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扑 《中学生博览》2012,(11):42-43
从小他就在众星捧月的环境里长大,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生活围绕着这个“小少爷”打转。高中参加热音社,一直担任主唱,4年前开始接触吉他。他坚持不拜师,全靠自己摸索,“想在吉他上找寻我要的声音。”他说他想当歌手,不想当艺人。他还说他知道这是现实跟梦想的差别,但是他还是觉得有梦很好。  相似文献   

2.
他,入学成绩全校第一,日常测试的成绩在班里也是遥遥领先,人长得帅,家里条件也比较好。大家都认为他很优秀,但是在我眼里,他却是一个“问题学生”,他自傲、冷淡、孤独,从不与同学一起玩,表面看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时间一长,其他同学也都默认了这种情形,认为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基本不再主动与他打交道,而从他的表情来看,他并不介意,或许他已进入“高手从来寂寞”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孩子要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做;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自然、社会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知识,做一些他高兴做的事。可今天,这些做到了吗?不彻底改变“淘汰选拔”的教育机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难提高,“解放”就永远得不到落实。  相似文献   

4.
初中四年,我一直是他的班主任,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个不求上进、纪律涣散、学习成绩“瘦骨嶙峋”的学生。最让我头疼的是,他在我面前表情“麻木”。每次找他谈话,不论是“暴风骤雨”地批评,还是“和风细雨”地引导,他的眼睛都是盯着某个地方,  相似文献   

5.
成尚荣 《江苏教育》2007,(23):15-16
徐金才校长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留给我们的印象总是那么生动:勤敏、精干、从容、洒脱。见过以后,他仍在你的眼前浮现,让你继续从他的健谈中回味出一些哲理,从他的文字中领悟到鲜活的思想。他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实验,在“教育家办学”的召唤和主题中行走,渐行渐高,渐行渐近。  相似文献   

6.
秋·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相似文献   

7.
擀面杖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和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  相似文献   

8.
林高明 《福建教育》2009,(11):62-63
记住季老,是因为他那篇至情至性的《赋得永久的悔》,他说如果不去济南,不去北京,不去德国,他就可能会是一个农民,一个文盲,但是他的母亲会活得更长、活得更好。在母亲去世多年后,八九十岁的他仍在懊悔。记住季老,还因为当时身为北京大学副校长,还心平气和地为一位误以为他是校工的大学新生看护行李……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买来他的《读书治学写作》,仔细研读,得以~见其书生本色、学者本色。  相似文献   

9.
儿子贝贝是一个健康、乐观、通情达理的孩子。因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在一段时间迷上了电脑游戏,玩起来不顾时间,对父母的劝说也不听。我们试着给他规定时间,但由于他从小固有的任性和游戏的新奇、吸引,很难约束他。再加上开始我的态度简单粗暴,教育以失败告终。为了改变他任性的性格,培养他说话算数,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0.
早上,一到教室就看见一块玻璃碎在走廊里。为此,班主任还和我们论辩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但就在这时,我看见了一个装玻璃的工人。他在修窗,对,确切地说,是在填泥,而且填了好久。我特别欣赏他的动作,看着、看着,怎么觉得他像在雕刻一样,于是我想到了罗丹。他用那把铲子不停地轧着,填着,又不断地后退、前进地用两眼看。他是那样投入,甚至没有注意到他在那儿已经半个小时了。世界在他眼里仿佛是静止的,他的视线从不离开玻璃窗。他只是不停地看着、干着,重复着他的动作,不往教室里看一眼,也不往路人身上看一眼。他似乎很坚…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一直都缠绕在草木前盟、金玉良缘之中,孰轻孰重,他虽分得清楚,但他不愿开罪任何一方,或者说他与任何一方都撕扯不开。在客观、主观两方面,他已坠入“不离不弃”的乌云浊雾中.但他终究要作出自己的选择。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作者让宝玉在自己加冠礼的这一天,通过瘗草,来宣泻自已的真情。  相似文献   

