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种天然植物中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良华  陈海峰  陈思静 《大众科技》2009,(9):142-143,98
天然植物中舍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对它们进行化学结构的修饰和改造,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通过化学结构的修饰与改造,获得毒性低而抗肿瘤作用显著的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的新衍生物亦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文章通过时几种天然植物中抗肿瘤药物的综述,初探了这些抗肿瘤药物的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寻醌类化合物中抗肿瘤活性找作用强、毒性低并且对癌细胞具有靶向性的一类化合物。近年,以醌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抗肿瘤新药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课题。醌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生物活性分子,多数具有抗肿瘤作用。随着该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的深入研究和逐步阐明,人们合成了许多醌类衍生物。方法:通过查阅近期国内外文献。结论: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此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研究的新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早期的药物研究过程是利用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广泛筛选各种来源的物质和原料,然后分离出具有活性的组分,进行结构的鉴定和性能的测试。在此基础上,合成一系列同类化合物或衍生物,并进行分子修饰,最后得到适合于药物开发的分子。  相似文献   

4.
目前,具有高选择性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得到了市场广泛的认可。其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一种能够破坏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几乎不会影响正常细胞的分子靶向药物。因而对其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介绍了常见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并重点综述了已经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5.
随着肿瘤药理、分子药理学研究的飞速发展,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靶向抗肿瘤药物有独特的靶向抗肿瘤作用,在当前临床治疗中已发挥重要作用,但仍不能完全根治恶性肿瘤。继续寻找更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仍然是热点。近来,研究者们已发现Telomestatin(SOT-095)、elesdomol、PI-88及其类似物等化合物,在抗肿瘤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对此,结合大量研究结果介绍近年来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十一烯酸是从蓖麻油合成而来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多个行业具有广泛应用。文章主要介绍十一烯酸的制备方法,及其和衍生物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应用,包括抗微生物药物、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的合成、昆虫信息素和驱虫剂、其他药物的中间体和制备抗菌聚氨酯材料。  相似文献   

7.
抗肿瘤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热动力学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量热方法,从热动力学角度,建立抗肿瘤药物与DNA作用的热动力学模型,计算系列相关的热力学函数。归纳了抗肿瘤药物与DNA的作用类型及热动力学特征,为探讨抗肿瘤药物与DNA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苦参碱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特点、药用价值及活性,并归纳总结出近年来有关苦参碱衍生物的合成类别、合成方法以及其各自特点所在。之后针对苦参碱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进行概述,尤其是其在抗肿瘤活性方面的研究。通过对上述几点的综述,旨在为之后新型苦参碱衍生物的合成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进而得到活性更高,选择性更好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薛锋  王亚军  郑裕国 《科技通报》2010,26(4):536-541
布雷菲德菌素A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有效抑制蛋白质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转运过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哺乳动物信号传导研究的分子工具;布雷菲德菌素A具有抗真菌、抗病毒、抗有丝分裂、抗肿瘤等生物学活性,布雷菲德菌素A及其衍生物是重要的抗肿瘤候选药。本文综述了布雷菲德菌素A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生物学活性、生产方法及其结构修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虽然生物医学在不断进步,但是提及恶性肿瘤,依然令人"谈癌色变"。癌症一直在威胁着人类健康,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及癌症死亡率也在逐年上升,除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的改变及预防不到位外,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问题的关键,许多科学家一直在与癌症作斗争,试图找到一种药或治疗方法来解决癌症问题,为病患造福。来自复旦大学药学院的杨永华研究员就一直潜心于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分子机制和抗癌药物靶标发现的研究,他的研究方向为分子肿瘤药理,包括肿瘤基础研究、抗肿瘤药物靶标发现、药物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朱龙观  俞庆森 《科技通报》1996,12(6):338-342
采用分子连接性指数法对文献报道的氟喹诺酮类C-5位及C-7位有不同取代基的41个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首先编制了计算路径、簇项、路径/簇项和链项各阶分子连接性指标,并建立了这类化合物抑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方程,结果表明5位以简单取代基为宜。用建立的QSAR模型预测了Klopman组合设计的分子活性,结果表明对抑制革氏阳性菌活性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抗肿瘤药物高分子载体的多功能性和协同作用"针对当前抗肿瘤纳米药物药效提升受限的关键科学问题,设计新一代高分子药物载体,综合实现抗肿瘤纳米药物的(1)长循环、(2)肿瘤组织富集、(3)肿瘤组织渗透、(4)进入肿瘤细胞、(5)胞内药物释放,提升抗肿瘤纳米药物的总体治疗效果。经过项目组5年(2014—2018年)的努力,在高分子纳米载体结构与体内药物输送特定过程的构效关系、智能响应性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的多功能化研究、复合组装纳米药物载体的功能协同与集成、功能协同化高分子纳米载药系统的疗效和初步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本项目的研究对新一代抗肿瘤纳米药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吴蓓丽和赵强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在嘌呤能受体P2Y1R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测定了该受体蛋白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P2Y1R抑制剂分子的作用机理,为研究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新型药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未来将开启G蛋白偶联受体(GPCR)药物研发的新方向。通过分析P2Y1R结构,研究人员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其中最令人兴奋的是P2Y1R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两个药物分子作用位点,并且两种抑制剂与受体的作用机制显著区别于人们  相似文献   

