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取一根胡萝卜,切去顶部,用小刀挖一个圆孔,孔径要恰好能塞紧一个软木塞。从圆孔向下小心地挖一长柱形的深坑,坑内灌满浓红糖水。用中央插有细玻璃管的软木塞塞住洞口,并用熔化的蜡封严,在液面处作好标记。然后,将该装置放入一盛清水的大玻璃杯中,10分钟后,学生就会发现玻璃管中的液面慢慢上升,如果玻璃管比较短的话,下课的时候,糖水就会从玻璃管的上口溢出来。  相似文献   

2.
虽然水是学生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物质,但作为研究对象的“纯净的水”,在生活中却不易得到。于是,我自制蒸馏水,用于学生分组实验时的观察。制取蒸馏水的方法简单,材料易得,现介绍如下:方法一:●制作材料平底长颈烧瓶、软木塞或橡胶塞、玻璃管、酒精喷灯、酒精灯、打孔器、三脚架、石棉网等。●制作方法先用酒精喷灯,将一根长约40厘米的玻璃管,弯成U字型。用打孔器在软木塞或橡胶塞上,打一个刚好能穿过玻璃管的小孔,并在U字型玻璃管的两端,穿过软木塞或橡胶塞。用其中一端的软木塞或橡胶塞塞子,塞在装有水的平底长颈烧瓶口上,另一端的软木…  相似文献   

3.
1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是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课本上(华东版)采用的演示实验是:先在一根一端封闭的较长的玻璃管内注入一半水,再缓慢地倒入酒精.用塞子塞住开口端,上下颠倒几次再竖起来,让学生观察玻璃管中的液面低下去的办法.实验中,我们用 50 cm长的玻璃管演示,结果发现液面下降还不到 0. 5 cm,后排学生根本看不清.为此,我们在做到实验器材因陋就简,操作简便易行,又能增加可见度的前提下,采用了“放大”法,对实验进行了改进。 实验时,取小广口…  相似文献   

4.
学习分子动理论知识时,老师常常做这样一个演示实验: 在一根较长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半水,再缓缓地倒满酒精,用塞子塞住开口端,上下颠倒几次再竖起来,可以看到玻璃管中的液面降下去了.这个实验直观地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着空隙.一次,在演示这个实验时,一个同学忽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刚才降下去的液面和塞子之间是真空吗?  相似文献   

5.
在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设计制作了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器,并用于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是在橡胶皮塞上打两个小圆孔,用一根与小圆孔等大的玻璃管从橡胶皮塞的一个小圆孔中穿插过去(密封),在橡胶皮塞的玻璃管上套一只小气球,用细线绑紧,然后把气球放进可乐瓶中,用橡胶皮塞塞紧瓶口(图1)。实验时,先将手指把橡胶皮塞的小圆孔堵住,用嘴对着玻璃管口吹气球,此时,气球很难吹胀,而且可乐瓶被胀得鼓鼓的,嘴一离开玻璃管口,可乐瓶立即恢复原状,由此说明空气占据了空间。然后手指松开,再用嘴对着玻璃管口吹气球,气球很容易吹胀。与此同时,从橡胶皮塞的小圆  相似文献   

6.
初三物理“内能的利用”一节安排了“内能做功”的实验。教材中实验是用软木塞将装水试管口密封 ,用酒精灯对水加热至沸腾。当管内水蒸气压强足够时 ,“砰”的一声水蒸气将软木塞冲出 ,说明利用内能可以对软木塞做功。此实验有两点不足 :一是软木塞冲出时 ,也有高温水蒸气喷出。实验时 ,尽管管口不朝向学生 ,由于水蒸气飞溅 ,对前排学生可能造成事故或惊吓。二是内能做功只表现在软木塞冲出的一瞬间 ,时间短 ,不便于学生边观察 ,边思考和教师边演示 ,边讲解。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改进方法 :在软木塞中插入一根细玻璃管 ,用橡皮管套…  相似文献   

