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澄之《田间诗学》一书在诠释《诗经》时,常体会诗中之情,进而探讨诗义,往往得出不同旧说的解释。同时又能借诗情抒发自己的感悟和历史省思,他重视《诗经》的历史鉴戒功能,在诠解《诗》中史事时常关照他所处的时代。钱澄之还在《田问诗学》中征引了大量师友言论,并将《诗》中史实与钱氏所经历之历史相呼应。透过情与史的诠释,钱氏力求更好地发挥《诗》在教化、治世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了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未遇,他就在书房等候·忽见砚台下压着一首尚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学士一看就发笑。因为他想: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就是焦干枯烂,亦不落瓣,何来“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便成竹在胸地依韵续诗二句:  相似文献   

3.
北宋玉安石曾奉命重新注释《周礼》、《毛诗》、《尚书》,即所谓“三经新义”.《毛诗·风·七月》中,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首,其中“八月剥枣”一句虽有旧注,(剥,去也)但王安石看后,“一概不取”,而自己作出了一个“新义”,曰:剥,剥其皮而进之,所以养老也.”这恐怕是他只从“剥字的字面解释和“以介眉寿”一句联系起来作出的“新义”.《新经毛诗义》完成后颁行于学官.可是几年后王安石却向神宗上书曰:“尚有‘七月’诗‘剥枣者,剥其皮而进之,养老故也’十三字谓亦合删去.”(见《王文公文集》)王安石为什么要求删去以前对“剥枣” 的注释呢?原来王安石在  相似文献   

4.
广东人民出版社拟于八年内编辑出版以下十三套丛书:《马列主义基础读物丛书》、《中学生学习丛书》、《科学普及读物丛书》、《广东历史知识丛书》、《广东地理知识丛书》、《广东地方文献选注》、《粤海文丛》、《少年文艺丛书》、《南方诗丛》、《文化室演唱丛书》、《幼儿读物丛书》、《岭南画丛》、《广东民兵革命斗争故事连环画》。  相似文献   

5.
不该批评王安石不知道是不是从北宋时代开始的,人们就一直流传着一个王安石错改他人诗稿的故事。说是王安石有一回,路过一个小地方。当地一位诗人拿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求教于王安石。诗中有两句是这样的: 明月当空叫, 黄犬卧花心。王安石觉得此两句文理不通:“明月”怎么能“叫”?偌大的“黄犬”  相似文献   

6.
《全国新书目》2022,(3):40-42
<正>本丛书共分《王安石品节录》《王安石与宋代文学研究》《王安石与故里临川》《王安国与王安礼》四册,分别对王安石高尚的品格节操,其文学放之于宋代语言、文学、文化、历史语境中的审视与思考,其与故里关系的情况及后裔的情况,其兄弟王安国、王安礼的生平事迹、成就以及子裔情况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不容易     
如果北宋也有报纸,而那时的报纸也有“精神文明小故事”之类专栏,那么王安石的两个老弟真是够格登上去的。一个老弟叫王安国。《宋史》上说,当王安石“青苗法”大行其时之际,宋神宗曾向安国调查外界舆论:“卿兄秉正,外论谓何?”他是希望也预料安国会讲好话的,不料安国答道:“都在抱怨他知人不明,聚财太急呢!”另一个叫王安礼。有一次,苏轼为冤枉不过的“乌台诗案”下狱,旁人知道苏轼与王安石势同水火,当然都缩头不语。唯独安礼挺  相似文献   

8.
台湾作家姜穆有感于今日之时政与北宋时代金权政治风气下官商私通、后党为非作歹等乱象相似,便立意写出《王安石大传》,想借此痛砭时弊。这部重现历史的“历史小说”,并非记述王安石一生经历,而着重在王安石47岁被延揽入朝,推行“熙宁新政”的始末。姜穆认为,北宋始于“陈桥兵变”后的黄袍加身,王安石的变法虽以经济为主轴,但成败却关系着两宋的国祚,甚至中国的发展。从许多历史资料看,王安石的改革和当时反改革的斗争手段,很像今天的台湾。除了金权政治、官商勾结,就连激烈的政争、生活的奢华、及当年  相似文献   

9.
金溪今昔     
金溪县是个早就吸引我去一看的地方,原因是,读过王安石的一篇短文。出生在距离金溪县不远的宋代名家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文章,记叙说宋朝时金溪有个务农的方家,出了个神童叫仲永,5岁时即能诗,而且“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王安石听说后不太相信,还亲自去看了这个方仲永。这样一个天赋极好的孩子,如果给以充分的学习机会,那么也许“唐宋八大家”会成九大家也说不定,或者宋朝如许的诗人、词人中又会多增加一个耀眼的新星。可惜的是,方仲永之父只把仲永这个儿子当奇货,炫耀于人,而不知后天教育,于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到了方仲永20岁时,终于变成了一个平庸之辈。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里曾感  相似文献   

10.
看书与读书     
看书与读书在古代是有区别的。曾国藩在给他儿子曾纪泽的一封信中讲到了这个问题:“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