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和现代社会一样,中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叫"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古代退休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退休"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比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官阶越小,退得越早  相似文献   

2.
赋史述略     
赋是一种非文非诗或是兼有诗歌散文特点的特殊文体.它既有散文的铺叙直陈而无其散漫无韵,它有诗歌的音韵节奏而又无其严整格律.但是,对于赋这一文体定义的界定,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掌握的.《诗经·大雅·烝民》“毛传”云:“赋,布也.”王逸《楚辞章句》云:“赋,铺也.”刘熙《释名》云:“敷布其义谓之赋.”钟嵘《诗品》云:“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文选·<文赋>注》云:“赋以陈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朱熹《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而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则云:“赋者,古诗之流也.”《文选·<三都赋序> 》云:“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无非诗.”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云:“诗与赋未离也.”又司马迁《司马相如叙传》云:“作辞以讽谏.”扬雄《甘泉赋序》云:“奏《甘泉赋》以风.”《羽猎赋序》云:“聊因《校猎赋》以风之.”皇甫谧《三都赋序》云:“昔之为文者,……本乎劝戒也.”又《西京杂记》记司马相如云:“赋家之心,包括宇宙.”又,“依类托寓.”皇甫谧《三都赋序》:“赋也者,所  相似文献   

3.
“宋玉赋十六篇”,最早见载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载“楚大夫宋玉集三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载“宋玉集二卷”,到《宋史·艺文志》便不见著录。据郭沫若推测,《宋玉集》大概失传于南北宋之交。现存相传是宋玉的赋作共十三篇:《九辨》、《招魂》(王逸《楚辞章句》所收)、《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昭明《文选》所收)、《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和《舞赋》(《古文苑》所收)。另《艺文类聚》卷八二“菰”字条下有“宋玉之(《太平御览》九九九作“赋曰”二字)主人女为炊雕胡饭”一句,似为宋玉  相似文献   

4.
屈原放于江南之燮,忧思罔极,“凤凰在簸兮,鸡鹜群舞”,冤屈自抑“因归鸟而致辞”,诗容、情感浑然一体,更引“鸟萃兮苹中”表达悲愤郁结之情志。汉以后,文人钟情于“善鸟”“恶禽”以比忠谗的寄托,贾谊《鸟赋》忌寓群小蔽贤的丑恚。此后历代文人情深于屈骚,梁沈约《天渊水鸟赋》,晋傅咸《仪凤赋》、顾凯之《凤赋》、弥衡《鹦鹉赋》、曹植《自鹤赋》,唐李白《大鹏赋》、杜甫《雕赋》、王勃《寒梧栖凤赋》、皇甫涅《鹤处鸡群赋》,宋秦观《叹二鹤赋》。明王世贞《二鹤赋》、杨慎《凤赋》莫不延续禽鸟意象思维。  相似文献   

5.
汉大赋新探     
作为汉代文学正宗的赋,千百年来惹得人们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但谁也无法否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什么是赋呢?班固《两都赋序》所说的“赋者,古诗之流也”和《艺文志》所说的“不歌而颂为之赋”,大约是赋最古的定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搞文,体物写志也。”又说“赋自《诗》出,分岐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刘熙载《艺概·赋概》篇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也不畅,畅无或竭,”并对赋作了别具一格的诠释:“赋从贝,欲其言物也;从武,欲其言有序也。”概而言之,赋出于诗又有别于诗,“诗较近于音律,赋则较近于图画”,“诗本是‘时间艺术’,赋则有几分接近于‘空间艺术。’”“从贝”、“从武”、“有物”、“有序”深刻地揭示出赋是用时间上“层见迭出”的语言表现空间上“千态万状”的物态。于是,赋之时空意识便成了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选》“设论”类共选录了三篇作品,从文体归属来看,应当归属于赋体文学.具体而言,“设论”类形式上的“设问而答”、题材上的“士不遇”、体物“铺采摘文”和写志“识时知命”均为赋体文学特征,故《文选》“设论”类可视为赋的再分文体.  相似文献   

7.
东汉初期冯衍的《显志赋》,语言内容和思想情感都流露出老庄色彩,并在言说仕途理想之外,表现归隐情怀。与此前“士不遇”赋多描写士人失意体验、实为牢骚呻吟之语不同,《显志赋》强调个人真情实感,实则开启赋体写志抒情、表达隐退之意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通过讨论《赤壁赋》中“舟”的作用,探索高中语文赋文的教学策略,即把文中的“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物”明“志”,体现赋文“铺采摘文,体物写志”的特点,从而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实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美文美教的教学构想.  相似文献   

