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省级机关下派干部、新华日报记者王书明来我镇任镇长助理半年多时间了,其间所言所行使我们对下派干部产生了新的认识,亦使我萌发了写写他的念头。乐于吃苦王书明来到我镇的第二天,恰逢镇秋播大检查,镇负责同志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搞新闻只要下功夫,能吃苦,多写稿,不学习理论和新闻业务,照样也能在报刊上发稿子,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在省委党校学习理论知识后,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我当业余通讯员时间不算短了,过去经常给县广播站写稿,在陕西日报和省电台也见过稿,1980年到铜川矿务局桃园矿后,几年时间,在省市报刊、电台发表了许多篇稿件。1989年调矿务局宣教处从事报道工作时,原以为是轻车熟路,没料到,专搞新闻工作后,在省以上新闻单位发稿却感到很吃力。就在此时,  相似文献   

3.
关于如何解决新闻报道的地区平衡问题,我们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1957年以前,我们的报道在地区方面很不平衡。在当时的七个专区中,新乡地区和许昌地区的报道占多数,其他五个专区的报道很少。因此,当时就有人议论说:河南日报成了“许昌报”和“新乡报”。我们也意识到,地区平衡问题不单纯是一个发稿比例问题,而是说明报纸同全省各级党委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当时我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各专区和省辖市建立记者站。1958年记者站普遍建立起来以后,地区之间的发稿比例有了一定的变化,面比较宽了。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过1958年的大跃进,在报道上采取大插红旗、大抓典型报道以后,全省许多地区的新生事物在报纸上活跃起来,报纸同各地党组织和群众的关系大大密  相似文献   

4.
我校有学生一千七百多人,教职工二百多人,因此,为学生和教师服务,为他们提供书籍,使他们能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和学习,是中学图书馆的重要而关键的任务。下面,谈几点工作中的体会和认识。一、乐于吃苦,熟悉并热爱本职工作图书馆工作,特别是中学图书馆工作,是非常烦琐而费力的,因此,要把工作做好,首先得敢于吃苦,乐子吃苦。对于图书馆工作,我原来是一个外行,  相似文献   

5.
一、新形势下出版部工作的新特点笔者所供职的出版社领导曾向我提过一个问题 :现在的出版部工作与以前的出版部工作究竟有什么不同 ?总结出版部近几年的工作 ,我们发现和前几年工作相比 ,出版部工作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 :1 新书发稿多 ,发稿时间集中新书 1998年发稿 6 44种 ,1999年发稿 934种 ,2 0 0 0年发稿 1188种 ,2 0 0 1年为 142 6种。新书发稿一年比一年多 ,2 0 0 1年发稿已是 1998年的 2 2倍。新书生产成倍增长 ,可出版部的人员并未增加。新书发稿时间高度集中。以每年 3— 6月为例 ,1998年发稿 2 13种 ,占全年总发稿量的 33%;1999年…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在由新闻出版总署与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联合举办的"中澳出版论坛"上,多位中方人士认为,编辑发稿量不断猛增,显然是我国有些图书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深编辑张建平回忆说,他初当编辑时,全年发稿指标不过三四十万字,而现在年轻编辑的年发稿量,竟多达两百万字。我也曾同一些编辑聊过,发现编辑发稿量猛增这一现象,不仅相当普遍,而且有不少情况比报道的还  相似文献   

7.
1983年9月,我和另两位刚刚分配到新华社的同志到新华社山东分社实习。在我们第一次外出采访前,当时任山东分社社长的南振中同志跟我们谈了半个小时的话。有几句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你们刚到新华社,可能还陶醉在分配不错的喜悦里,觉得当记者可以上天入地,挺有趣的。不过你们要抹掉脑子里的浪漫色彩,要准备吃苦。不仅生活上要准备吃苦,思想上也要准备吃苦”。当时,我对这些话似懂非懂,尤其是对“思想上吃苦”难以理解。转眼就是八年。八年的新闻工作经历使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从生活上到思想上都愿意吃苦、能够吃苦,是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之一。  相似文献   

8.
今年9月,我参加了在太原举行的全国乒乓球赛的报道工作。我们报社只派了我一人去采访,任务是不轻的。由于我在工作中争取了新华社、兄弟单位记者和运动队的帮助,所以基本上完成了报道任务。在前后十四天的比赛期间,平均每天发稿约三千五百字,而且条数较多,使编辑部有选择余地。工作结束后,北京晚报记者何礼荪同志曾给我写信说,在这次报道中我们协作得很好,感到很愉快。的确,我对此也有同感。由于我们双方的要求基本相同,在看球赛时总是坐在一起,逢到要采访同时进行的两场球赛,就协商分工,各看一场。每晚回去发稿的时候,我们都是先商量好,他写什么,我写什么,写成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9,(2)
去年年底,我在翻阅当年的发稿样刊本时,发现西安电信报10月和11月有两篇稿费未收到。于是,即在寄稿子信中,给该报编辑夹了一个纸条,说这两篇稿子未收到稿费。但没想到只过了三天,该报管发稿费的一位女同志即打来电话,说经查这两篇稿费漏发了,在此向我致歉,她...  相似文献   

