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设计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教什么?——教文章出处、教“不如”句式、教“而”“夫”用法、教“地”“非不”“也”的含义、教“中心论点”与“文章主旨”的区别.为什么要教这些?——这五个内容是连贯的、递进的,它依次回答了:文章的出处是什么?“中心论点”句是什么?第一分论点是什么?第二分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这是符合一般议论文的教学思路的.这也是“从大处着眼”确立的文章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
每次“欣赏”完一节公开课,我都会问学生同一 个问题:你们喜欢这节课吗?为什么喜欢? 回答一: 生:喜欢!因为公开课上不论回答的对与错,老师都不会批评我们。 生:很喜欢!!因为上公开课就没有太多的作业了。 生:非常喜欢!!!因为上公开课之前,我们都“预习”过了,所以一点都不难懂,上起来很“轻松”,很“快乐”。 学生的回答真实得让我害怕。  相似文献   

3.
钢琴美女廖隽嘉(Elise)这次飞到上海发行她的首张个人专辑,一直受古典音乐训练的她带着我们一起度过了她的“琴”人节。记者很八卦地关心她:“现在有没有男朋友呢?情人节打算怎么过?”廖美女很爽快地回答:“有啊!是钢琴啦,钢琴就是我的情人,我天天和我的‘情人’在一起,所以我天天都快乐地过着琴人节!”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询问学生,本节课是否“懂了”或“会了”。学生有时回答“懂了”,有时回答“会了”;而这简短的回答,反映了什么呢?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5.
开学不久,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课,内容是“十几减5、4、3、2的口算”。教师先复习“几加几得十几的口算练习,接着出示例题(1):“12-4=□”。提问学生:“谁能想出来12-4=?,你是怎样想的?”一位学生回答:“12-4=8。我想:4 8=12,所以12-4=8。”而另一位学生回答:“12-4=8。我想:10-4=6,所以12-4=8。”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听的语文课,包括各级的教学大赛、研究课、观摩课,有几百节,其中,“半截子语文课”居多。何谓“半截子语文课”?我们来见识见识它的模样。下面是《散步》的案例(提纲):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1.文章写什么内容?2.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后,全班讨论:1.文章所表现的亲情体现在哪里?2.结尾段如何理解?3.哪一段最能表现出“我”的责任感?4.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总结课文内容;朗读课文,之后向课外延伸,讨论:1.你知道哪些关于亲情的名言?2.你知道哪些关于亲情的作品、故事?3.教师推荐课外阅读文章。这节课,…  相似文献   

7.
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语文课,我都喜欢问学生:“这册新书学得怎么样了?”很多学生回答:“自学完了!”“自学完了怎么办?”“期末考试,检验自学成果!”“什么时间考?”“明天。” 有时我们开学第二天就进行期末考试,也有时开学第一天考,还有时开学一周以后考。 所谓期末考试,就是用一年前本册教材  相似文献   

8.
今天语言活动的内容是讲述故事《小红花找朋友》。在开始为孩子们讲述故事之前,我提了几个问题:“小朋友,你有朋友吗?”“你的朋友是谁?”“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做朋友?”这几个问题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难,所以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我请了  相似文献   

9.
有了写作材料,并不一定能写出中心突出的文章,还必须在掌握的材料中,学会提炼中心。文章的中心怎样提炼?这是学生们经常遇到而又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上了一节“提炼中心”的训练课。这节课共分四步进行。一、忆概念开始,教师问:“什么叫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前面学过。通过回忆,大家肯定了答案:“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二、给方法进行这一步教学的时候,教师又向学生提问:“从掌握的材料中,怎样提炼中心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叫了几个学生,介绍了他们的作文材料,供大家提炼。  相似文献   

10.
我曾听过大班的一节语言课《咏鹅》。教师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幼儿回答:“画的是白鹅。”教师立即纠正说:“小朋友说话要完整,应该说这幅图画的是白鹅。”接着,教师又问:“白鹅在什么地方?”幼儿回答:“在水里。”教师再要求幼儿把话说完整。  相似文献   

