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地流转是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农地经营管理和农地制度创新等角度,论述农地流转的必要性;并从土地的概念、属性、特点等方面阐明农地流转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悄然展开。襄阳地区农地流转呈现以下特点:城市郊区农地流转快于农村土地流转;现时的农地流转比过去的流转规范。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农地流转的面积不大,速度不快;农地流转的程序不规范;存在村委会截留土地流转费的现象。要解决农地流转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大力扶持乡镇企业,鼓励创办经济实体;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普及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常识,提高土地流转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章在对黔西北地区农村社区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引发中西部民族地区农地流转的症结所在以及现今农地流转的必然性。认为农地制度缺陷、土地报酬递减是导致民族地区农地流转的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而婚丧嫁娶、劳务输出则是引发农地流转的表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构建适应产权市场化的农地产权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农用土地)属于不动产资源,农地流转是通过其产权让渡来实现的,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地产权市场化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亟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农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对黔西北地区农村社区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引发中西部民族地区农地流转的症结所在以及现今农地流转的必然性.认为农地制度缺陷、土地报酬递减是导致民族地区农地流转的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而婚丧嫁娶、劳务输出则是引发农地流转的表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农地流转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农地流转速度缓慢,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社保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其他相关制度建设的缺失。为了促使农地流转顺利有序开展,必须首先从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入手,并配套其他相关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进行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制度建设,对农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的问题及性质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制度,有利于盘活我国农村巨大的生产资料市场,维护土地流转中相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在农地规模化流转的过程中一系列制度的完善和构建极其重要。文章从宏观的制度环境是农地规模化流转的基本前提、微观的流转规范是促进规模化流转的必要条件、政府的服务制度是农地规模化流转的重要因素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农地流转、农地规模化发展加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农地规模化流转的对策,力图为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农业现代化经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稳妥解决"三农"问题的影响极大。稳妥推进农地流转,是构建新型土地生产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近年来,我国农地流转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流转效果,一些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并由于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低,农地流转的可操作性差,风险较大。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完善流转配套政策和制度,有利于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的措施,规范管理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过密化的人口压力已经解除,据以解决农地零碎化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但是,无论是诱致性的还是强制性的农地流转与集中,都没有伴随人口压力的减轻而大规模出现。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可流转农地供给的不足是中国农地流转交易的现实制约,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民“退养”制度的缺位等,构成农户家庭参与农地流转的深层顾虑。国家政策应确立农民退养制度,以此消弭农户家庭流转农地的顾虑,同时统筹城乡户籍制度,以鼓励有条件的非城市户籍常住人口用农地置换城市户籍及依附之上的保障性福利。另外,配套的制度改革对于农地制度变迁具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律、社会、生态等因素均能导致农地流转纠纷的产生;农地流转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对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促进农地有序、稳妥流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仍有亟待完善之处.农地流转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原则、功能与外部环境优化,能将农地流转纠纷纳入法治轨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及新型农村经营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农地流转是安徽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农地流转概念进行介绍,对安徽省在转移产业过程中的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了农户结合公司、转让、转包、代种代耕等土地流转形式,并对安徽凤阳小岗村土地流转、合作化经营、企业化经营等多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同地区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应当地特点的土地流转模式,有效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经济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农地制度是中国千百年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支撑,而农地产权制度则是农地制度之核心.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安排、运行与变迁,无疑深深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本文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与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RDI)于2011年6-8月份进行的中国17省农村土地权利情况调查数据,从制度分析的视角出发,详细考察我国农地确权、农地流转、农地征收等具体情况,并在诺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当前产权结构和产权运行的政策建议,以期通过农地产权的优化推动农村发展进程中“帕累托改进”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结合我国农村地区客观存在的现状,从农地的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三方面入手对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模式进行了探讨,着重从土地股份制改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土地使用权流转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农地流转通过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能有效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地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增强我国的农业竞争力。但在流转所生利益的分配上却出现了失衡的状态,契约出让方——农民的利益遭到严重的侵害。因此,在农地流转中,应加强政府的引导、监管和服务职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的维权意识;加大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培育,以实现农民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所确立的农地产权关系还不明晰,农地集体所有制存在缺陷,产权主体虚位,导致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农民集体表面上只出卖了使用权,实际上丧失了所有权,这极大地损害了农民集体和个体的利益,所以农地所有制的改革势在必行,选择农地个体所有制应是当前最适合的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由农地所有权规定、农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规定以及农地征用补偿责任规定等构成。面对现实问题,从法律层面分析可知,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存在农地所有权主体模糊、农地集体所有权虚置、农地所有权与农地承包经营权关系不顺、农地承包经营权不健全且妨碍农地流转等缺陷。为了消除这些缺陷,建议在认清其成因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明确农地所有权主体、确定农地所有权归属、厘清农地集体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关系,争取实现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健全农地使用权体系,并制定农地产权规则,保障农民行使权利。  相似文献   

18.
以2001—2018年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1 034篇农地流转主题的文献为样本,通过关键词、作者、机构、时区演化图谱来揭示21世纪以来中国农地流转的发展脉络和阶段特征,展望农地流转领域研究的发展前景。研究表明,"农地流转""影响因素""交易费用""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农地制度""三权分置"等是农地流转领域的研究热点;作者研究成果较集中,学术交流较分散,已形成以同一机构为主体的作者群体;21世纪以来农地流转研究历经早期、发展、深化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研究主题多元化、研究视角多样化、政策导向化的特征。展望未来,农地流转研究热度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研究前沿的作者群体和研究机构优势仍可能保持,需进一步关注政策延续性,紧密联系学界研究与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19.
农地使用权要实现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必须进行市场化流转。而土地的商品属性不明、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土地市场的发育滞后、我国农地特殊的资源禀赋及外部环境的不配套是制约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20.
信托型农地流转可以设计不涉及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而仅仅移转农地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信托模式,不存在农民失地的风险而有着制度上的优势,但有限制农地交换价值功能的缺陷,不利信托经营者利用农地融资。我国农地信托流转主要有土地信托机构模式与土地经营者受托二种模式。农地信托的核心法律制度有:信托合同法律制度、信托经营者资质管理制度、农地信托程序制度、农民信托权益保护制度与信托当事人法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