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者性立场的主体性以主体共存问题的解决为旨归,有效化解了理性的意识主体论带给主体性的存在危机,开启了以行动探寻主体性的新路径。受意识主体论和后现代语境的双重影响,教师行动的异化使得其主体性显现出明显的客体化、技术化与原子化特征,给教师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行动是公共空间内主体间以言说为媒介的彰显活动,主体性在行动者主动向在场的他者展示其独特性存在的行动中得以“入场”。教育主体的多元共在决定了行动同样是教师主体性“入场”的根本途径,教师与他者相遇的境遇性及其对学生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教育伦理责任赋予了其主体性以他者性、伦理性和“脆弱性”。故而,当下的教师主体性研究要着力激发教师行动,在教育伦理责任实现中发展主体性;持续拓展教育空间,确保学生主体的入场机会;超越原子式的主体观,以他者性立场来建构行动的教师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2.
曾立荣 《文教资料》2010,(24):196-197
人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在本质上是教育主体建构其主体性的对象化活动和交往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性。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是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3.
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性,进行素质教育是比较有效的教法方式。所谓双主体性是指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不仅是理想的,而且也是现实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本质的。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4.
教师指导、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即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认识性、实践性、社会性、伦理性和文化性等基本规定性,这些规定性共同规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折射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通过对社会之性与自然之性,异化之性与正当之性,爱情之性与无爱之性,人类延续之性与实现全面发展之性的区分和论述,指出性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性爱活动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爱情的活动,性爱的深层意义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性伦理思想对当前网络性伦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性伦理学观点,我们认为网络性活动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活动;网络性伦理构建的目标最终指向是保障性权利,追求性自由与性道德的高度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网络性伦理构建的关键在于消除异化之性,主张正当之性,实现性自由与性道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论教师主体性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主体性价值不应该因教育观念的变化而改变其重要性,它与学生主体共同存在于教育活动的矛盾联系中,需要给予独立的理论阐述。教师的主体价值指教师发挥自身主体的能动性,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高,并相应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其特征是:价值取向的社会性,价值内涵的创造性,价值实现空间的广泛性,价值体现的潜隐性,教师主体性价值的实现,既需要教师自身的主观努力,又需要社会环境,教育条件的积极配合,教师主体性价值能否实现,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统称,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旨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而主体参与则是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主,提高主体对象整体素质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有一个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作用是双重的,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的主体。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师者如水     
《老子》云:“上善若水。”能当上善者,古之教化,今之教育。师者如水,对学生、对教育皆然,我作如是观。水利万物而不争。教育是去功利的,教师对学生亦然。教育,通过教师成全学生。若说功,则是于社会的教化之功;若说利,则是受教育者的成长之利。于教师本人,则不能谈功利。去功利之心者,方成良师,恰如水润万物而不求万物之回报。师不宜以强示生。师生之间无强弱,所谓“主导”“主体”云者,是从学习活动而言,并非师生力量、态势之强弱也。天下至者柔莫若水,然至刚者莫能与之争。  相似文献   

