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一二七年,我国东北部的少数民族--女真贵族建立的金王朝在灭掉契丹贵族建立的辽王朝以后,大举南侵,占领了中原,攻陷北宋首都汴京,掳去北宋王朝的徽、钦二帝,北宋至此宣告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宋朝宗室康王赵构逃到江南临安(杭州),建立了南宋偏安小朝廷。但金兵继续南侵,严重威胁着南宋王朝的统治。在金兵铁蹄蹂躏下,中原地带“号泣动于乡里,嗟怨盈于道路”(《金史·兵  相似文献   

2.
公元1129-1130年,岳飞屯兵江南,抗击南犯的金兵,曾先后三次在宜兴题词,表达他的爱国热忱。金沙寺书壁南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兀术率兵大举南侵,越过淮河,冲过长江,宋宰相兼江淮宣抚杜充降敌。兀术挥戈猛进,一路烧杀掳掠,夺取建康(南京)、临安(杭州),一直打到越州东面的海边,宋高宗入海逃命。次年,兀术满载江南金银女子班师北返,再攻常州。消息传到宜兴,岳飞派义子岳云反击,兀术调兵六万来战。岳飞仅以五百名骑士反击于江桥,杀得金兵横尸十五里。此时,岳飞仍屯驻大兵于太湖之滨宜兴,观察金兵动向。  相似文献   

3.
村子里到处在大扫除。一只精精瘦的苍蝇从角落里逃了出来。逃呀,逃呀,逃到小羊家。它记得小羊屋前有个小水池,又脏又臭,是个藏身的好地方。可它飞近一看,小水池里干干净净的,周围还撒上了石灰。石灰呛得它嗓子疼。它不敢停下,赶快逃走了。逃呀,逃呀,逃到小兔家。它记得小兔家有间  相似文献   

4.
姜夔的《扬州慢》是一首追怀丧乱、感慨今昔之作。南宋高宗时,金兵曾两次南侵。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占扬州、全城焚掠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再度南犯,扬州又遭严重破坏。扬州复遭洗劫后十五年,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姜夔经过扬州,目睹空城,怆然感慨,写了这首词。全词表现了作者悲凉痛惜的思绪,系姜词中反映现实较为深刻的一篇。  相似文献   

5.
范成大生于一一二六年,正是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的时候。但是,南宋王朝根本不把恢复中原、报仇雪耻的事放在心上。对外一味敷衍妥协,赔款结欢,苟且偷安。当他四岁,金兵渡江南侵,临安(现杭州)、平江(现苏州)被抢劫一空,家乡被大火焚烧,居民死亡达五十多万,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十六岁时,南宋朝廷与金又订成了屈辱的“绍兴和议”。从此,国家的前途越来越黑暗,民族的灾难愈觉深沉了。目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五册入选了姜夔早期代表作《扬州慢》。课本对这首词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释乃“(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我认为此注释值得商榷。显然,课本中的注释把此句视为成分省略,故补释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的字句。这样  相似文献   

7.
2月7日晴自从南郭先生从皇宫里逃出来后,就一直心神不定:我会不会被抓,抓了又怎样;我会不会逃脱,逃了又怎么生存?他越想越可怕,汗都流出来了,他拼命地逃,逃!逃!逃!他要逃到一个别人不认识他,又很好吃到饭的地方。他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翻山越岭,逃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小村子,村子里面住着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穿得很不错,腰里还缠满了金线,手里拿着一个破破烂烂的竽。老太太很喜欢吹竽,但手里的竽  相似文献   

8.
一陆游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于宋徽宗赵佶宣和七年(1125)十月十七日,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后即随父亲陆宰去宋首都开封。就在他出生的这年冬天,女真金朝开始大举南侵。在他两岁的时候,金兵渡过黄河,进攻开封。这时陆宰任京西路转运副使,被弹劾罢职,从荥阳移家,南来寿春(今安徽寿县)避兵。接着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金兵擄走北去,造成了历史上“靖康之耻”的大事变。金兵继续南侵,所以陆游儿时就在逃难中度过。“儿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怀》,《剑南诗  相似文献   

9.
钱塘趣闻     
钱塘江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其魅力自不必说,而且围绕它留下了许多故事。南宋皇帝高宗被金兵追赶,失魂落魄地逃到钱塘江边,看看天色已晚,只好住在江边一座古庙里。半夜忽然听到铺天盖地的喧嚣声,以为金兵千军万马杀将过去,他像惊弓之鸟一样翻身就要逃跑,后来一打听,原来是潮水涌入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必修4第46面,关于辛弃疾词“烽火扬州路”的注释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与烽烟。  相似文献   

