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天的“臣”字其字形有两个源头:“臣”象人被束缚之形是造字之本义,“臣”由“缚”而“牵”,由“牵”而称被牵者为“臣”,很自然地引申出了“奴虏、卧仆”等义;而“臣”象竖目之形则是一种讹传。  相似文献   

2.
中学课本中的《殽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中有一句话:“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注解中对“不以累臣衅鼓”的解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对其中“累”字的解释,笔者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3.
先说“臣”。臣见《说文·臣部》:“臣,牵也。”近人杨树达在《臣牵解》里解释说:“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郑玄注《礼记》也说:“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最初,在战争中捉到的俘虏都被杀掉,到后来,战俘不再被杀戮,而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奴隶。郑玄注《周礼》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一人一姓的家天下,对于王  相似文献   

4.
对《史记》中“主臣”一词的解释,历来注家意见不一,或作“惶恐”之义解,或作“掌管群臣”讲,本文结合各类史料对该词的确切含义试作一番考证。  相似文献   

5.
齐晓茹 《保定师专学报》1999,12(3):78-78,100
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分析,《史记·陈丞相世家》中“主臣”二字的含义应该是“掌管群臣”,交索注释“恭敬惶恐之词”,有悖原精神。  相似文献   

6.
说“臣“     
潘明云 《天中学刊》2000,15(4):53-53
“臣” ,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词。许慎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解释“臣”的本义为 :“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这个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弄清了“臣”字的本义是“眼睛”之后 ,我们再来认识它的引伸义 ,就可追本溯源 ,顺理明义了。“臣”的直接引申义是“奴隶”、“战俘”(旧说是“臣”的本义———笔者注 )。《书·费诗》 :“臣妾逋逃。”《传》 :“役人贱者 ,男曰臣 ,女曰妾。”《疏》 :“臣 ,征伐所获民虏也。”在殷周奴隶制社会时期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 ,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 ;而许多奴隶是来自于战俘 ;《韩非子·五蠹》 …  相似文献   

7.
《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最先出现“主臣”一词,后世学者对该词的解释存在争议。本文通过考释,证明最通行的注解恰恰是错误的。“主臣”即是“主管大臣”,不是“击服”、表示惶恐之词。  相似文献   

8.
也谈“”“臣”“易”“”安徽李粹华赵宗祥同志《区别有“”或“臣”、“易”或“”偏旁的字》(见《1995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第47页),从韵母上区别这两组学生经常写错的字,我认为很好,但有疏漏之处。现补充如下:常用的字中,有“”旁的字韵母为“i...  相似文献   

9.
"拂臣"这一形象为荀子首先提出。"拂臣"可"安国之危",但作为在某些程度上会对君主权力造成绝对威胁的臣子,"拂臣"在传统的君主制度下是不可能得到君主的认可的,存在的只可能是偶然性的"拂行"。荀子本人论述中的矛盾性就是这一结论的明证。  相似文献   

10.
拙文说:“‘外臣’国的情况同文、景以前的‘内诸侯,国相同。(不过法律比较落后)”,又说,“汉代的‘外臣’是与‘内诸侯’相区别的名词”。陈庸龙同志认为,这在提法上是前后矛盾的。依我看来,两种提法并不矛盾。拙作已经指出:“外臣”国和“内诸侯”国之间有“异”、有“同”。“在文、景以前的‘内诸侯’国,其国王要受封,不能称帝,自丞相以下的官吏由国王任命,有自己的法律”。在这几点上“外臣”国和“内诸侯”国是相同的,如果没有这几点相同,则一、西汉政府争取南粤和朝鲜等国作为“外臣”国,便没有多大意义了;二、南粤和朝鲜等国也不愿意成为“外臣”国了。它们的“同”,不仅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争实,而且饶有奥妙的作用在内。“外臣”国和“内诸侯”国除了“同”之外当然还有“异”。这里所说的“异”,是指法律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我的两种提法在具体内容上各有所指,是不矛盾的。在“属国”问题上,陈同志只承认西汉的“属国”是行政组织,而不承认它是行政区划,认为《汉书·地理志》没有把“属国”列为郡一级的行政区划,也不是班固的遗漏。对此,我有如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节美术课,课题是《感受肌理》。课上,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用对印法、墨汁冲彩法、刮纸法、撒盐法、点蜡法等不同方法尝试制作不同的艺术肌理。学生们兴致勃勃,纷纷动手开始制作。突然,尝试制作墨汁冲彩法小组中的一位高大的男生站了起来,大吼一声:“又画坏了!”紧接着,他把宣纸揉成了一团,狠狠地朝教室后面的废纸篓扔去。只听见“哎呦”一声,纸团正巧砸中了最后一排一位男生的脑袋,见状全班学生纷纷停下了手中的活,捧腹大笑起来。看到自己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那个男生顿时尴尬万分,连忙跑过去捡起纸团,不断地说着:“真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相似文献   