7.
一、热学实验(一) 1.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用具与材料: 带有软木塞的小玻璃瓶一个(也可用小药瓶代替)、细玻璃管一根(也可用透明塑料管代替),水槽或大烧杯四个,温度表、吸管各一个,凉水、温水、热水、红墨水若干。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在软木塞上钻一个眼,穿入玻璃管,使之严密。 ②在小玻璃瓶内装满凉水。 ③用吸管把几滴红墨水滴在装满水的小玻璃瓶内  相似文献   

8.
奇特的容器     
能不能制造出这样一种容器,使流出的水不受容器里面液体的高度影响,始终匀速流出呢?如图1是一只普通的窄颈瓶,通过它的塞子,插着一根玻璃管.如果你把比玻璃管下端更低的龙头 C开放,液体就会均匀地往外流,一直到容器里的液面降低到跟玻璃管下端相平为止.如果把玻璃管插到差不多齐龙头C的地方,你就可以使全部液体均匀地从容器  相似文献   

9.
在初三物理课本(华东版)的"分子和原子"一章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根较长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半水,再缓缓地倒满酒精;用塞子塞住开口端,上下颠倒几次再竖起来,可以看到玻璃管中的液面明显低下去了(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0.
静脉注射(俗称“吊瓶”)是人们司空见惯了的事情。输液时药液为何能匀速滴注? 先看看物理学家马略特设计出来的一个奇异容器——马略特容器,如图1所示,这个容器是一个普通的细颈瓶,通过它的塞子,插着一根玻璃管。如果把比玻璃管下端更低的龙头开放,液体就会均匀流出,直到液面降到与玻璃管下端B相平为止。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三物理课本(华东版)的“分子和原子”一章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根较长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半水,再缓缓地倒满酒精;用塞子塞住开口端,上下颠倒几次再竖起来,可以看到玻璃管中的液面明显低下去了(如图1所示)。课本认为这是分子间存在空隙造成的。本人认为这个观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第一册《浮力的利用》一节,教材对"潜水艇"的叙述简单且原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潜水艇原理演示仪,其结构与操作方法如下。a.器材:蓝黑墨水瓶(配有双孔的软木塞子)1个、U形管1个、胶皮管1根、细玻璃管1根、大烧杯1个、石块、石蜡。b.制作方法:①在蓝黑墨水瓶内放入一些石块,用溶化的蜡把它固定在瓶子的底部,使其能竖直漂浮于水中;②用双孔塞塞紧瓶口,在一个孔中插入一个U形管,使其一端插到瓶子底,另一端置于瓶子外面;在另一个孔中插入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接一根胶皮管。③装…  相似文献   

13.
在力学部分我们给学生补充了制作比重计的实验。学生通过自己搞一些简单制作,可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得到一点启发,那就是利用很普通的材料也可制作出有实用价值的简单仪器。下面就是我们发给学生的实验讲义: [实验目的] 1.学会用阿基米德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比重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比重计是一种测量液体比重的仪器。工厂里制造的比重计是一根密封的细长玻璃管,管的下部装有小铅丸,使它能竖直地浮在液面。每支比重计的重量是一定的,它浮在液面时受到的浮力和重量相等,因此不管它浮在  相似文献   

14.
小制作     
把香烟打个结把有颜色的水倒入一只四角形瓶子里,然后用软木塞塞紧。软木塞上穿一个孔,插入一根吸管进去,一直插到瓶中的液体里。用胶条密封瓶口。当你用手握住瓶子时,吸管中的水就会上升。  相似文献   

15.
自制水轮机     
实验材料:一个大的透明塑料瓶、一把改锥或一支尖头铅笔、一个软木塞、一根吸管、一把裁纸刀。实验步骤:1.用裁纸刀在瓶子侧面切出一个窗口,注意切下来的部分要完整。2.用刀尖在窗口的两侧各扎一个孔。3.用改锥或铅笔尖在软木塞中心钻一个洞。让吸管从中穿过。4.把刚才从瓶子上切下的塑料片平均剪成六片。把这六片塑料以相等间隔插进软木塞。  相似文献   