11.
豆腐桥     
《家教世界》2011,(3):13-13
杭州上城有座“安乐桥”,同一条河上,还有并排的三座“豆腐桥”。这四座桥都是南宋年间造成。 岳飞大破金兵的时候,手下有个将军叫王佐。他用苦肉计说降了陆文龙,把金兀术打得大败。  相似文献   

12.
《五人墓碑记》中的“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句,中学课本注:“[剪发杜门]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杜,塞、闭。[佯狂]假装疯狂。[之]往。”按此注释,若将“剪发”理解为“剪发为僧”,当指遁迹于荒山古庙,和“闭门不出”似无联系。而把“之”作“往”解,“佯狂不知所之”,也就是装疯卖傻,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的意思,这就和前一句的“脱身以逃”犯重,而且“不知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五册《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句,课本的注释中译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在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古诗文疑难词句汇析》(续篇)中把“犹厌言兵”也说是“‘犹厌’是省略的主语‘人们’的谓语,为了强调,与表时间的状语‘言兵’倒置。‘犹厌言兵’,即‘言兵犹厌’,大意是:人们如今谈起那次金兵的洗劫,  相似文献   

14.
<正> 刘錡祠在阜阳城西北隅,祀南宋抗金名将刘錡。刘錡字信叔,宋德顺军(今甘肃静宁县)人,绍兴十年(1140),刘錡任东京副留守,当年五月率军由临安(今杭州)沿水路赴任,行至顺昌(今阜阳),遇金兵大举南侵,他坚持抗战,采取军民联防,以攻代守,以击解围等积极防御手段,以三万之众,粉碎十几万金军包围,胜利地保卫了顺昌,此役史称“顺昌大捷”。人们感戴他保国卫民的功德,建祠祀之,题额称:“报功堂”。每年农历四月初九为他的生日,守祠道士都要做道场、放焰口等佛事活动,以表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敬意。该祠历经沧桑,仅清代就有乾隆十五年(1750)、嘉庆十三年(1808)、光绪三年(1877)三次重修。原祠有正殿三楹、官  相似文献   

15.
《扬州慢》是姜夔年轻时路过扬州而自度的一首曲子。扬州在——二九年曾被金兵占领,焚掠一空;——六一年金兵大举南侵,扬州又受到破坏;——六四年,南宋主动进击失败,扬州再次沦陷。到——七六年姜夔路过杨州,时距最后一次蹂躏已  相似文献   

16.
我是老爸、老妈的亲骨肉,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这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来形容我和我老爸所处的位置关系,那就是老鼠怕猫。“猫”是形容老爸,我就是那只怕“猫”的“老鼠”。周四,家长会,我考的分数真让我无地自容。我想逃,逃到“猫”不到的地方……开完年级大会,我在操场上溜达到了5点,当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其父李格非是位学者兼散文作家,其母也知书善文。在父母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爱好诗词。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生活相当自在,夫妇都雅好诗词、金石、图书,相互唱和。此时,李清照写了不少反映悠闲少妇生活的词,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金兵南渡之后,夫妇渡淮南奔,赵明诚又不幸染病身亡。丈夫逝世后,李清照孤影一人,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台州和金华一带,过着一种类似逃难的生活。此后,其诗开始反映国破家亡的感慨及对亡夫的爱恋和思念,蕴含无尽的绝望与伤心。关于《…  相似文献   

18.
杭州钱王祠是祭祠五代吴越国三世五王的庙堂.从吴越衣锦军生祠和越州马臻湖武肃王庙到杭州龙山表忠观、西湖东南岸表忠观(后称为钱王祠),作者考证了历史变迁以及建筑规格、品性和内涵等方面,表彰钱氏家族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提倡宏扬中华民族特有的凝聚力、亲和力和认同力.  相似文献   

19.
陈国女 《语文知识》2003,(10):47-48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诗人。他出生的第二年,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为金兵攻陷,徽宗、钦宗相继被虏,北宋王朝灭亡。他随父母在兵荒马乱中度过了童年。父亲陆宰是主张抗金的爱国士大夫,和主战派交往密切。他的爱国言行,给予幼年的陆游以深刻的影响。中年时期,陆游前后共九年参加军旅生活,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由于他坚决主张抗金,政治上  相似文献   

20.
对姜夔《扬州慢》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老版全国通用语教材第五册注释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新版普通高中《语》第三册,依然采用旧注。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