9.
《茶花赋》是一篇立意深远。构思巧妙、语言精练的散文诗。我多年前读过它,长久难忘;如今再品,仍有韵味。《茶花赋》写于1961年,正是我国人民面临困难的时期。作者杨朔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用我国古代文体“赋”那种“体物写志”(见《文心雕龙》)的艺术手法,用茶花象征祖国,用普之仁代表普通劳动者,“直书其事,寓言于物”(见《诗品》),因此,《茶花赋》即“祖国颂”。而这支颂歌的主题则是歌颂我们生活中美的事物,歌颂创造生活美的劳动人民,从而体现作者热爱祖国、信  相似文献   

10.
喜霁赋     
《初学记》卷二引《魏略·五行志》:“延康元年,大霖五十余日,魏有天下,乃霁,将受大禅(《艺文类聚》作“祚”,是。)之应也”,丕斯赋云:“厌群荫之至愿,感上下之明神”,显然是就准备受禅而言。据此,赋当作于延康末,将即帝位之日。  相似文献   

11.
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物于事。”(《周礼·春官》郑玄注引)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文心雕龙·比兴》)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相似文献   

12.
张群 《丹东师专学报》2010,(2):F0002-F0002,F0003
由何新文、路成文教授合作整理的《历代赋话校证》(附《复小斋赋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校证》),是湖北大学何新文教授计划编辑的“历代赋话丛编”的第一种。《校证》以湖北省图书馆所藏清代乾隆五十三年复小斋刻本为底本,校以该书征引的有关文献的原文,并适当参考《携李遗书》中的《复小斋赋话》及香港何沛雄的《赋话六种》中的《历代赋话》,可以说是集众版本之精华和众家之大成。  相似文献   

13.
谈赋     
赋,最早是诗体的一种。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文心雕龙·铨赋》)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情事杂沓,诗不能驾驭,所以作赋来铺陈。《楚辞》是赋的近源,它与赋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赋《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楚辞何以又称赋,当与“赋”字之义相关。“赋”字从贝,故本义为赋税。赋税必天子、诸侯颁布于民,中经簿记而终敛藏之于府库,故“赋”自本义外又引伸出三义:布  相似文献   

15.
夏天的别称     
朱明《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汉书·礼乐志》有“朱明盛长,敷与万物”句。朱夏《尔雅·释天》以“夏为朱明”或“长赢”,后人由此引伸为“朱夏”。晋傅咸《舜华赋》云:“应青春而敷蘖,逮朱夏而诞英”;宋孔平仲诗云:“中有清风发,能令朱夏寒”。  相似文献   

16.
“铺采摛文”的说法最早源于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他认为,“铺采摛文”是赋的外在形式特点,是一种铺陈文采的写法。然而从今日看来,这一写法的应用远远超出了赋的范围,甚至跨越了时空,贯穿古今。  相似文献   

17.
夏季的雅称     
三夏:夏与春、秋、冬一样,三个月中也分有孟,仲,季。四月叫孟夏,五月呼仲夏,六月称季夏,简称“三夏”。九夏: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遂名“九夏”。晋代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句。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谓夏季白昼特别长。唐代杜甫《江村》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朱明:汉初学者编撰的《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东晋训诂(gū)家郭璞注:“气赤而光明。”《汉书礼乐志·朱明》有“朱明盛长,敷与万物”之句。朱夏:《尔雅》以“夏为朱明”,后因称夏为“朱夏”。三国时曹植《槐赋》“在季春以初…  相似文献   

18.
《显志赋》作为冯衍的代表作,属于汉赋中思想内容丰富深刻,抒情性很强的一篇作品。它表现了作者忠而见疏后老庄退隐之情萌生的倾向,同时也抒发了其愤世嫉俗的强烈感情。本文结合冯衍的生平探讨一下《显志赋》所“昭章”的“玄妙之思”,同时对其艺术表现形式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说宋玉“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贾生列传》),明确指出宋玉擅长赋体文学,并以此著称于世。程廷祚称宋玉为“赋家之圣”,在其《骚赋论》中说:“赋何始乎?日:宋玉。”宋玉以瑰伟之才,崛起骚人之后,……由是词人之赋兴焉。”(《青溪集》卷三)宋玉在赋史上的首创地位和巨大贡献,是不可泯灭的。《汉书·艺文志》称“宋玉赋十六篇”,多早已失传,现存者亦喜伪难辨。《古文苑》所载宋玉赋六篇,实为伪托,几已成定论。多数人判为宋玉所作的《九辩》,属骚体,《昭明文选》即列入“骚”类。至于《文选》收入赋类的  相似文献   

20.
《七辩》、《应间》、《归田赋》是张衡不同时期的作品,三篇文章在内容上都与隐逸相关。具体说来,《七辩》通过仿无子等7人与无为先生的对话,讲述的是招隐故事,当属于早期作品;《应间》写于作者复还史官之时,设客难己而申辩之,表达的是"聊朝隐乎柱史"的心态;而《归田赋》创作于垂暮之年,有明显的超尘绝俗之志。三篇文章十分清晰地展现了张衡从用世到隐逸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