9.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主体性呈现出虚拟与现实交织、个体与群体融合、张扬与迷失并存的新特征。智能技术在重塑教师主体性的同时,也易使教师陷入自我危机、交往扭曲和行动异化的主体性困境。因此,有必要通过坚守生命之性,在寻求本真中认识自己;构建选择之性,在实践活动中成为自己;回归创造之性,在终身学习中成就自己来复归教师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教育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教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互动.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阅读教学必然强调师生的阅读体验,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师生的发展,实现主体人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的全新教育场域中,根据时代发展重新解读教师角色内涵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社会的主题与集结点之一。将人工智能的理性限度与教育的人文向度相融合,以技术哲学为思考框架,发现教师正面临“技术化”降解教师智慧、“模式化”阻碍教师超越、“单一化”扭曲教师生命的角色维度的失衡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在社会活动中作为人的主体性,也让教师无法领悟教育的真谛。进一步审视并解构教师角色成为关键。在“人工智能+教育”深入融合的过程中重塑教师角色,要回归到生命本质的探寻,实现教联网时代智能与生命的和合相生,最终引发对教师“生命化之维”的关照,达到技术、伦理与生命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从台湾观点出发,尝试提出对教育伦理学本土化重构的可行方向,建构重心主要放在教师伦理方面,希望彰显中华文化、教育专业、教师人格三者的主体性。讨论先从基本问题的厘清着手,对教育伦理学的教育与伦理两大面向,以及西方知识与中土学问两层进路加以分判。其次即依西方进路勾勒教育伦理学的内容,从而提示朝本土化转向的话语之可能。最后则铺陈出三大主体性要求:以“中体西用”彰显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以“专业伦理”呈现教育专业的主体性、以“中隐之道”落实教师人格的主体性。传统教师原本地位崇高,一般人也懂得尊师重道;如今身处西式学校体制中,教师仅为科层组织的一员,仿佛无足轻重。本土化教育伦理希望激发教师自我觉醒,作出生涯存在抉择;以专长贯澈个人志业,同时以“中隐”对抗社会宰制。  相似文献   

13.
一 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化的工程,教师是文化传播者,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智慧启迪、能力培养及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在素质教育旗帜下就不能不重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如果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借口,完全屈从于学生主体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把学生个性充分张扬就是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这也是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自觉生命、独立人格和平等观念的现代教育形式。它以共生式教育为核心,在追求最佳的自我改造的同时秉持一种包容性的人生态度和建构一种自觉性的教育活动,使人能够受到理性的教化,将个人利益嵌入社会公益之中,去创造一个异质主体间能够关联建构和普适滋长的共生世界。教育乃人之主体性的开放,引导人走向主体间性的共生世界去遵循教育的基本指向,即个体生命之建构和世界图景之创造。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本性就是要充分发挥人主动改造自我和创造生活的"主体自觉"的实践效应,以引领个体的自主发展和重建世界的共生法则。  相似文献   

15.
语文活动式教学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参加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认知规律为基础,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作准备的教学活动。活动式教学具有兴趣性、实践性、主体性及社会性等特性。当然,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活动教学,特别是实行新课改以后,语文课程更加强调开展体验活动,更加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但是,初  相似文献   

16.
钱薇 《学周刊C版》2011,(5):160-160
新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关键点,强调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责任,不但回归了教育的本质,也回归了课程的本质,其改革本身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科研实践活动。如何从眼前做起,在真实的、有质量的、有力度的实践中真正推行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世界”乃所有意义之源头。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以提升人的主体性生活、主体性经验和主体性活动的能力与意义为旨趣,对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给予足够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予以充分的尊重,是向人的生命意义与生命质量的回归。为此,教学要明确以生活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构建日常生活的伦理准则和人际交往规则,从预设走向动态生成,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平等对话与大胆质疑,真正实现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8.
以Nvivo软件对来自中小学教师、中小学生以及师范生的89个访谈文本进行质性分析,发现:教师伦理反映了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行、教师与职业、教师与其自身、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及社会等六个维度之间最本质、最重要的道德关系;教师伦理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表现在道德影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习惯与方法、心理情感关怀、树立信心、心智启发等方面。基于当前师德建设的需要,完善教师伦理规范体系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和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在揭示道德教育本质问题时都割裂了社会性和主体性的关系,要么强调社会性而忽视甚至排斥主体性,要么相反,都将其强调的方面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社会性和主体性是道德教育本质的两个方面,不体现社会性或不体现主体性的道德教育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必须超越主体性本质观点和社会性本质观点的狭隘理解,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的特殊性是由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特性、目标特征和活动结构特性所引发的。这些,又可还原和归结为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状和特殊结构。而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待殊性在其现实性上,则集中表现为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是内存于教育活动之中的主客关系特征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也是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