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粉丝"这个词从<超级女声>的PK中诞生以来,各种属于"粉丝"一类的新词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各式各样的人加入粉丝团队中去,形成了一种"粉丝文化".这种文化兴起的原因很多,文章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并从形成"粉丝文化"的心理归因探讨体育媒体在未来发展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陈丹 《声屏世界》2022,(2):53-55
带货直播作为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一种线上营销模式,是人、货、场三者的有机统一,人统领了货和场的发展取向.带货主播以其个人风格魅力吸引了观众流量,并将之固化为粉丝,打造了专属的粉圈.粉丝经济伴随着直播带货走向成熟,具有粉圈属性的消费者以独特的"粉丝情结"对带货主播产生了"我们"的情感,不断推动着主播向"明星化"转型.文章基于...  相似文献   

3.
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各种"粉丝"现象可以说成为了一幅值得人们观看的文化风景,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已经扎根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了.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唾骂和追捧都是不正确的;审视它,观察它,掌握它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好地引导它成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力量.本文从"粉丝"症侯和"粉丝"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论述,提出了"粉丝"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特有现象,我们应该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来看待它.  相似文献   

4.
粉丝,是英语"Fans"的音译,意为迷,狂热者,爱好者.粉丝对自身喜爱的偶像明星的文化消费和粉丝团体所造成的社会文化现象形成了粉丝文化.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二次元粉丝群体的活跃现象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全职高手》和《盗墓笔记》这两大二次元作品所引发的社会现象、文化构建、粉丝认同等方面来探析二次元粉丝文化的特点,更新现代粉丝文化研究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娱乐行业的蓬勃发展及其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粉丝文化逐渐渗透到多个领域,引发各界关注.尽管粉丝文化精华与糟粕共存,粉丝群体观念和行为好坏不一,公众对粉丝文化的认知和评价也毁誉参半,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并逐渐成熟的大众文化现象,粉丝文化自成系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其独特的生存价值.本文主要探...  相似文献   

6.
武礼 《今传媒》2010,(1):64-64
若干年前读报,最初看到"粉丝"一词,我还误以为是平时吃的"粉丝",后来联系上下文觉得意思不对,问了别人后才知此处"粉丝"是网络用语,意为"追星族"之类。后来读多了,其意也更明了了。最近读报又一个词被卡住了,即"偷菜",而且这个"偷菜"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词(文章题为《做贼偷瓜起早偷  相似文献   

7.
梁亮 《声屏世界》2017,(9):64-66
费斯克的粉丝文化理论中将粉丝的生产力分为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粉丝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粉丝们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将自己创造的符号意义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又在这个虚拟空间中,通过声明行为来进行身份划界.粉丝的文本生产力虽然借助新媒体平台有更大的可能转化为经济资本,但是随之而来的愈加分明的身份划界阻碍了具有依附性的粉丝文本的传播.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们还是只能通过消费来进行生产.本文将从费斯克对粉丝生产力的定义出发,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生产力的强化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8.
粉丝们借助微博平台对明星偶像进行重塑,通过多媒介融合传播的技术手段对偶像及其作品进行阐释和包装.微博粉丝与明星间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关系相区别的“伪社会互动关系”,近距离狂欢取代了远距离膜拜.参照“盗猎者”理论,粉丝们掠夺并整合明星各类支离破碎的文本信息,并采用转译、拼贴、挪用等各种方式对其进行解读与重构,将粉丝的追星行为转化为一种偶像制造的生产行为.在微博粉丝文化传播中,文化交往的中心难以维持固定的关系,粉丝间的交往结构发生着不断的塌陷、转移和重建,从而构建出一种新型的社交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9.
试析西方“迷研究”的三次浪潮和新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选秀节目的盛行,粉丝这个词家喻户晓,随之而来的是对迷文化的研究,但目前我国相关研究仍停留在现象陈述和简单分析的层面,而迷研究起源于西方,因此详细考察西方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兴起,让选秀综艺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舞台呈现,养成类选秀综艺大大降低了受众的参与门槛,增加了受众体验,以此来获取粉丝依恋,取得经济效益,使粉丝在养成类选秀综艺营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以养成类选秀综艺《创造101》为例,分析在粉丝权力的影响下养成类选秀综艺是如何进行营销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商业界引诱崇拜元宇宙的粉丝进行虚拟文化消费是元宇宙热出现的主要原因。元宇宙粉丝在参与元宇宙媒介化实践这一过程中体现出层级性、身份不稳定性与权力斗争倾向性的特征,其中拥有消费者与生产者双重身份的粉丝是促进元宇宙发展的主力军。通过研究发现,粉丝与元宇宙发生共谋的原因在于元宇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粉丝的需求。对粉丝参与元宇宙的评价代表了当代人对待文化现象的看法,只有理性的评判才能更全面、更严肃地思考人类在今天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武礼 《报刊之友》2010,(1):64-64
若干年前读报,最初看到“粉丝”一词,我还误以为是平时吃的“粉丝”,后来联系上下文觉得意思不对,问了别人后才知此处“粉丝”是网络用语,意为“追星族”之类。后来读多了,其意也更明了了。最近读报又一个词被卡住了,即“偷菜”,而且这个“偷菜”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词(文章题为《做贼偷瓜起早偷菜》当休矣——请见11月20日《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13.
文化针灸是粉丝行动主义的一种模式,由粉丝行动主义组织"哈利·波特联盟"创始人安德鲁·斯莱克于2010年提出,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将其发展成一个学术概念。文化针灸的实质是一种以流行文化联系社会议题的策略,它是自下而上的草根运动。此种策略运用大量粉丝技术以汇聚注意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对话与动员。  相似文献   

