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并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我们对上海市10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生命意识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大学生大部分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具有比较明晰的学习动机,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与感知,但层次较浅,视野较窄,缺乏自觉和主动意识;大学生基本具备了承受生活压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但生命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赣南地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我们对江西省赣州市3所高校的52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关于生命意识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现象已有了基本认识,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主要来源于社会和家庭,而较少来自于学校;大学生基本具备了承受生活压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但也有部分学生心理较脆弱、性格较冲动,易出现偏激的行为,生命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当代医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并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对我校学生进行了生命意识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医学生由于处在人生成长的过渡时期,对生命现象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掌握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对生命现象认识层次较浅、视野较窄,缺乏主动和积极的意识;但同时,医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好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心态,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仍需进行生命教育以提升。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大学校园中时常发生大学生轻视和伤害生命的事件,大学生自杀和伤人的案件屡见不鲜,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对生命的价值认识不清。然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有关生命观教育的内容却非常少,所以,在高校开展生命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溺爱式的家庭教育、功利式的学校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的缺失扭曲了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对自我生命不够珍惜、虐待生命和虚度人生。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提升其抵御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意识纠偏教育。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63):149-150
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大学生个体对生存及安全意识的冷漠,很大可能是因其生命意识淡薄,家长和学校、社会对生命意识的教育或宣传不足等。本课题小组成员通过调查和了解广东某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现状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提升生命意识的策略,旨在更好地推进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高生命教育的受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但通过对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分析(包括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大学教育两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还有待加强,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负起责任.本文分析了生命教育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加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教育,对生命的认识、生活的体验、生命的价值等问题的思考较少,漠视生命,这才是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而不能把大学生自杀问题片面地归因于心理问题。高校应重视生命意识教育,通过重建高校教育价值取向、实现生命意识教育课程化、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多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等方式,加强生命关怀,从生命意识教育入手,搭建更为有效的大学生自杀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9.
生命意识指人对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及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生命意识缺乏、对生命的漠视是当前大学生产生伤害生命事件或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应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挖掘高校教育中的生命关怀的因素、加强抗挫折教育与死亡意识教育、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及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等来促进大学生生命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概念: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生死观教育等等,名称多样,概念表述不一,但所有的概念其理念都涵盖了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创造提升生命的价值。笔者将借用生死观教育概念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在天之骄子的象牙塔内,因此,对大学生这种生命意识淡漠现象仅作心理化的理解和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对生命缺乏尊重,生命意义缺失和生命关怀的缺位才是其深层原因,生命价值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和全人观念.提倡开设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和讲座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从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论大学生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在被誉为天子之骄子的象牙塔内。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令人担忧,大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文章在剖析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根源、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基础上,提出实施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关键之所在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生命关怀能力、培育生命智慧、进行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教育和创设“体验”情境。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关于大学生的话题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学生的自杀和杀人问题。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如此不尊重和珍惜崇高而伟大的生命?答案也许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因为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而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生命是指人的存在和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其现实的存在是人的一切可能性的基础。西方人提出生命神圣论,指出生命的存在是生命的最高原则,没有生命,就无法谈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经常说美国人在战争中最怕死,喜欢投降,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人所具有的生命意识。这对我们理解生命本身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生命意识就是指对生命的认识和自觉。它包括生命的存在意识和生命的价值意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要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观现状,更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武汉工业学院生命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对武汉部分高校大学生生命观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生命认识正确、生命态度积极、生命价值观健康、生命信仰科学,但是少数大学生生命认识有偏差、生命态度消极、生命价值观有缺陷、生命信仰缺失。大部分大学生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作用,期望高校加强生命教育。因此,高校要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学生生命意识与生命价值进行实证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总体较好,大多数能够珍爱生命,重视生命责任,关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实现。但部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还存在不足,对自我生命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他人生命的关注,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高于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求,有的还存在人性认知偏激、精神信仰迷失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应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的生活目标,积极探索生命意义,提升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感。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完整性,唤醒大学生生命意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应当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在原有的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  相似文献   

17.
关于用儒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命的漠视突出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本身的弱点说明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用儒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领悟生命的神圣,体认生命的价值,防止生命被异化,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青少年生命意识的现状和开展生命教育的情况,为青少年生命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本文以广州市某中学在校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总体强烈,但仍有缺失;对生存能力有一定的认识,但生存技巧明显不足;对生命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但十分有限。生命教育的实施需家庭、社会和学校大力配合:家庭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摇篮,学校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场所,社会的关注可以让生命教育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情感挫伤以及学业失败等原因导致大学生自伤或伤人的现象引起了诸多学者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关注和探讨。该文从生命教育内涵、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与内容及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策略和措施等几方面对国内已有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指出了生命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20.
对传统文化认识的缺失与浅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关于生命观问题的模糊与缺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的生命意识与情感体验的淡化等是造成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主要原因。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应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帮助大学生从入学起就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继而塑造他们完整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