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学历歧视”现象变得越来越令人担忧。通过定量研究J大学近三届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历与综合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不同第一学历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历与其综合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无关。因此,在研究生招生和就业等领域,强调“第一学历”甚至把它作为准入“门槛”,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破除“第一学历歧视”,全社会要提高认识,回归正确评价共识;制定专门法律条款,建立纠错援助机制;践行品德能力导向,深化选人用人改革。  相似文献   

2.
学历歧视——最没有底气反抗的就业歧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家庭幸福稳定的基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源和保障。在社会主义就业制度下,平等和公平是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自高校扩招以来,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愈加激烈,高校在研究生招考中面临的人才选拔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越发引起关注。基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7年100所高校研究生招考信息的分析发现:部分高校在研究生自主招考中,设置了较为明显的歧视考生第一学历的条件,有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入学机会公平。  相似文献   

4.
《师道》2008,(10):62-62
学历歧视有一定计划经济时代的遗风,但学历歧视在学历本身也能找到一些结构性的根源。(见《中华读书报》,作者:陈斌)首先,学历教育的大量过剩必然滋生学历歧视。自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节节攀高,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0万人。在“人才济济”的教育成绩面前还有这样一组令学子们更加忐忑不安的数据: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将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  相似文献   

5.
学历歧视与成人教育的信誉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教育的毕业生在就业和升学中会遭到用人单位和招生单位的差别对待,这种成人教育的“学历歧视”源于成人教育的信誉危机,即社会对成人教育体系产生了不信任的感觉。成人教育的信誉危机又源于成人教育质量的低下,要消解成人教育的“学历歧视”,需要从办学定位、教育资源和质量监控等方面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毕业生"名牌高校、高学历",这些要求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中遭受到学校档次和学历层次的歧视。大部分用人单位将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和毕业院校无限放大,却忽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落后的用人理念不但会让毕业生丧失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且造成用人上的"高消费",这是对我国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使用人单位丧失选拔优秀员工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公务员考试涉及学历歧视,前几年已经有人提及,可是对高职毕业生的歧视对待,却少人问津。虽然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幅增加了对高职生的招考名额,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公务员,如行政执法类职位,仍然拒绝高职毕业生报考。招考这类职位,限定研究生和本科生,而排除以操作能力、技能训练见长的高职毕业生,是一种过分的、随意的、没有理由的要求,涉嫌学历歧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我国某“双一流”建设高校2008—2017年间共10届博士毕业生数据,检验学术劳动力市场招聘中是否存在“金本、银硕和铜博”的前置学历歧视现象。研究发现:(1)“金本”“银硕”和“铜博”并非全面反映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标签:仅在英文发表的期刊总影响因子的表现上,理工科专业中的“金本”和“银硕”显著高于“铜博”,在其他科研指标上并无显著差异,人文社科专业中的三类博士在各类科研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2)三者在学术职业获得上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置学历歧视:不管是否控制在读期间的科研产出,理工科专业中“铜博”更可能获得非正式教职(博士后),人文社科专业中“金本”更可能在高水平大学获得教职。  相似文献   

9.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毕业生因学校档次、学历遭到就业歧视的现象进行探析,从毕业生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分析了毕业生遭受就业中学校档次、学历歧视的原因,并就主、客观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就业歧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文章解读了就业歧视的概念及理论,阐明了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市场的就业歧视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形成原因做了探讨;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的持续扩张导致就业门槛不断提高,伴随着"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实施,部分用人单位在学历背景方面提出歧视性要求,从而影响了教育结果公平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学历背景歧视现象是雇主、求职者和政府等主要参与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雇主与不受歧视者在博弈中容易结成歧视偏好同盟,而政府作为制度因素的主导者在博弈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歧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遗憾的是,它没有引起我国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足够重视,并由于立法的欠缺,导致就业歧视的现象愈演愈烈.因此笔者针对我国就业歧视的现状及现行法律法规的缺陷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立足我国国情,提出了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对策,以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  相似文献   

13.
徐福平 《教育》2011,(17):39
6月,毕业生们开始陆续离开校园走向工作单位。经历了求职大战之后,他们讨论最多的话题除了找工作的艰辛之外,就是曾经遭遇的种种就业歧视。在求职的过程中,性别、年龄、姓氏、属相、地域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就业领域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特别是妇女就业歧视,这不仅破坏了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原则,而且严重损害公民的平等就业机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有关就业歧视争议案件将越来越多,我国应结合国际上反就业歧视的举措,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法律体系的同时,通过专门立法和引入平等权行为政策等措施,以更充分地保证我国公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权利。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障碍之歧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笔者通过对未成功就业应届生的调查分析,认为导致大学生不能成功就业的障碍因素中以“就业歧视问题”最为突出,并根据大学生“就业歧视”的表现及成因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劳动者在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如何规范就业市场,使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国家应完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建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规范就业歧视相关司法程序,逐步消除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17.
18.
地域歧视在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公平就业和有效就业。文章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地域歧视现象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缘由,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中地域歧视现象,发现农村户籍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部分被"妖魔化"地域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容易受地域歧视,从文化因素和现实生态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原因,并从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立法、社会组织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就业歧视已影响到我国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笔者认为造成我国就业歧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现行体制的影响、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法律制度方面的缺陷等,提出了广泛开展反就业歧视宣传、将反对就业歧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