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当人们认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之后,这实际上意味着人们的学生观已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然而,课堂教学是一项实践活动,仅仅取得某种观念性成果还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以学生为主体”从观念形态变为活动形态,才是关键。关于这一点,学界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似乎已经达成一种共识,在某些人看来,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动起来。然而,是否就可以因此认定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体现呢?是否就因此而意味着课堂教学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呢?这颇值得商榷。固然,从纯粹的教…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和谐观体现为政治行为的有序性、多元主义共识的包容性、社会关系的伦理协调性等方面。它是政治伦理的基本范畴,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是政治活动的一种“善”,体现了政治主体的价值目标和政治理想。但这种政治理想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持久增升的价值期待。  相似文献   

3.
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在被人们称之为“应试教育”的年代里,也是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念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付诸教学实践。那么,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重提“旧话”是不是显得有点“俗”?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的制约,由于缺乏鲜明的主体意识,因而教学中实践“以  相似文献   

4.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现状,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发展必须改革,如何改革,人们都在讨论,但没有达成共识,也很难达成共识。我们认为,从总体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改革策略就是实现以下四个“改”。  相似文献   

5.
当“科教兴国”的战略成为国人的共识,“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的宏愿,是必须认真面对、思考和解决的紧迫问题。放眼当今教育界,理论众多,纷纷纭纭,许多有识之士,都在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索,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尽管各家的说法大相径庭,各有其妙,但有一点是达成了共识的,那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个问题,有的人在理论上进行探讨,有的人在实践中加以印证,有的人在报刊上大声疾呼,但专心的关注这个问题,切实探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蔡友平 《考试周刊》2013,(88):170-170
追求“有效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高耗低效”状况.一直是新课程背景下的热点话题,逐渐在学校管理者这一层面达成了共识。“有效”是对无效或低效的反思,从新课标的学生主体的观念来看,衡量有效与否的唯一指标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否强烈或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  相似文献   

7.
大学作为利益相关者组织与大学走向“多元治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元利益主体在大学治理中存在着固有的利益分歧或冲突。如何使存在利益分歧的多元主体就现代大学治理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或形成某种妥协,即达到一种“多元和谐”,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作为一种新的阐释,为多元利益主体从冲突走向和谐提供了一个可取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社会治理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从伦理角度进行规约社会治理意义重大。社会治理发展伦理所追求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所推崇的是社会全面发展、所崇尚的是参与主体的共享发展。社会治理中发展伦理诉求的达成需要社会治理主体对发展的伦理共识、提升主体的行动能力、加强社会治理过程中发展的伦理性制度安排三个方面的协同。  相似文献   

9.
关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的研究.经历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双主体”等各种讨论,似乎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然而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应对学生有着一种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获得相关体验。如何才能做好引导?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教育理论工作者感到教育领域中有关“主体”问题的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高原期”。关于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的讨论更是学说林立,各持一词,难以达成共识。其中在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三种误区:哲学概念在教育研究中的歧义;将复杂的教育活动过程简单化;“文往”理论的直接移植所造成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1.
提升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是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环节。基于多元主体理论视角,对Q校校方、教师、学生、企业四方核心利益主体访谈语料的混合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不同利益主体的办学质量诉求各有侧重,但总体上都将“质量”视为主体参与、教学互动、制度规范和环境形塑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各利益相关者在核心主体、比较评价和微观场域建设层面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在主体带宽、教学导向和宏观环境感知层面还存在一定分歧。应以“协商质量”为行动目标,在夯实“教/学”互动的共识基础上,对外注重教育“供/需”动态均衡,对内调和“制度(规范)”与“主体(发展)”之间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12.
何为有效教学,至今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说法,但对有效教学所强调的“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已基本达成共识。反映到课堂教学上,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师生对既定目标的达成情况。它强调了时间的规定性、目标的既定性和目标达成的可测性(情感除外)。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和而不同:应用伦理学达成共识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而不同”思想蕴涵了丰富的伦理价值,其与应用伦理学的特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从“和而不同”的历史内涵看,其伦理价值可以为论证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与建构提供指导,应成为应用伦理学达成共识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关于语文的定义之争延续数十年,仍未达成共识,语文教学也经常被大家批评为高耗低效、问题不少。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说有许多条,但是有一条却一直未被人们发现,或被忽略。就是缺乏一种“聪明”的、机智的、科学的即合乎规律的“真语文”认识,使之陷入一种随意的、粗放的、  相似文献   

15.
<正>互联网技术治理关键是确保“唯一性”过去几十年,互联网大体是如何进行技术治理的?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技术治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地址(Numbers)治理、域名(Names)治理和协议(Protocols)治理。互联网的本质在于互联互通、互操作。为促进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在协商沟通中达成共识。如果达成了共识,那么治理就是成功的;如果没有达成共识,那么治理就是失败的。虽然互联网技术治理主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不应局限于技术本身。  相似文献   

16.
在道德教育领域,伦理和道德经常被人们视为可互换的同义词。然而,它们之间的差异或许远远超出传统的看法。作为一个古典概念,伦理指向风俗或习惯。古典伦理主要聚焦于人的品格,回答“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是对主体的评价性解释。基于古典伦理概念的伦理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好人或高贵的人。与伦理相对应,道德则是一个现代概念,它指向行动的原则或规范。现代道德主要关注人们彼此负有的道德义务,回答“一个人应该如何行动”,是对行动的规范性解释。基于现代道德概念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引导人们认识那些约束行动的道德原则,从而遵守道德原则。一个行动是否正当,取决于这一行动所依据的最终原则。区分伦理和道德概念是区分道德教育的美德进路和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进路的关键。如果说,美德伦理学是根据道德主体评价行动,那么现代道德理论则是根据行动来评价道德主体。在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尤其是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分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未来一代对于“道德何为”、“什么是秩序良好的社会”等问题的思考,从而助力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如何发挥家长们的优势和资源作用,如何才能做到“家园同步”教育好孩子是我园近年来研究的主题。我们通过教师与家长真诚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家园共育,使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得到提高。一、在真诚的沟通中达成共识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家长是否应该参与孩子的教育?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直接决定着“家园同步”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我们把“转变观念,达成共识”放在了研  相似文献   

18.
普世伦理是当前学界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尽管人们对普世伦理领域中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全球化的伦理现实已经也必将继续深刻地影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政策的制定和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实践。通过梳理与总结,可以归纳出在普世伦理领域中人们共同关切的主题,即伦理视域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普世伦理的三大主题给人们提出了新的教育课题。  相似文献   

19.
放在30多年前,人们还在争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科学性,探讨个性是否定于出生,7岁能否决定70年,早期教育如何开展,等等。20年前,即便是不关心理论依据的普通人,都对“儿童早期学习的核心是情感与认知活动的结合”达成共识,情境创设风靡学前、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20.
德性的教化和道德之民的诞生以伦理的精神家园为始点。缺乏伦理认同和伦理信念,丧失伦理的精神家园,以抽象的道德自由遮蔽甚至取代精神归宿,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伦理建设的重大难题和现实困境。故乡作为人们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本身就是伦理实体的一种现实样态;而在希腊语中被诠释为“返回家园”的乡愁(nostalgia)则是人们形成伦理信念与伦理认同的典型方式,是具有“精神”气质的伦理认同。“留住乡愁”为深陷伦理困境与道德危机的现代人开辟了一条回归伦理精神家园的康庄大道,为个体伦理造诣的提升提供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