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之”字在古文中,出现频率高,用法活,是个较难掌握的虚词。具体用法就更复杂了。如可作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可作定语、补语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有时用在主语谓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有时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有时可作谓语动词等等。这么多的用法,怎样对它进行辨别呢?有一个简便的方法,那就是看“之”字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之”的用法十分丰富.通过对甲骨文中“之”的用法的讨论,说明殷商时期还没有出现第三人称代词,“之”是个表示泛指的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中“之”字作代词时,常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如: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面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直接用在动词后的“之”不论指代人,还是指代事物,都是动词支配的对象,是受动者,只能作宾语。但在有的句子里,内容含有补语意思的时候,“之”的这种用法往  相似文献   

4.
徐静 《辅导员》2015,(5):25-26,36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这首《墨梅》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王冕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王冕借墨梅自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我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  相似文献   

5.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名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提出对此诗应作重点讲授的教学建议,并作了细致的分析。我认为教材对“鬑鬑颇有须”一句的解释是不妥当的。教材中的解释是:“有一些胡子”。鬑鬑:须发疏薄的样子。”我的看法不敢与其苟同。 “鬑”,《说文解字》中释为“鬋也,一曰长儿。”①:“鬋”,《说文解字》释为“女鬓垂儿”。②“鬑”《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分解释为“鬚发长的样子。”③《说文解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鬑”的释义其实都是“鬓发长的样子”之意。 教材对“鬑鬑”一词的解释中还补充道:“白面有须,是古时候美男子的标准”。从我国古代的审美观的角度来考证,我国古代的男子是特别讲究须眉之气的,男子要有长胡子,并以长胡子为美。历史上就有过“美髯公”的说法。例如,唐王李世民十八岁的时候,就留  相似文献   

6.
7.
8.
“莫”字用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莫”字的用法,基本上分作两大类:一是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处所)的意思;一是作否定副词,当表示一般性否定时,是“不”的意思;当表示禁止性否定时,是“不要”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词性,语法学界对第二类没有争议,都承认是否定副词,对第一类却曾出现过不同看法。《马氏文通》将其归  相似文献   

9.
“彼”字的辨析孙心伟研究古汉语的前辈王泅原先生在《古语文例释·自序》中说:“前人的句法研究开始得很晚,旧注中一些重大错误,多由于不明句法。”又说:“古籍年代久远,传写翻印,不免出错。”还说:””前人注解古书,不免有断句错误的,今人标点,乃至很讲究的书...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是《(论语)十则》,其中第10则是:  相似文献   

11.
文言词"焉"用在句尾,既可以作兼词,又可以作语气助词。那么,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相似文献   

12.
成语是汉语的瑰宝,自1992年成为高考内容以来,重现率为100%。学生在备考中积累了大量的成语,但到实际运用中,常常把几组“一字之异”的成语搞混。现将几组易混成语汇集在一起,以便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焉”是高考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之一。是高考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也是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然而“焉”的众多用法中有两种用法相对棘手,较难判定,即:何时作代词,何时作兼词。因此弄清这两种用法,“焉”字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本文试从以下几个角度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14.
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也是比较难掌握的语言之一。特别是汉字,一字一音一调,笔画种类达二三十种,笔顺严格,数量近十万个。不少汉语学习者还没真正接触到汉字,就有了畏难心理。其实,汉字数量虽多,但常用的只有2500个,加上次常用字1500个,总共3500个,而且汉字是高效率表意文字,通过几百个象形字可以联想到几千个。选择“目”部的一些常用字,力图在析义的基础上,帮助汉语学习者寻找学习汉字的方法,消除畏难情绪,同时对提高古代汉语的语言修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辨析题,是中考政治试卷中常见的题型,分值在6—8分。应试中,同学们常常于试卷上写上一大堆文字,可得分甚少。如何克服这一现象,拿到理想的分数,这里面大有可以探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孔庆梅  武怀旭 《辅导员》2010,(19):20-20
同学们,我们经常遇到带有"夬(guai)"字旁的字,这类字还非常多。我们常见的有"决""诀""快""块""袂""抉""缺""炔"等字;还有我们不经常见的,如"觖(jue)""玦(jue)""(?)(jue)"蚗(jue)"等字。不常用的字我们暂且不去理会,但常用的这几个字:"决""诀""快""块""袂""抉""缺""炔",我们一定要把它们分辨清楚。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比较古今字与通假字产生的原因、途径和形体特点,文章得出结论: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一般含有共同构件;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一般不含共同构件.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些术语,当在其中插入一个汉字时,其内涵就发生"突变"。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将二者混淆,不能准确运用。文中筛选5组此类术语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9.
“作”与“做”这对分化字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分辨难度较大。但二者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与“做”的交替使用有渐增趋势,应在遵循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简明易推广为原则,适度地对“作”与“做”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20.
《左传·崤之战》中有这么一句:“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有的高中课本注云:“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