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五十首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教学这首诗,要  相似文献   

2.
《卖炭翁》导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卖炭翁》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原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县),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卖炭翁》是一首用新乐府形式写的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白居易名诗《卖炭翁》,并附有详尽注释。其中二条似有不当,今提出与大家商讨。注释第一条云:“《卖炭翁》是《新乐府》中的一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这条注释有两个问题:其一,对“宫市”的解释不准确。唐代宫廷派宦官到市场上购买生活用品仅仅限于德宗贞元年间。韩愈在《顺宗实  相似文献   

4.
唐朝时期,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阶段,此后古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另一个时期,这时,宫市等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毒瘤在宦官和藩镇的"呵护"下存在着,白居易笔下小人物卖炭翁的命运就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唐朝社会的变化。通过卖炭翁映射了更多的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悲苦遭遇,文章分析了"宫市"产生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它的本质和危害,并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以期对于社会主义的税收制度的合理设置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卖炭翁》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它描写了一个烧炭老人谋生的困苦 ,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开头就写到“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这是一个靠烧炭卖炭度生的老头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从外貌便可看出卖炭翁生活的艰苦。为了生存 ,他满面尘灰 ,两鬓苍苍十指黑。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 ,“身上衣裳口中食” ,他只希望有吃有穿 ,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 ,可是他的这点微小的愿望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用来供人取暖 ,可卖炭翁给别人带来了温暖 ,自己身上…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卖炭翁》讲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卖炭翁》是一篇脍灸人口的名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当时白居易在京城做左拾遗。《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诗的原题下有小序:“苦宫市也。”可见此诗是讽刺朝廷“宫市”的。所谓“宫市”,是唐朝中期盛行的一种特殊的剥削方式。当时皇宫所用的物品,不需官府承办,而由宦官直接向市场“购买”,随便给点钱,或者一文不给。这种宫市早在  相似文献   

7.
卖炭翁     
角度之一:对比手法白居易写《卖炭翁》之目的就是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来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宫市」罪恶的揭露、鞭挞。因此,他笔下的卖炭翁可怜、艰辛、悲惨,用一字概括,即「苦」。同时也没有忘记刻画一个「对立面」——宫使骄横拔扈的掠夺,也可用一字概括,即「凶」。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为表现这对矛盾的激化,  相似文献   

8.
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写的叙事诗《卖炭翁》,开头有小序:“苦宫市也。”意思说劳动人民被宫市害得好苦。仅仅四个字,端在一个“苦”字,饱含了诗人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全诗不到两百字,但是细细品味,这“苦”味始终渗透在字里行间。开篇简介了“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卖炭翁》,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宫市”制度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愤恨.目前有些研究著作以及教学参考书却说卖炭翁“毫无反抗精神”.卖炭翁真的没有反抗精神吗?我认为,卖炭翁是有一定反抗精神的.  相似文献   

10.
《卖炭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公元七七二年——八四六年)壮年时期的名作。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一个卖炭老人横被劫夺的不幸遭遇,尖锐地揭露了宦官依仗权势掠夺民财的暴政,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李唐王朝经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后,国势渐趋式微,到唐德宗、唐宪宗年间,更是政治混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激烈。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八○八年),白居易被调回长安,经过殿试,授官翰林学士,不久又被任命为左拾遗。左拾遗是谏  相似文献   

11.
正《卖炭翁》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诗人通过卖炭这件小事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借助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由于它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故事简洁完整,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曾经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笔者上学时曾经学过这首诗,至今仍能熟练背诵,参加工作后又数次教过这篇课文,在读和教的过程中,往往陶醉于卖炭翁  相似文献   

12.
一、从本文所记述的永州人民的悲惨生活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表示了怎样的态度?文章末尾“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应怎样评价?这篇文章通过捕蛇者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而不肯死于苛政的事例,以鲜明的对比、衬托的方法,揭露了唐代中叶封建统治者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据史书记载,中唐的赋税既多又重。除法定的夏、秋两税外,还巧立名  相似文献   

13.
《卖炭翁》一文中有“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句,多数学生对此叙述不太理解,究其原因,一是对唐代的长度单位了解得不够,二是不了解唐代“宫市”的实质。所谓“匹”,古今长度是不同的。现在的“匹”,一般是十丈,而唐代规制,布帛每匹长四丈,宽一尺八寸。半匹,只?..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的《卖炭翁》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唐时期唐王朝政治腐败的名诗。《石壕吏》是反映唐肃宗乾元年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作者对悍吏捉人的不满和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卖炭翁》则是揭露了唐皇室“宫市”扰民害民的罪恶,表明诗人同情人民的疾苦,不满“宫市”这一弊政。两诗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漫话香兽     
提到炭,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首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佳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唐代烧炭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实,卖炭翁烧的是一种普通木炭,而豪门大户用的却是“用屑炭作兽形”的兽炭,时人雅称其为“香兽”。《晋书·羊祜传》载:“祜性豪  相似文献   

16.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用了白居易《新乐府》名篇《卖炭翁》,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提供该诗教学参考资料时收纳了霍松林《一篇对“宫市”的控诉书——说白居易的〈卖炭翁〉》一文(以下称霍文)。霍文认为《卖炭翁》故事的生活原型是《顺宗实录》所记的农夫卖柴遇宦者宫市一事,白居易对后者进行了艺术加工以体现文学作品借个别反映一般的典型性,从而增强“苦宫市”的主题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记得在几年前,我听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原因是在于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朗读教学。那是我县教坛新秀陈开玖老师(县教坛新秀是她那时的荣誉称号)上的《卖炭翁》。陈老师在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歌的语言及情感时选择了《二泉映月》这支二胡曲来当朗诵的背景音乐,而她就在这悲伤的背景音乐下很有感情的朗读起来,在座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在这“音画”中感受到卖炭老人被压迫、剥削的凄楚生活,很自然地流露出对“卖炭翁”的同情,对当时统治者的憎恨。这些无需教师点评和讲解,一切尽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的确,朗读教学确实具有…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课本中对“金兽”的解释是“兽形的铜香炉”。这一解释不错,但要学生真正理解“金兽”一词的意思,就要说一说古人所用的燃料和燃烧燃料的器具了。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中有“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之句,说明唐代已将木炭作为燃料了。其实,卖炭翁烧制的是一种普通的木炭,而豪门大户用的却是“用屑炭作兽形”的兽炭,时人称其为“香兽”。《晋书·羊祜传》载:“祜性豪侈,费用无复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洛下豪贵咸竞效之。”到了唐代,兽炭已普遍用于取暖闻香。据《开元天宝遗事》…  相似文献   

19.
现在,体育界经常举行锦标赛。这“锦标”一词究竟怎么来的呢? “锦标”一词始于唐代,当时最大的体育比赛要数“竞渡”。这是一种古老的体育活动,起源于战国。传说这是江湘人民为了拯救屈原而发起的纪念活动。到了唐代,竞渡便成了一项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教学王维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应着重引导学生设想诗人独处异乡的情景,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为达到这个目的,我采用的是从图入手,以情导读的方法。首先出示一幅《别亲图》,我提示说:“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离开家乡,告别亲人,谁能说说当时是怎样动人的情景?”同学们纷纷发言:“他的兄弟送了一程又一程,是那么依依不舍”。“他的大哥含着泪说:一路保重身体,到了京城捎封信回来。”这充满深情的推想,为理解全诗所表达的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我又提出另一个问题:“那分别后的王维会怎样呢?”“想家乡!”“想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