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资料: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首府布拉格,犹太人血统。父亲是百货批发商。他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毕业后主要从事保险业工作。1904年开始用德语写作,1923年迁居柏林专事写作,但次年病情恶化,于同年7月3日病殁于维也纳。主要作品为短篇小说《地洞》(1923)、《变形记》(1912),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等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有人说,大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必模仿别人,而且也是别人无法模仿的。卡夫卡就是这样的大师。卡夫卡1883年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苦涩的《变形记》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的影响,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卡夫卡是个特殊的人物,他那矛盾而又特殊的身份,使得他注定没有归依之所: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曾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母语是德语,血统是犹太人而他本人又终生与犹太人的…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曾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流血的童话。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形容他自己,唯一不同的是,也许卡夫卡的伤口更深。他的那些童话或者寓言,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如《城堡》《变形记》《地洞》等等,无一不在昭示着苦痛、绝望和孤独的命题,这些东西被卡夫卡从人类几乎不可能到达的深处挖了出来,很多年以后,人们被卡夫卡的发现震惊了。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人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相似文献   

5.
一八八三年,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这是一位以观察、荒诞和小说切中人类精神要害的布拉格人。彼时的布拉格, 处于被昆德拉称为“雾”的特殊时代,它的上空飘扬着奥匈帝国残破发黄的旗帜,在人类物质文明的劲风吹拂下,猎猎作响,并且无所适从。每个人都在做着大工业生产时代的  相似文献   

6.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是奥地利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曾被尊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  相似文献   

7.
陈奇琦 《神州学人》2012,(11):36-38
一座城市有千张面孔,就在你捕捉到她的一个瞬间,你已错过更多的分分秒钟。但是只有你记住的那个模样,可以证明她勾人的魅力——文学布拉格里尔克与卡夫卡对于和我一样学习文学的人来说,布拉格首先意味着卡夫卡。卡夫卡的一生都在布拉格度过,他的职业生活与创作历程,都与布拉格紧密相连。或者说布拉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指向了卡夫卡,因为卡夫卡的出现,他在语言上所表现出来的天纵之才,让他成为20世纪现代  相似文献   

8.
<正>弗兰茨·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首都布拉格。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完全摆脱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束缚,是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卡夫卡用探索出的一种崭新的创作方法反映了他所观察到的复杂而又残酷的社会现实。怪诞离奇、新颖别致的构思、具体而富有现实感的细节描写常常表达了严肃的创作主题,他的代表作《骑桶者》就是其独特艺术手法形成的标志。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在"虚构"单元选录了《骑桶者》,作为一篇小说,它是短小的,但作为教材内容,它却有可能是厚重的、饱满而典型的,因为它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在"虚构"方面的别出心裁和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9.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说起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他的《变形记》,短篇小  相似文献   

10.
1792年,当年轻而伟大的音乐天才贝多芬将自己的第一个脚印送给了维也纳后,法国革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当时作为欧洲政治最黑暗的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匈帝国也开始希望通过社会改良来获得新的精神动力。贝多芬是在这种环境下开始了他的事业,然而这个伟大的音乐时代还没有来得及完成它的变革,贝多芬就与它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弗朗兹·卡夫卡(1883—1924)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虽说十分寂寞,但死后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人们从各种角度探讨卡夫卡作品的奥秘,在文学研究中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即卡夫卡学。英国诗人奥登在1941年曾经指出;“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  相似文献   

12.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卡夫卡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犹太血统,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声誉日隆,被尊为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往往没有具体的发生时间和地点,表现了人类普遍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冲突,因而具有深广的意蕴,给人留下极其广阔的反思空间。卡夫卡作品中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浓郁的寓言色彩使其作品本身极富包容性,现代派中的许多流派,如表现主义、意汉流、存在主义、荒诞派、超现实主义等,都可以视卡夫卡为其行列中的一员。由于卡夫卡  相似文献   

14.
片面地强调<变形记>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似乎淡化了卡夫卡所处的时代及文化背景,显得过于强调其现代性而忽略传统文化的影响.卡夫卡是从传统中来的,其作品在表现"异化"方面与后来的以及当时的一些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国家的作家、作品尚有一段距离.从20世纪初奥匈帝国的文化环境和卡夫卡的精神特质出发,探讨专制文化在造成<变形记>人物"异化"方面的突出意义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说起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他的《变形记》,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月号上。这篇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读者的极大讶异与关注。《变形记》作为卡夫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了两篇关于变形的文章,一篇是卡夫卡的《变形记》,一篇是蒲松龄的《促织》,一个是人变成了甲虫,一个是人变成了蟋蟀。那么,除了变形这一点两者相似之外,两篇文章是否还有可比之处呢?卡夫卡(1883—1924),生活于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这是欧洲有名的君主专制国家,长期以来对外侵略、称霸,对内实行家长似的暴虐统治和民族压迫。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矛盾也日益突现出来。人作为社会的主人此时已成为被钱、物、机器控制的奴隶,丧失了自我,成了孤独无依,任凭外在力量摆布的“非人”。卡夫卡以他的敏感和切身体验充分感受到…  相似文献   

17.
1919年鲁迅与卡夫卡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即父子关系问题。1919年10月,鲁迅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同年11月,远在欧洲奥匈帝国的卡夫卡写了那封著名的长信《致父亲》。如果将鲁迅与卡夫卡的观点和论述进行比较分析,便像是一场蕴含着中西文化不同特质的隔空对话。鲁迅的文章不啻是一篇批判封建伦常的檄文;卡夫卡所写的不过是一篇希望父子和解的家书。鲁迅更关注如何做父亲,卡夫卡则更关注怎样做儿子。鲁迅的文章立论明晰,尽管含义丰富、意蕴无穷;卡夫卡的家书表意含混,观点游移,作者的意图难以捕捉和把握。鲁迅与卡夫卡都是值得我们“久久凝视”的作家,是属于同一时代且“可做同解”的作家。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是一位怪诞的小说家,他一生从未到过中国,在他笔下却详细描绘了中国万里长城的建造及其庞大的帝国.在《中国长城建造时》中,残缺的长城、专制的帝国、愚昧的百姓都成为他以及西方人眼中的文化“他者“--东方文明,而这个“他者“的出现是以“非我“的形式对“自我“的映射,对中华帝国的想象实质是指涉卡夫卡时代的奥匈帝国.这一特殊题材的小说和他的其他作品共同构成卡夫卡式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1883-1924)是犹太人。他的家原先住在捷克的一个农村里,父亲在布拉格与人合伙开了一家百货店,后来和当地一位富裕的啤酒工人的女儿结婚。卡夫卡在捷克文里意为“寒鸦”,这只小鸟也就成了他家商号和家族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一) 尤利乌斯·伏契克(190——1943)出身于旋工家庭,幼年喜爱演戏和文学,十五岁时曾参加过捷克工人反对奥匈帝国统治的游行。一九一八年,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捷克斯洛伐克解放了,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但是政权落在资产阶级手里。一九二一年,捷克共产党成立,伏契克刚满十八岁,就参加了共产党。这时,他在布拉格大学文学院学习,并开始为共产党报刊和进步报刊写文艺评论。一九二八年,捷克反动政府向捷克共产党发动全面进攻,伏契克担任党的政治评论刊物《创造》的总编辑和党中央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