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业的开发与建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进行大后方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广西作为大后方的重要省区,为满足战时军粮民食之需,对农业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性开发,使战时广西的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交通建设是在中国特殊历史阶段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军军事力量的推进,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心也随着由东部移向西部,大西南和大西北成了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但是,中国东西部自然条件的差异,尤其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造就了中国东西方交通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交通发达,西部内地交通闭塞。作为战略的大本营和总后方,大后方的交能设施根本无法适应战时的军运和补给,因此,开发和建设大后方的交通运输业,成为国民政府的燃眉之急。一、大后方…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大后方,国民政府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号召和组织大后方群众开展了一系列体育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军民的体魄,坚定了大后方群众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重庆作为国民政府战时的陪都,是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在陪都举行了多次体育盛会,这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和中国体育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侨资引进政策有发展国内经济和救济侨胞事业的双重动机,在政策规定上带有明显的战时特征。在国民政府的积极呼吁下,一批华侨携资回国,努力开发和建设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战建国事业。  相似文献   

5.
抗战初期大后方通货膨胀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初期大后方通货膨胀程度比较轻微的原因在于:国民政府为弥补赤字而增发货币,未使得大后方市场流通货币量急剧增加;这一时期信贷的扩张和政府投资的增加,没有引起急剧的通货膨胀;粮食价格平稳,稳定了大后方物价的总体水平,也使得法币较受民众信任;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尚未确立以通货膨胀政策作为解决战时经济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国民政府把包括民用工业在内的一些重要工商企业内迁到云南,进行"战时经济"建设。内迁、兴建于云南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的开发与衰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改变了在华中建立新的工业基地的初衷,仓卒把以西南为重心的大后方工业开发提上日程,并出面组织了沿海沿江官营和民营企业的内迁,加强了对大后方战时工业体制的组织与督导,实行了若干奖助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大后方工业直至1942年前后,有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但由于战时后方工业的发展时间短促,能源、动力和原材料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民营工业仍未摆脱规模小、资本少、设备简陋等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加之国民党工业统制政策的摧残,终于由盛到衰。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初期成立的国民政府最高经济与金融机构四联总处,利用国家行局的资金来推动大后方工矿内迁和发展,对大后方工矿业发展起过若干有益的作用。就本质上而言,四联总处的战时工矿贷款政策也含有向商业资本合流和转化的趋向,且是一治标之策,因而其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根据需要开办了战时兵险业务。为沿海地区的工业内迁提供了有效保障,扩大了保险业的影响,促进了中央信托局的进一步发展,是中国保险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创举。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为了保证大后方的军需民用,湖南省政府根据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对全省的商贸实行统制。湖南向后方各省输出大宗农副产品,以钨锑锡等特矿产品进行对外贸易。战时省内外商贸联系加强,使得湖南的商贸公司增多,资本增加,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商贸中心,这对湖南乃至全国的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受战争影响,湖南的商贸发展迅速,衰落也快。  相似文献   

11.
重庆是川地的交通咽喉、逐渐成长的商业都市。因国民政府的迁都,重庆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大后方的经济中心。战时与重庆有关的文艺作品中重庆以经济条件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三个世界,其成员流动具有战时特殊性,即成员构成越向上阶越简单,越向底阶越复杂,此外,该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还反映了文明倒逆,知识分子经济地位反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战时兵工内迁保护了中国兵工事业的基础和精华力量,形成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最大的兵工生产基地,构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战时兵工生产体系。同时,重庆兵工厂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近八成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使重庆成为了抗战期间中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和战略物资供应地,支撑了国民政府正面抗日战场的武器装备供应。  相似文献   

13.
抗战期间,为了坚持抗战,增强抗战的经济实力和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国民政府在“以农立国”的方针指导下,加强了对农业的战时统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和统制农业的政策措施,进行战时农业推广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使后方各省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抗日战争的需要,确保了大后方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为中国坚持八年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人身保险业务每年均以两位数快速增长,但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和同属于西部民族自治区的内蒙、宁夏、新疆三个自治区的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相比,广西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全面比较分析四个自治区人身保险相关业务经营数据,找出广西人身保险业发展的优势、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提出了加快广西人身保险业科学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教育部开创性地在大后方创办大批国立中学.国立中学因救济战区和沦陷区中等学校流亡员生而形成,随着抗战胜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国立中学办学在维持和提升战时教育水准、促进大后方教育文化与社会发展乃至日后推动实现民族复兴方面发挥深远影响.1938年创办,1949年撤销,抗战时期始终扎根陕南洋县办学的国立第七中学,之所以能够在办学条件极为艰苦恶劣的大后方重振弦歌,形成优异的办学质量,作育大批人才,与其遵循教育规律办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国立七中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诸多特点与经验,足资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16.
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保险业的重要分支——人身保险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发展迅速,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该文分析了人身保险产品的消费者心理的种类及影响因素,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心理,提出人身保险营销模式的创新之路,以期为有效地进行保险营销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县域商业人身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作用不可忽视。推动和发展县域居民人身保险,解决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县域居民的生存保障问题,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保险业、实现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积极开拓农村保险市场,虚心听取保民意见,加强组织和服务创新,降低高成本与高风险,创造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县域商业人身保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抗战军兴,东南沿海富泽之地尽失,大量的工商企业以及学校迁往西南大后方,广西的现代工业在原来落后的基础上得到快速发展.由于战时需求的大增,要求作为后方的广西开发富力,不仅在农业、医疗卫生上为当地及抗战提供支持,在工业上则更为紧迫.现代工业及其他的发展,使得广西原有的生产方式、技术力量难以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面对现代工农商各业和战时对技术人员的迫切要求,在国民政府和广西当局的推动下,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战时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起来,部分地满足了当时和战后的需要,为抗战的胜利和广西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考查战时广西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特点、成效,无疑对今天的职业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抗战需要,国民政府适时对国家中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颁行了一系列关于战时中等教育的法令、法规,这对战时人才培养、力量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中等教育政策的经验得失,无疑会对当今和平环境下的教育工作提供多元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国民政府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认识过程、大西南成为抗战后方的历史背景及实现经过,并分析了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后方对国民政府抗战态度、抗战发展过程及战后国内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