16.
取细长玻璃管一根,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并弯曲成如图所示的形状。用打孔器在合适的橡皮塞或软木塞打两个孔,并将其中一孔纵剖成未完全分开的两半。在广口瓶内盛满红墨水溶液,把玻璃管较长的一端插在瓶塞的一个孔里,把植株固定在另一个孔里,用凡士林将孔与切缝等处封严,然后塞入瓶口,用凡士林封好。这时玻璃管的另一端应有一段水柱,如果没有,则需滴入红墨水溶液,再在溶面上加上几滴  相似文献   

17.
刚装沸水的暖瓶,盖上软木塞后,由于瓶内水蒸气气压大,软木塞常常被顶起,这样就造成了很多麻烦。于是我就对软木塞进行了改造。 软木塞顶上都有一层铝片包裹着,把铝片揭下,用小刀在软木塞中央挖一个成漏斗型的小孔。小孔边缘圆滑,大小适中。如图示。 在小孔内放入一个小玻璃球,在铝片上扎  相似文献   

18.
例如右图所示,在一个广口瓶里放置一株绿色植物,瓶口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将导管的另一端接一个U型玻璃管,管中有澄清的石灰水.U型玻璃管两端液面分别为a、b,广口瓶用遮光纸包上.一昼夜后,a、b两液面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章第四节中 ,课文的连通器原理演示实验是用两个玻璃管 (两端开口 )和一根橡胶管连接起来组成连通器 .在演示这个实验时 ,图 1事先用夹子夹住橡胶管 .打开夹子管时 ,如果两管中液面不相平 ,液体将发生流动 ,最终达到相平 ,如图 1所示 .然后用液体的压强公式证明了连通器的原理就是要在底部产生相等的压强 .所以两液面必须保持相平 .这种方法学生虽然也能理解 ,但不能直观形象地把这一原理表象出来 .如将这个实验稍加改进 ,那么 ,实验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一、实验所需材料及仪器1 .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且在封闭端侧面有两个相对称的管道的玻璃容器两只 .2 .普通气球两只 .3.橡胶管一根 ,夹子一个 .4.微型压强计两套 .二、改进方法用剪刀剪去气球的一部分 ,将开口小的一端套在玻璃管道上 ,将开口大的一端套在微型压强计的金属盒上 ,用同样的方法也套好另一个气球 ,并用橡胶管把两玻璃容器的侧管连接起来组成连通器 ,如图 2所示 .在未倒入液体前 ,用夹子夹住橡胶管 ,然后分别在两玻璃容器中倒入同种液体 .如果两容器的液面不相平 ,则两金属盒上扎的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必然不相...  相似文献   

20.
初二物理教学中,在讲大气压强一节内容时,为了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这一事实,可以通过往钢笔中吸墨水和扣在水中的脸盆从水中难以提起来等一些常见的现象来说明。但是,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做好课本第123页图5—39的实验,让学生相信大气压存在的事实。可是,由于这一实验的成功率较低。为此,我们用下面的实验代替。材料:长约20厘米,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支,广口瓶和水杯各一个,橡皮塞一个,酒精灯,铁架台和带红颜色的水。操作过程:先将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再用橡皮塞塞往盛有约10毫升水的广口瓶并予以密封。然后点燃酒精灯将广口瓶加热至瓶中的水沸腾为止。此时要尽快用食指堵住玻璃管的上端开口,迅速将其倒置于盛红色的水杯中,就可以明显看出红色的水沿着玻璃管上升,状如喷泉。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广口瓶被加热后,瓶中压强变小,因而红色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就顺着玻璃管上升。经过做了这个实验,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加深,记忆牢固。这样,也使学生对后面讲到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也会确信不疑。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实验,创造条件完成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从实验中学习,理解物理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