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政府治理变革的新范式,整体性治理因其深刻洞见在公共管理领域得到了深入探讨和广泛关注。但是,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否具有强大的解释力、适用性和创新性,却是一个大胆的理论预设。通过分析整体性治理所回应的问题是否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并严重制约着教学效果的实现,即整体性治理是否“切中时弊”;我国高校是否具备整体性治理得以顺利推行的现实基础,即整体性治理是否66切实可行”;整体性治理在现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中是否已经“尽人皆知”、“尽人皆为”,即整体性治理是否已成为“理论自觉”,这三个问题的深入回答,厘清了整体性治理审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自洽性。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整体性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2.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党建是高校党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学生党建工作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要努力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学生党建工作互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对学生党建工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和内在品格,整体性方法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为理论基础,探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思想与方法,需要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理论魅力和说服力;需要教师注重对理论的提炼,实现从学科、课程到教学的有效转化;需要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构,必须科学认识它们的统一性,即良性互构的应然基础;同时认真破解它们的对立性,即良性互构的实然障碍。在此基础上,选择实现两者互为、互构的科学路径,以期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整体性优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共同的形势与任务,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良性互构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以团队为基础,实现组织形式的互构,以目标为基础,实现发展愿景的互构,以功能为基础,实现活动内容的互构,最终带动和促进基层党建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互构,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目标定位蕴涵着深刻的整体性。从学理阐析中可以看到:以"实现思想成长"为核心指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自身是其整体性的根据;四门课程内容的客观统一性与"成人"的价值本质是其整体性两个层次的内容;其整体性彰显了"中国特色"智慧品格。  相似文献   

7.
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性教学和衔接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和理解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功能的需要。目前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性教学和衔接格局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处理,任课教师课堂教学也要相应进行创新,教学组织管理管理要形成整体性教学的合力。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既要注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考核他们运用思想政治基本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还要注重大学生的日常实践行为表现,从而在整体性上要把知识考核、能力考核和日常的实践行为考核辩证统一起来,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的选择,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仅会有引领和导向作用,而且对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严肃性。  相似文献   

9.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属性之一,这种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它是一个逻辑整体、内容整体和方法整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完备的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念,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教学方法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研究整体性,是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神实质的根本。文章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与马克思主义逻辑整体性的思想对接,教学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精神对接,以及教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整体性的实践对接。  相似文献   

10.
社会互构论认为政治社会化具备交互性、多元性、谐变性的基本特征。研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应从教化和内化的关系入手,明确互构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关注个人主体性的发挥机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联动方法论上存在与多元主体交互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利用新兴网络主体赋能的形式尚待发掘的问题,在个人主体性发挥路径方面存在尚未掌握内化规律、尚未充分利用反向型塑功能的问题,导致联动时出现主体单一、交互不足、谐变受阻。针对此,应在宏观层面充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空间,探索校内和校外以及虚拟空间中多重场域联动育人功效;在微观层面关注受教育者内化过程,通过锚定“Z世代”的群体特质来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对话沟通建立良性“互构闭环”。  相似文献   

11.
“05方案”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精神设置的课程体系,几门课之间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我们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就要关注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的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江 《教育教学论坛》2014,(13):181-182
多媒体技术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非常普遍,它有效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多媒体运用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等问题。教师应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水平,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梳理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及其如何推进的新思想、新战略,其蕴含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思维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完善发展课程内容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同时运用治理思维,构建包括领导推动力量、目标引领力量和主体创造力量在内的动力系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提供力量支撑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前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知识薄弱,政治思想及党性认识不足,甚至有的个人利益至上,忽视育人职责,因而在党建工作中要通过加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以学习推动其创新力,增强其内在的活力。通过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党性认识和育人职责,使其成长为一个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适应时代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人格魅力的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必须加强改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全面深化:理论原理类课程有机整合、理论发展类课程与时俱进、理论运用类课程融合重构;不同学段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的整体性建设中,共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深层动力,教材建设是重要一环,师资队伍是建设关键。新时代思政课的整体性建设提质升级,体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莉 《河南教育》2010,(9):22-23
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其实效性,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认识不足、保障不力、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从而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生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学生党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为高校党建工作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体现了高校学生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19.
石瑞红 《文教资料》2013,(4):165-167,171
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法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系,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成败的重要问题。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确定案例教学的适用性。二是确保案例教学环节的整体性.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分析方法。三是提高案例教学对理论整体性的“驾驭”能力,案例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准确把握概念的整体性;以综合性案例统领相关理论问题,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以案例分析的特殊角度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教学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党建两项工作,无论是从工作对象,还是从工作内容来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二者应切实加强合作.合作的基础在于资源共享,合作的重点在于相互促进,合作的路径选择应因地制宜,合作的制度设计是建立有效的合作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