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甲氧基聚乙二醇马来酰亚胺修饰甘薯β-淀粉酶获得新型修饰β-淀粉酶,探究新型修饰β-淀粉酶酶解甘薯淀粉对制备高麦芽糖的影响.采用HPLC法分析新型修饰β-淀粉酶酶解淀粉产物,并优化其酶解甘薯淀粉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新型修饰β-淀粉酶酶解甘薯淀粉时,最佳酶解参数为:酶解pH为6.0,酶解温度为55℃,酶添加量为150 ...  相似文献   

2.
目的:鉴定甘薯贮藏环境中霉菌的生物分子特征和酶活性,并比较不同试剂处理后甘薯的生理变化。方法:从不同温度下保存的甘薯得到霉菌菌株,提取其细菌基因组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鉴定。将甘薯分成扑海因处理组、次氯酸钠处理组和对照组,在为期三个月的贮藏时间内,对霉菌致病性、酶活性和空气条件对甘薯的生理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结论:实验结束后,扑海因处理组的变质率为5%,次氯酸钠组为55%,对照组为100%。研究发现,甘薯组织变质主要由于不同的微生物酶的活动,尤其是受感染组织的果胶酶活性。因此,建议将扑海因作为甘薯贮藏之前的保鲜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甘薯不同品种对烟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试的6个甘薯品种尤1、1255、98588三个品种受害较重,烟粉虱的着虫率、存活率、成虫寿命及产卵量、种群增长指数均达较高值。  相似文献   

4.
我们一家人都爱吃甘薯,所以爸爸每年都要在地里栽上十几垄甘薯。在甘薯生长的中后期,爸爸就要给甘薯翻藤。我问爸爸为什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我家改变了往年用茎扦插的传统种植方法种植甘薯,采用了我发明的“甘薯下蛋”法种植甘薯,甘薯产量比用茎扦插高2倍以上。说起“甘薯下蛋”法还有一段故事呢!  相似文献   

6.
16世纪以来,美洲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辣椒、烟草等品种相继传人我国,其影响重大深远。笔者从中外食事交流史的视域展开,通过文献考订讨论了番薯与古甘薯、番薯传人中国的时间、途径及在黑龙江地区的引种栽培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教学》2010,(5):78-78
据中国军网2009年10月23日援引新华社上海10月23日电,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主持的淀粉改良转基因甘薯新品种研究已经获得了成功,而且田间试验也收获了新型的甘薯产品,这增强了我国甘薯的育种潜力,拓宽了甘薯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外对甘薯活性物质的研究大都是以甘薯块根和甘薯茎蔓为对象,而对于甘薯生产的另外一批资源——甘薯根茎的研究却极为少见.其实,这是一部分生物量较大而又极具潜在价值的生物资源.用水作溶剂,采用破壁效果好的超声波技术提取甘薯根茎中的多糖,具有省时、环保、经济且不破坏功能成分结构等诸多优点,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甘薯纤维提取工艺及理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利用甘薯渣提取纤维的工艺以及甘薯纤维的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甘薯渣制糖残渣提取纤维为适宜工艺。对甘薯纤维理化特性的测定表明,甘薯纤维是一种优良的食物纤维。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甘薯脱毒的原理和脱毒甘薯种薯(苗)的生产程序,分析了脱毒甘薯增产的原因及效果并对脱毒甘薯的栽培措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甘薯加工产业化(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论述了在我国广大甘薯产区发展甘薯加工产业化的意义,分析了我国甘薯加工的现状和加工产业化具备的条件,提出了进行甘薯加工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福建龙岩甘薯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大,而且全面、系统有代表性。在保存上采用独创的二段保存方式,利用保存的甘薯种质资源选育出一批优良甘薯品种。  相似文献   

13.
甘薯品种对烟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甘薯不同品种对烟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试的6个甘薯品种尤1、1255、98588三个品种受害较重,烟粉虱的着虫率、存活率、成虫寿命及产卵量、种群增长指数均达较高值。  相似文献   

14.
象山县常年种植甘薯1900hm^2左右,但当地农民偏施氮肥现象普遍,甘薯产量一直不高、效益较低。增施钾肥可提高甘薯产量,由于甘薯是喜钾忌氯作物,而市场上供应的含钾紊化肥大多数为含氯元素的KCl,过量偏施KCl不利於甘薯的正常生长,为此,我们从1994年开始连续三年在甘薯地上进行了KCl用量试验,以探讨KCl最佳施用量,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甘薯粥 材料:大米半杯、,甘薯半个、冷水5杯。  相似文献   

16.
《生物学教学》2010,(4):72-73
据中国军网2009年11月13日援引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由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领导的“中国甘薯生物强化项目”培育出了富含β-胡萝卜素的甘薯新品种,其所含β-胡萝卜素是普通甘薯品种的50倍左右。研究人员称,每天食用100克至200克这样的甘薯,便可有效解决人体维生素A缺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水提醇沉法”提取甘薯根颈多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薯根颈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目前仅有部分用作饲料,研究甘薯根颈中的活性物质以充分利用生物资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甘薯根颈多糖的"水提醇沉法"提取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薯根颈多糖含量较高,在加30倍水,80℃下浸提45 min的优化条件下,甘薯根颈中多糖的得率为4.68%(干基).通过棕色环试验、蒽酮-硫酸法、Fehling试剂法、双缩脲法证实提取物为多糖.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甘薯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超声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乙醇浓度、溶剂倍量、超声提取时间为自变量,黄酮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组合设计,运用Design-Export 8.05b软件分析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黄酮得率的影响,建立了黄酮得率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确定甘薯茎叶中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00%、溶剂倍量35.00、超声时间40.00min,在此条件下,黄酮得率为10.3002%。本研究原料价廉易得,提取方法高效可行,分析方法可信,可为甘薯茎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甘薯起源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和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口之间.20世纪60年代末,从秘鲁智尔卡峡谷的洞穴里发掘出的甘薯块根遗物,经鉴定已有8000—10000年的历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6世纪,甘薯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其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葡萄牙航船沿航海家V·大革马(Ca Gama)的航迹,自美洲和欧洲将甘薯引入非洲、印度、东南亚等地;一是哥伦布从美洲新大陆携甘薯至西班牙,后由西班牙水手再将甘薯携带至菲律宾(古称吕宋)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再传入中国、日本、朝鲜等地.  相似文献   

20.
甘薯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能源作物甘薯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病毒的感染日趋严重.关于甘薯病毒的研究国内外已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本文对甘薯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分类、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致病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且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