12.
新插班的小翔来到我们的集体中有一段时间了,他的行为表现常与众不同。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我们发现小翔不见了,找到他时,他躲在钢琴的罩布下,全身缩成一团。我轻轻将他拉出来,抱抱他,他依偎在我的怀里,小声说:“他们来了。”他从来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小朋友找他玩时,他马上跑开。他喜欢独处,总躲在角落里,不愿意和小朋友在一起。当小朋友高兴地和他—起玩时,他紧张地捂住耳朵,躲到老师的身后,喊着:  相似文献   

13.
唐生智先生这位军界名人,与众不同的是他独具教育兴国之识,热心创办学校。他的夫人霍福光在《忆孟潇》一文中写道,他曾对人说:“万事之本在于人,我寄希望于将来,准备扎扎实实从事教育工作,以培养一批人才挽救国家与百姓。”1923年,他在长沙创办了“厚风学校”;后来,他又在衡阳创办了“慈衡学校”;1937年,他支持家乡创办了“唐氏族学”;特别是1939年,唐生智先生变卖他在青岛、长沙、永州等地的房产,拿出1823.56亩的田租和一个造纸厂的盈利,并争取了张治中、孔祥熙、张发奎、宋希濂、李品仙、冯天柱、刘兴等社会名流和部将门…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在他23岁时为人陷害,在牢房里呆了9年,后来冤案告破,他走出了监狱。出狱后,他开始了常年如一日的反复控诉、咒骂。73岁那年,在贫病交加中,他终于卧床不起。弥留之际,牧师来到他的床边:“可怜的孩子,去天堂之前,忏悔你在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吧……”牧师的话音刚落,  相似文献   

15.
王秀梅 《家教世界》2014,(10):16-17
他出生在广东省惠州市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的到来,给父母增加了许多欢乐和幸福,可是这样的日子却在他上小学一年级时戛然而止。有一天,他蹲下来系鞋带,却再也站不起来了。 她赶紧带他去医院做了全身检查,经过化验、拍CT、做肌电图……结果终于出来了,他患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医生告诉她,这种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以后会越来越严重,只能靠加强锻炼,来延缓病情。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阅读》2007,(12):40
他4岁时,父亲就抛弃了他和母亲,因为生活所迫,还没有到高中毕业,他便辍学开始谋生:帮花店送花、做办公室助理、当汽车修理厂学徒…… 一次,他在做装修小工时,因为连续几天赶工休息不好,在安装一面电视墙时,不小心将一块玻璃制作的电视墙面打碎了。自然,客户要求赔偿,工头便要求他承担一切责任。那时候,  相似文献   

17.
擦鞋工     
天下着雨,他在街角的屋檐下坐着,眼神有些恍惚。在他前面有他小小的家当:一条低矮的木凳,一个大大的黑包,包里有鞋刷、鞋油,还有一块绸布,这绸布用于他为客人擦鞋的最后一道工序。  相似文献   

18.
储蓄美德     
林肯——美国最杰出的总统之一,他因为美德而闻名于世。他在当售货员时,为去归还一位夫人的零钱而跑了6英里的黑路;他在当律师时,伊利诺斯州的法官、陪审团和检察官都知道,只要亚伯拉罕·林肯出庭,那他的当事人肯定是站在正义的一方。当时,“诚实的亚伯拉罕·林肯”在美国,在那个时代成为正义与诚实的代名词。因为他每天渴望正义,渴望人格的完美,积累着美德,最终幸运之神降临他身上,由一个小人物成了总统,而且美德造就他成为美国最杰出的总统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上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出了一位妇孺皆知的少年英雄。一时间,不知道有多少街道、学校、图书馆、轮船、飞机以他的名字命名。不知道有多少作家、诗人、画家为他树碑立传,包括大文豪高尔基在内。就连火柴盒上也印着他的头像,在莫斯科还立有他的纪念碑。  相似文献   

20.
王睿悦 《音乐世界》2010,(11):88-89
年仅16岁的中山优马用自己的实国入理脸子的当红不让,活跃在演艺圈的舞台上。私底下,他的可爱、他的纯真、他的侧面,和那个舞台闪耀的他,组成一个真实的中山优马,率真、不带修饰,萌翻全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