12.
本刊1984年第2期刊出尹湘豪同志《关于汉代的“外臣”和“属国”问题》后,先后收到陈膺龙同志的商榷稿和尹湘豪同志对商榷的答复,现一并刊出供读者参考。本刊限于篇幅,对此问题不拟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四册《庄暴见孟子》中的“臣请为王言乐”一句,教材译作“请您让我给您讲讲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很显然,教材里将“乐”字释为“音乐”,我以为值得商榷。这是一个承接句。承上,孟子就齐宣王“好乐”一事展开对话,以作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都提到"外臣"和"属国"两个名词.和后世所称的外国臣民与附属国有所不同.它们在汉代的历史中有特殊的含义和重要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探讨.先谈"外臣"问题.对"外臣"问题讲得比较清楚的,莫过于与南越有关的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南越已成为秦的郡县.到了秦末汉初,南海郡的龙川县令赵佗发展势力,独立称王.西汉朝廷承认这种现实,于汉高帝十一年  相似文献   

15.
张岑 《少年读者》2008,(5):26-27
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他幼时体弱多病,有时一连昏迷数日不醒,家里人到处求医,求神保佑,好不容易才得以长大成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身体赢弱的孩子,自小却天资聪敏,领悟力高,又勤奋好学,6岁时已能吟诗赋词,在乡里小有名气,人呼之为“神童”。入仕后,他勤学善思,文才出众,朝廷的重要文告,大都出于他的手笔。  相似文献   

16.
古城扬州令人留连忘返的风物很多,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史可法纪念馆中那藤蔓丛生、梅花吐艳的梅花岭,以及岭畔一个异乡人的松柏气节、云水襟怀……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来到了史可法纪念馆。   跨入大门,有石铺甬道正对飨堂,植于清乾隆三十七年的两株银杏,虬枝劲干,傲然挺立,至今已有 228个春秋。堂内正中,立有麻胎漆制史可法雕像,纱帽官袍,凛然端坐,双眼凝视远方。雕像后翼垂护屏,上刻寒梅数枝,疏影横斜,清气朗朗;护屏上面悬挂“气壮山河”横匾,笔力苍劲,生气勃勃;屏下铺方砖数块,模糊古旧;两边陈列史公遗…  相似文献   

17.
《六臣注文选·招魂》谓五臣“同逸注”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刊《六臣注文选·招魂》谓五臣注与王逸注相同者 ,凡 41条。对照日本古抄本《文选集注》和洪兴祖《楚辞补注》所引五臣注 ,除去 13条因二书未引无由参证 ,馀 2 8条与王逸注并不相同。对这一问题进行考辨 ,实有助于《文选》和《楚辞》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朱丹宁 《文教资料》2013,(29):54-55
秦简《法律答问》中“外臣邦”之意向有争议。工藤元男指秦时外臣邦即汉时南越之属,其特点可由有关南越的记录得知;罗新认为是一切不臣之非夏人政治体。工藤元男之说很有影响,但以漠时情况比拟秦时状况本有其界限.且南越亦恐非典型外臣。罗新之说比较新颖,但是留有一些理论疑点。《法律答问》中“外臣邦”究竟何指,或尚待进一步研究:而汉朝“外臣”的一些性质,或可借史书等推知一二。  相似文献   

19.
长沙王吴芮之子吴臣嗣王后,有人认为他暗中参与了黔布的叛乱,后又骗取了对刘澳的任命等①。本文拟就吴臣是否“反叛”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吴臣嗣长沙王在位时间。《汉书·高帝纪》载,汉五年(前202年)二月,“立番君芮为长沙王”。“一年薨,谥为文王,子成王臣嗣”②。所以,吴臣当是汉六年(前201年)继为长沙王的。但吴臣死于何时,由吴芮之孙吴回继为长沙王的问题上,《史记》有不同记载:《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孝惠二年(前193年)“哀王回元年”。即吴臣死于孝惠元年(前194年)。《综布列传》;“布故与番君婚,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