14.
现如今,粉丝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并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一个成熟的粉丝社群呈现出等级森严的"多层金字塔"式结构,而成年女性粉丝则掌握着整个体系的核心话语权。在这一体系内,粉丝的身份认同是一个涉及偶像认同、自我认同、群体认同的多维度交织的复杂过程。粉丝塑造着其所在的群体,同时也在群体中培育着新的自我。粉丝文化是消费主义和泛娱乐化浪潮共同作用下的特殊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5.
刘斯航 《视听》2021,(1):116-117
随着网络媒介与技术的更新,粉丝队伍发展壮大,催生了粉丝文化,并对社会经济文化与网络生态产生了双面性影响.在和时代各行各业共同进步的同时,粉丝创造出的独特文化体系也带来了解构主流文化、影响网络文化空间秩序等问题.粉丝群体应学会如何面对网络与生活,将二者清晰地区分开来,使粉丝文化走向积极、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为鉴,以钟汉良粉丝群体传播与媒介传播的实践活动为例,考察分析仪式下粉丝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粉丝作为一个个体,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其传播仪式的意义,就是通过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凝聚人心加强集体内部团结,在建构粉丝文化中发掘更多正面健康积极的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17.
孟威 《青年记者》2021,(19):22-25
本文以新媒体为侧重,从媒体与粉丝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粉丝文化的形塑与演进,着重揭示两大核心问题,一是媒体与粉丝之于粉丝文化的功能作用,二是媒体与粉丝互动关系下的粉丝文化形塑,期冀深化对媒体文化功能及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关系和文化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转发过亿"这一数据奇观的背后,是当代粉丝在网络空间建立的行动力极强的粉丝社群。通过互联网络,分散的粉丝个体聚集起来,开始以组织化的粉丝社群为单位积极对外开展集体行动。通过对于粉丝社群的深入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偶像崇拜与集体认同共同构成了社群成员加入集体行动的动力源泉。在具体实践中,粉丝社群逐步形成了明确分工与联合协作的组织系统,并建立了计划教导与监督反馈的行动机制,同时主要采用情感唤起与礼物激励的策略来动员粉丝参与。  相似文献   

19.
"粉丝文化"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大众的一种精神诉求,是在大众文化影响下某一个体或群体自我培养和滋生出的一种文化形式,自这种文化现象诞生以来,就始终受到社会褒贬不一的评论.粉丝有时会因为对自己的"幻象"过度消费而造成自我损失,或者对崇拜对象产生过激的行为而引发社会问题的一种偏向于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因为它本身会有过激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粉丝文化呈现爆炸式的发展势态,产生年均数万亿元产值的平台化“粉丝经济”效应。论文考察粉丝数量暴增现象的辩证性反面——粉丝分化、迁移和抵抗,为粉丝群体与平台资本之间的关系提供解释。基于日本虚拟主播社团“彩虹社”的粉丝调研,指出:网络亚文化粉丝个体间的言语摩擦与利益纠纷不足以解释整体性的粉丝区隔;而平台在市场战略层面的“出圈”,在日常实践层面的数据化运营,在文化塑造层面的主流化生产逻辑,是造成粉丝群体迁移的直接原因。在平台迁移过程中,粉丝群体虽遭遇了不可弥补的文化折损,但他们仍通过在线抵抗、边界守护和符号创造,抵御来自商业逻辑的侵蚀,维持文化认同,并表达对平台内容“去二次元化”的失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