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莉 《天中学刊》2007,22(6):122-12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定的政治文化基础,政治亚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状态及其与主流政治文化的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文化环境。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政治亚文化呈现多样化态势。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既存在传统政治文化,又存在外来西方政治文化,这种态势对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和谐的政治亚文化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同伴群体文化虽作为一种亚文化存在和发展,但某些亚文化完全可能成为组织中的强势文化[1],其导向、监督、参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要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存在表现特征,并着重阐述其对教育学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放眼我国当前的互联网络,各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正不断与主流文化争夺着话语空间,但网络亚文化并不等同于网络中带有消极因素的非主流文化形态。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无论打压和收编都太过简单甚至粗暴。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包容、平和的心态,将大学生从网络亚文化事件的狂欢中向主流价值取向引导,而不是放任或由于抵触导致其往网络负文化、负能量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4.
试论亚文化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的—种文化,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亚文化对我国社会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在承认亚文化存在一定消极作用的前提下,主要论述亚文化存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相比主流文化,人们对亚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存在一定的偏见。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特点、性质、表现形式进行比较,纠正人们的一些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6.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它与以培育和普及主流文化为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不可避免的结构性冲突。以研究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群体中青年亚文化的独有特征,分析其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不良亚文化是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与校园主文化相矛盾和冲突,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可能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现象。目前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不良亚文化有消费攀比等享乐亚文化;暴力亚文化;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诱发的虚幻亚文化;思想颓废、抑郁悲观、信仰迷失等心理疾患亚文化和课桌、墙壁或厕所涂鸦、手机短信等不雅信息亚文化。就其产生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部分。要使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亚文化问题得到有效矫治,可以采取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净化社会环境;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亚文化,尤其是青年亚文化,一直是赫伯迪格和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在迪克·赫伯迪格看来,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特殊文化形态,其具有抵抗性和风格化的两大特征,而风格则是青年群体为了抵抗而发展出来的具有集合性特征的特殊文化符号,其要通过拼贴、同构、表意实践等三种方式构成。  相似文献   

9.
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不仅有着研究生普遍的文化特征,还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一面,这就使得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有着其实际情况。地方大学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现对于主流文化有着边缘性、抵抗性、风格化特征,这就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地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群体亚文化的积极因素,合理疏导、化解其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拿大文化人类学家J.鲍德里奇认为“任何群体.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者,都被称为亚文化。”根据这个观点。学生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与主流文化存在一定的冲突。研究学生亚文化对促使校园文化发挥正效应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仅探讨语文教材所传递的主流文化与学生亚文化的冲突协调。  相似文献   

11.
盛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丧文化”,是多种解压文化中表现最为持久的文化形态。从文化类型来看,“丧文化”与“躺平文化”均属大学生亚文化现象。“丧”式亚文化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成与传播,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表现为社会发展存在的负面问题、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大学生的外在归因。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青年大学生中抑“丧”扬“上”,将“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入课外教育主阵地,并以“上文化”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思维正确看待“丧”式亚文化。  相似文献   

12.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说的另一种文化话语方式与语境描述,在现代性的推波助澜下,它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世界中浓墨重彩的组成部分,既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又影响着其德性生成。在当前青少年德育现场中,主流文化的单维偏执并不利于青少年德性的健康良善成长。尊重并给予作为另一种风格的亚文化一个合理的存在空间,并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在找到适切的张力,共建青少年道德教育完整文化谱系的背景,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与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13.
青年亚文化是全球化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双重逻辑与青年的生理、心理作用的必然产物。青年亚文化中既有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成分,也存在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不和谐音。所以应该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引导青年亚文化积极、健康地成长,消解青年亚文化的消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亚文化的产生,除了政治文化主体复杂多样的原因,还包括政治文化的历史悠久多变、政治文化的地域宽广多彩等时空因素.由此产生的政治亚文化有不同政治集团、阶级、民族的政治亚文化,各个封建王朝的政治亚文化,各个地域的政治亚文化.各种政治亚文化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的矛盾运动,不断促进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调整与提高.  相似文献   

15.
郭琴 《海外英语》2014,(9):197-198,203
源于美国街头黑人文化的嘻哈文化已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青年亚文化。当前它盛行于中国并对当代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显著影响。该文试着从跨文化、亚文化理论角度出发,分析、探究嘻哈文化的起源、特点,对比中美嘻哈文化以及它对中美青年的影响,最终探讨我们如何在教育中正确地认识和引导这一波亚文化潮流并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亚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盛行,并对青少年学习与生活的影响愈来愈大。基于当前实践与理论环境对青少年亚文化过于的消极解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文化冲突视野解读青少年亚文化的生成原因,分析其与主流文化在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方面的冲突,指出对待青少年亚文化现象不应过于偏激,而应采取包容的态度,实现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应然观照。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生成和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亚文化是值得重视的社会现象。亚文化源于一定社会背景下人的个性化生存方式和多样化文化选择,它包括积极亚文化和消极亚文化。在人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亚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消极亚文化是文化选择中不可多得的反面教员,它从反面促使人们得到反省和启迪;积极亚文化预示社会进步的方向,体现人的思想解放、追求自由的价值取向,它既是对既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挑战与超越,又是孕育新文化的土壤和驱动因素,值得高度重视、包容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高校校园亚文化建设却发展的比较缓慢.本文从校园亚文化的内涵、特征、基本形式和价值出发,分析了高校亚文化建设中出现了对校园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很好的处理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亚文化建设的载体单一等问题.提出了要从建立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的统一、丰富亚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等方面入手,来促进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发展,以实现其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国家青年亚文化与主流社会文化的风格和特征本来存在差异,但在新媒体发展环境下,两种文化活动开始互动和融合.本研究中,我们一方面介绍了中国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并分析了这两种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相互融合的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宝"节目大受欢迎的文化传播策略进行分析,让人们体会到信息时代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价...  相似文献   

20.
青年亚文化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是青年群体中的部分成员对其面临的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包括青年社会化过程对其个性的压抑做出的必然反应,具有颠覆性特征,即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文化的偏离和抗拒,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无情地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