14.
环糊精(CD)是由环糊精葡萄糖残基转移酶(CGTase)作用于淀粉、糖原、麦芽寡聚糖等葡萄糖聚合物而形成的,由6~12个D-吡喃葡萄糖基以α-1,4-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聚糖。根据所含葡萄糖基的个数,可将CD分成多种母体CD,常见的有ɑ、β和γ-CD三种,其中,β-环糊精应用最为广泛。β-环糊精(β-CD)及其衍生物(β-CD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药物包合材料,被广泛应用在药学领域中,研究人员发现β-环糊精(β-CD)具有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溶出速度、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等优点。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可与许多无机、有机分子结合成主客体包合物,并能改变被包合物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具有保护、稳定、增溶客体分子和选择性定向分子的特性。本文对β-环糊精(β-CD)及β-环糊精衍生物(β-CDD)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上海药物所揭示血栓形成过程中关键受体的三维结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赵强研究组在嘌呤能受体P2Y12R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他们解析了P2Y12R蛋白质分子与激动剂以及拮抗剂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报道了P2Y12R与激动剂2MeSADP的2.5埃分辨率结构、与部分激动剂2MeSATP的3.1埃分辨率结构以及与阿斯利康公司研发的临床二期抗中风药  相似文献   

16.
分子学与量子力学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前者假定原子核振动,而后者假定原子核不动、电子绕原予核运动。将分了力学与量子化学结合或联合运用,配合计算机图形界面,就有可能解决生物大分子与配体分子或较大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的空间、电性等结构及构效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量子药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含有卤硝酚结构的Schiff碱系列化合物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从空间构象及电子结构方面探讨了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发现双键中的N原子以及与之相连的N端苯环(或杂环)可能是这类药物的主要活性部位;该苯环的供电子能力,尤其是取代基的供电子能力直接影响化合物的杀虫活性;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三个新药物分子,并对其进行了量子化学的计算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紫杉醇,包括作用机制、构效关系、结构修饰、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新资源的展望及开发等来说明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情况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历史中,恶性肿瘤曾作为”不治之症”肆意吞噬人们的生命.就在本世纪初,人类对它仍束手无策。但时至今日,随着肿瘤研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使发生肿瘤的本质正在逐步阐明,而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加速了药物开发进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已进入崭新的时代,这其中.离不开无数为之努力的药理学家们的辛勤工作.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一级副研究员唐亚雄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研究组与其合作者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双亲性树形分子的新型载药纳米胶束。基于该双亲性树形分子独特的树形分子结构,其自组装形成的纳米胶束可在疏水性内核形成一巨大空腔,因而能高效大量负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其载药量可高达40%以上。由于其独特的小尺寸粒径(~10 nm),使其不仅能通过EPR效应有效地在肿瘤部位富集,而且可大大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内部的渗透能力;此载药纳米胶束对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