10.
洪波的Blog,总是独具慧眼、入木三分,读来常别有洞天。最近其关于中国互联网是娱乐型的见解又让人有如此之感。洪波说:“西方人把互联网看成是生产力工具,我们把互联网看成是好玩的玩具,所以连网吧都归了娱乐场所,也算是一种国情吧。在我们这里,互联网不是用来生产的,而是用来消费的,不是用来创造的,而是用来娱乐的。  相似文献   

11.
《河北广播》2001,(5):45-45
近几年来,我台加大新闻宣传尤其是“对上报道”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99年和2000年,我台在省台发稿数量在全省县级台中名列前茅;在中央台发稿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平均每年在5篇以上。总结一下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三点:  相似文献   

12.
我是解放军报第五届函授学员,写报道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几年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钻研新闻知识,坚持写稿、拍摄新闻图像,并虚心向记者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拍摄技巧,广泛宣传海警官兵的战斗风采,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去年以来,我共被全国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近100篇,并荣立三等功一次。下面所谈的是自己对新闻报道的一点体会和感受。一、多学习、乐吃苦,始终保持新闻敏感性写稿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要有乐于吃苦的精神,要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把握有报道价值的东西,工作中始终保持新闻敏感性。199…  相似文献   

13.
一位通讯员来报社送稿,恳求编辑无论如何照顾一下,哪怕一句话也行。问原因,他愁眉苦脸地说:“去年,我们通讯组总共发稿800来篇,今年县里要求发稿量要比去年增加25%,就是说全年发稿1000篇,我们腿都跑断了,上半年才发了不足300篇……”作为报纸编辑,听了不禁愕然。时下,不少行业不少部门在推行目标管  相似文献   

14.
清贫,但乐于笔耕那天,手捧着盖有大红印章的《优秀通讯员》奖状和红彤彤的获奖证书,我的眼睛湿润了。欢乐与忧伤、甘甜与苦涩一下子都涌上心头。顿时,我百感交集,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我是一个农民。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母亲那紧锁的愁眉,使我自幼养成了吃苦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吃苦与成功     
吃苦是一种美德,好像一个人没有吃过苦,就没有来到世上一样。平时不说挣钱,而说苦钱苦在这儿作为了一个动词而在平时,它却穿着名词的马甲。小时候,老师一直培养我们要有吃苦精神——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说明苦这杯酒有了更稠的浓度。  相似文献   

16.
写稿子要有吃苦精神。不吃苦,不去深入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就很难写出有分量的稿件。我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学写稿,被采用的200篇稿件无一失实。我坚持不写道听途说的稿子,不写浮夸吹牛的稿子。1989年7月23日,江苏电台社会新闻节目,采用了我写的《家庭节约奖》一稿。在采写这篇稿件时,村干部当时只对我说,老党员夏候奎如何省吃俭用,教育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了使稿件做到真实、准确,我冒着大雨,去了夏候奎的家。回来时我差一点跃进路边的水沟里。采访结束,我一气呵成,写出了夏  相似文献   

17.
1995年1月份,随着承德人民广播电台的改版,我被安排到“热点话题”节目组,从事编、采工作。一年中,我除了完成本工作以外,还在省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1篇,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发稿4篇、《新闻纵横》节目发稿1篇,《法制园地》节目发稿1篇;另外,《工人日报》发稿1篇。这些稿件的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一些同行问我:“你  相似文献   

18.
工作近5年来,我从一个不知新闻为何物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江苏省连云港日报社一名骨干记者,期间的跌打滚爬,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个职业,苦而有乐。要问有什么感悟心得,我不敢说,但至少有一点,能吃苦,爱学习,肯钻研对于我们这批80后新闻工作者来说依然十分需要。年轻不怕吃苦我大学读的是市场营销专业,2003年毕业时听说连云港日报社招聘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就报名应聘,幸运进入报社,  相似文献   

19.
新闻稿件讲究时效。于是,许多报道员和我一样,总是写稿匆忙,发稿紧张,等稿见报更是心急。然而,适得其反,越是“急”,越是“泥牛人海”。于是,不少人便陷入了迷惑:我发稿这么及时,为什么稿件还是见不了报呢?是编辑这个“伯乐”不识“千里马”?不是。在我看来,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只图了一个“快”字,而忘了一个“质”字。一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说,写稿要让编辑满意,尽快编发,首先要自己满意。此话说得很有道理。自己断断续续写稿也有几个年头,对此深有感触。要使自己满意,就要认真打好草稿。当我们接触到一件新闻事实时,首先…  相似文献   

20.
去年5月,我看到一份简报,说某建筑单位连续30年无重大伤亡事故,多次被上级评为施工安全先进单位。这真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好线索。我立即根据这个线索深入采访,挖掘出了很多值得推广的先进经验。于是,我写了这个单位连续30年无事故的经验报道发给报社。可谁也没有料到,大约在我发稿后的10天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