11.
《自然辩证法报》1983年第10期第二版刊登文心同志《逻辑证明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一文,是对我同年在该报第3期发表的《逻辑证明“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吗?》那篇质疑文章的“回答”。这个回答不但没有解除我的疑问,反而使我增加了新  相似文献   

12.
书报之窗     
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究竟是一篇什么样的作品?最近,作者在《北京文艺》第十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回答三个问题》的文章,对此文发表前后的一些史实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3.
校园幽默     
单数和复数   老师:“尼克,你懂得单数和复数了吗 ?”   尼克:“懂得了。”   老师:“那你说说看,‘裤子’是单数还是复数 ?”   尼克:“上面是单数,下面是复数。” 信口回答   彼得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因其贪玩,所以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有一次,语文老师问他:“你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谁的作品 ?”彼得懒洋洋地回答:“我怎么会知道呢 ?像我这么大的孩子是不喜欢看莎士比亚的作品的。” 喝酒与读书   “瞧你愁眉苦脸的,什么事呀 ?”“写篇文章,题目是《昨天我干了些啥》。”   “那好说,你昨天干了些啥呀 ?…  相似文献   

14.
“中计”     
下午最后一节是体活课,看着课程表,不由得想起我刚上班时的一幕。那时,我带一年级的学生,学校规定,每周有一节文活课(文化活动课),一节体活课(体育活动课),但我从来没有按照要求安排过这两节课。第二学期再发课程表时,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问:“张老师,体活课是什么课?”还没等我回答,班上其他孩子就七嘴八舌地回答:“体活课就是语文课呗!”还有孩子补充说:“文活课也是语文课!”看他们回答时,小脸是那么认真,没有一丝遗憾。我的心隐隐作痛,他们那么小,还不知道,这份本应该属于他们的快乐和自由,已被我无情地剥夺了……  相似文献   

15.
讲读完省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一个同学说:“课文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这句中‘蹲着’、‘半跪着’的各是谁呢?我不知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同学说:“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不管是谁‘蹲着’、‘半跪着’都行。”另一个同学说:“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因时间长了,作者记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交代是谁?”很明显,这两种回答都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如何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如何使学生懂得美术与生活和生产的关系?这些都是美术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我曾经听过南师附中金朗竹老师在初一教的一节“图案欣赏”课,在这方面受到不少启发。金老师的课堂教学是以启发式和谈话式交叉进行的。在说明这堂课的教学目的之后,他向学生提问:什么叫图案?图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同学们都愉快地作了回答,因为课前发了《图案基础知识概述》的讲义,所以学生们回答起来并不困难。他又拿出一个白色的瓷碟和一个蓝花边图案的瓷碟对比,提出了“哪一个  相似文献   

17.
教学案例:Unit3Let'sTalk H ow Are You?(PEP BOOKONE)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如何向别人问好的句型“H ow are you?”以及回答“Fine,thank you.”这是英语日常交际中最常见的问候,很多学生在上课前对此就有所了解,所以今天学起来也特别轻松,师生对话更是得心应手。我看学  相似文献   

18.
会飞的鼻子     
少年宫兴趣班的铃声响过后,老师笑眯眯地走上了讲台,神秘地说:“大家猜一猜这节课我们要干什么?”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到这儿来不就是学习怎样写作文吗?难道……”老师说:“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画鼻子游戏,好吗?”  相似文献   

19.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一篇小说,也是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典型形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着重从“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方法”和提高他们写作能力上着手,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第二,理解主人公深厚的爱国感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这节课从“小说三要素”提问开始,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然后我又补充了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利于…  相似文献   

20.
今夏半斗星     
用马背族^游牧生活演绎话题。很有个性。最后一节第二自然段及其以后的文字宜全部删除。否则,不能回答“拥有与寻找”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