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拿来主义》这篇驳论文,需要理清文章论证脉络,能够准确辨析文中不同“主义”的特征和实质,适时引进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主张,了解其论证特色,启发学生运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表达对当今时事热点的看法,学习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为“拿来主义”注入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很少有人深入地揭示《拿来主义》的论证逻辑系统及其写作主旨,至今还存在着:鲁迅是对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文化遗产问题,构成分歧意见。我们认为:鲁迅“拿来主义”主张的提出,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拿来主义”原则施用的范围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两方面;具体泛指“中国的”和“外国的”文化遗产;全文的落脚点是如何使“人”成为“拿来主义“的“新人”,造就了这样的“新人”才能创建的“新文艺”。  相似文献   

3.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文章有破有立,痛砭现状之后,明确提出论点,继而进行有力的论证,使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鲁迅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本文对<拿来主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本文对《拿来主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是“文化遗产”还是“外来文化”──关于《拿来主义》中“大宅子”比喻的本体文小燕关于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大宅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是比喻“文化遗产”,课本的预习提示也认为《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是“比喻”和“类比”在论证论点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前者是将两种事物之间某些相近或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通过比较用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如《拿来主义》一文,鲁迅把“文化遗产”比作祖上传下来的一所“大宅子”。后者是将两种或两类事物放在一起比较,通过比较由某些属性的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别的  相似文献   

8.
赵建晖 《考试周刊》2014,(82):26-26
<正>自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中学语文界几乎都把文本中那个著名的喻体"大宅子"解读成了"文化遗产"。"大宅子"果然比喻的是文化遗产吗?我们一起作分析。一、从喻体"大宅子"来看所指的可能性鲁迅后期杂文所涉大多是严肃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写作于1934年6月的《拿来主义》也不例外。但是文本后半部分比喻论证的选择和使用,使阅读者从对社会政治话题的紧张专注,转移到和大众更贴近的日常生活上。让读者在更加可感  相似文献   

9.
谢森 《文教资料》2010,(15):8-10
“拿来主义”一词出自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七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运用它对待古今中外文化遗产,它成为我们处理问题的科学理论;它的内涵充满着深刻的哲理性,使用者要正确把握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掌控拿来主义的精魂,与时俱进,不断刷新,使之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是解读这个文本无法绕过的。根据比喻论证的两大特点(一要"用形象的比喻",二能"加强对观点的证明"),通过对文本相关段落以及字词句的分析,认为"大宅子"是举例论证而非比喻论证。依循全文的逻辑,"大宅子"应是指"外国文化"而非"文化遗产";而单看"大宅子"那段文字,又确实是在说遗产问题。这似乎是一点小小的瑕疵。  相似文献   

11.
关于《拿来主义》的逻辑纷争实际源于概念之争。“大宅子”应该以比喻论证还是类比论证视之?“拿来”“拿来主义”及当今的拿来主义三个概念有何区别?这些概念为何会引起如此这般的争讼不息?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混淆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两个概念,误以逻辑矛盾评判拿来主义中的诸辩证概念、辩证命题,才致引发教学解读纷争不断。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第7期刊登了陈贤书同志关于《拿来主义》主旨问题的文章,一反全国统编教材的说法(怎样继承文化遗产),把《拿来主义》主旨定位于国家的对外政策,这是有悖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持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遗憾的是教学参考书对这一名篇的解读,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最新版本《教师教学用书》,依然沿袭旧说,未作更正。《教师教学用书》在对《拿来主义》作解读的“领悟内容”中的第一句就是:“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教师教学用书》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一观点来解读《拿来主义》的,只是在针对课本课后练习所作的“解题指导”,感觉到如果把“拿来主义”仅仅解读为针对“文化遗产”来谈,有点不能自圆其说时,才说…  相似文献   

14.
我在教《拿来主义》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探讨比喻论证的特点、作用,联系实际分析“拿来主义”在当代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体现了鲁迅先生20世纪30年代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所持的一种态度和原则。这里,笔者借用“拿来主义”一词,想说说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现象的反思,故本文说的“拿来主义”,泛指通过下载或拷贝等形式从他处获取历史教学资料,如教学课件、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武器,用具体的事实,贴切的比喻,尖锐的语言,生动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发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作者运用了严密的逻辑推理,使论题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本文中心论题是阐发“拿来主义”。但作者却在第一部分从“闭关主义”谈到“送去主义”,并用大量的篇幅分析和揭露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根源、本质和危害。这似乎有头重脚轻之嫌。其实,从逻辑论证的角度上讲,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送去”与“拿来”是对立的。不彻底批判“送去主义”,就不能真正树立“拿来主义”。所以文章一开头实际上  相似文献   

17.
针对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提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建设新文艺。其实在应用文写作及教学中也不妨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让我们的应用文写作及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8.
王森问:《拿来主义》的层次划分哪种最佳? 《拿来主义》选作高中语文教材已经多年,对它的层次划分多种多样。典型的划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人教社教参的划法:一(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的后果。二(5-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三(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拿来主义》一文在教学过程中,有两大方面为教师所重视。一是论证艺术(主要是比喻论证),二是语言艺术(主要是反语)。若结合历史对《拿来主义》进行再思考,对厘清本文中那些教师易忽视、学生难理解的问题,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