《“精细”表意功能例说》(《语文知识》1993年2期)一文对它作了介绍,读后颇有收益。但笔者觉得文中示例似可商榷。什么是“精细”格?在众多的定义之中,笔者认为谭达人先生在《再论“精细”修辞方法》(《修辞学习》1992年4期)文尾表述得最  相似文献   

11.
刘慧文 《语文知识》2002,(11):44-44
高中语文第一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句中的“向”字,课文无注,教学参考书也无注。笔者认为此“向”字有被误解的嫌疑,故试作解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体的文章,文中多用对偶句。文中与“木欣欣以向荣”对偶的是“泉涓涓而始流”, “向”与  相似文献   

12.
欧阳子在《(游园惊梦〉的写作技巧和引申含义》一文中,评价小说《游园惊梦》的主题是“人生如梦”,认为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人生观是消极的多。而笔者认为小说主题是积极的,作者是在“如梦人生”这一消极外衣的掩盖下,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3期49页上,刊登的王学东同志对《小桔灯》一文中人物称代的看法,我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王学东同志认为——“小姑娘”答话中的“tā”改为泛指的“他”,其理由是文中“我”与“小姑娘”对“胡大夫”的称代不统一,一个用“他”,一个用“她”,按《现代汉语词典》对泛指的都该用“他”。笔者认为不然,我认为这正是冰心同志用词  相似文献   

14.
笔者最近学习了《中学数学杂志》2013年第9期崔志荣老师《把控测试信度减少无效“投机”》一文,读后收获不浅,并对文中的三道题目“测试题”、“改编1”和“改编2”产生兴趣.原文三题如下:  相似文献   

15.
《语文知识》1997年第4期《韩石山给课文指瑕》一文认为,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雨中登泰山》一文中“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应是“明明有水声,却看不见水流”之误。笔者对此实不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3期刊登了《“王老爷是“王子腾”吗?》一文,文章认为初语六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的“王老爷”不是后文中的“王子腾”,笔者的观点恰恰相反:“王老爷”就是“王子腾”。现作如下一管之见,以就教于武从刚、蒋艳两位先生和广大同仁。其一,武、蒋两位先生在文章开头称“王老爷”是“闲人”,就是一个错误的判断。虽然在文章结尾作了点补充,但这补充更是牵强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上,笔者听了某教师上的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进教室,教师就对学生说要先做游戏。游戏一[抢凳子]:教师让五个学生拿着凳子到讲台上来,又让一个学生空着手走到讲台上。然后,要求让这六个学生抢五只凳子。结果,自然有一个学生没能抢到凳子。然后,教师又安排另外一个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教学研究》第八期发表了署名柳笛的一篇文章,题为《<小珊迪>一处笔误》。文章批评“小珊迪”临死前对“我”说的一段话是作者的一处笔误,且提出了自己的修正意见。对文中所持的“笔误”之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小珊迪临死前的这段话本来是作品独具匠心,妙笔生花之处,竟然被简单地视为“笔误”,不能不使人感到愕然。笔者认为,《笔误》一文所  相似文献   

19.
“卡”字出现在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四课《校园里的画》一文中。课文对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卡佳”的注音是“ka jia”(第68页),对此笔者提出几点质疑。  相似文献   

20.
杨锡敏同志在《能把“晚”译作“傍晚”吗》一文中,认为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叶晚”一句中的“晚”应译作“晚秋”。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杜牧的《山行》诗写的固然是晚秋时的景色。晚秋霜降时节,枫叶经霜变红,方能出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把“停车坐爱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