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曾几何时,萦绕在校园上空的琅琅书声很少听到了,年级越高,书声越少,“书声琅琅”似乎成了小学低年级的专利。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走入的一个误区。每一堂语文课,总是由教师在那里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时代背景,解释生字新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题、写作特色等,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生怕哪一点没有讲到,学生考试时吃亏。这样一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事倍功半。改革传统教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的阅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分析式教学,学生并没有充分的阅读权。现代教学非常关注阅读教学,新课改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改变为教师为主体的传统阅读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阅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朱伟 《考试周刊》2010,(41):57-58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返朴归真,让琅琅的书声回到教室。近年来.社会发展呼唤着要深化语文教学改革。高效地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语文教学重要方面的阅读教学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经过反思与不断摸索,  相似文献   

4.
阅读能力是学生对书面语言准确而快速的感知能力。本文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只有把朗朗的书声带进课堂,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插上灵动的翅膀。我在语文教学中立足文本,进行了以下尝试。一、借助丰富的语言材料,启发想象1.注重感情朗读,激发想象力。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以阅读为主,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语文教学比较普遍地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已很难看到读的过程(这里不单指朗读),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的结论上。在教学中教师忙于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学生则忙于回答教师的这些问题。教学的时间都花在“是不是”、“是什么”上,最根本的、最重要的阅读过程都被遗弃了。文言文的教学更是只有“言”没有“文”;只有翻译解释,没有阅读体会;只有教没有学。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文言文教学仍是教师的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改革日趋“程序化”、“模式化”的今天 ,作为传统语文教法精华之一的“诵读法” ,已基本从语文教学中消失了 ,朗读也很有限 ,读课文仅是为了解、熟悉课文的内容 ,使教师能“酣畅淋漓”地表演“庖丁解牛”之技来剖析课文。读 ,成了讲析的铺垫 ,仅此而已。于是乎 ,预习代替了“读” ,“讲”代替了“读” ,“听”代替了“读”。语文课上 ,很少能听到琅琅的书声 ,更少见教师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汉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扬弃” ,必须从传统语文教学的母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诵读”、“朗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没有书声,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课堂教学中只有书声,这是语文教育的倒退。阅读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为了克服纯粹的诵读和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诵读等弊端,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读自悟,我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没有书声,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课堂教学中只有书声,这是语文教育的倒退。阅读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为了克服纯粹的诵读和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诵读等弊端,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读自悟,我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程标准》上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返璞归真,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在整个教学过程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金字塔最坚实的基础部分,如果夯实这个基础,无疑会使整个建筑更加稳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是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试金石。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被迫地“读”,被强制地“背”。这种方式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和思维等能力。  相似文献   

12.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出现在语文教育中的新词语,“群文”一词最早由台湾学者赵镜中提出的,“群文阅读”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集中阅读、学习,最后教师和学生通过学习探讨,得出师生都青睐的语文教学方式。群文阅读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格局,而且对固有的教学思想进行了改革。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基数,同时也加速了学生的阅读过程,这对调动学生阅读热情和深层次挖掘语文知识提供了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结果不但没有发挥出语文阅读教学的功效,反而导致学生对阅读产生抵触心理。本文结合笔者年的教学经验及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那种由作者到背景的详析,从篇章到句段的切割,实在让人窒息;教师占据着课堂,学生日复一日地欣赏着“演出”,并忙不迭地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记录到小本子上,把“教参”对文本的解析、教师对“教参”解析的诠释批注在课本边。学生远离了自主的阅读实践,失去了亲近文本、感受文本的机会,课堂上听不到朗朗书声,找不到对话渠道,丧失了应有的生机活力。于是,“还我朗朗书声”如春风乍起,顿时给语文教学送来清新之气。毕竟,教师的中心地位被撼动了,学生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多少适应了新课程实施的气氛要求,也将阅读导向了学生个性化行…  相似文献   

15.
王玲 《成才之路》2013,(22):92-92
阅读在小学语文的教育环节中不仅占据着基础性作用,而且也是小学语文在其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阅读,可以看作是牙牙学语的起步阶段。低年级的一线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精心细致的指导阅读等途径,培养低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让琅琅书声伴随着人才成长。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学习之母”,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社会,为了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必须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培养阅读能力,使其真正学会读书?正是本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重点。传统教学很严重的一个弊端是教师通篇讲,满堂灌,要求学生把主要精心放在“听讲”上,学生缺乏主动性,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比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在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扩大视野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课堂没有书声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课堂只有书声则是语文教学的倒退。为克服没有诵读只有讲析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失误和一味诵读带来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弊端,我认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种阅读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闫学荣 《成才之路》2010,(19):86-86
朗读是用心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也是充满诗情画意、充满美感的文学活动,更是真挚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可是,曾几何时.语文教学陷入了沉寂,再也听不到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没有自我感悟.没有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听烦了、听累了、听腻了,对语文课的兴趣也消失了。老师千辛万苦培养出的却是阅读能力上的低能儿.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我们有必要让琅琅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上来。  相似文献   

19.
陈永 《现代语文》2009,(3):62-6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差不多占据整个语文教学课时的70%,但不少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后,阅读能力还很低下,这说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少、慢、差、费”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反观我们传统的阅读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几乎没有在课堂上深入地自主地读过一篇课文,通常都是我们教师根据参考书提供的答案理解作品,然后再向学生解读,学生依据老师的解读,完成“标准化”阅读。这“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悖离了阅读的本质内涵,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读写实践观”,指出语文教学应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以使学生能够“知行合一”。基于叶圣陶的“读写实践观”,教师可以运用“一主多翼”的阅读教学法,通过读写结合、单元教学整合等途径开展阅读、写作教学实践。这样,教师就能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读写分离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写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