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尊师重教,是我们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尊师佳话,至今仍广为流传。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帅、将军必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代代相传。最早记载我国尊师重教的古籍是《礼记·学记》。书中记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  相似文献   

2.
“共鸣”就是两个固有频率相同(或成简单的整数比)的物体,一个发声而引起另一个也发声。实质上是由于声波而引起的共振。这个现象在科学技术和音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翻开典籍,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对共鸣现象早就有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公元前四到三世纪的著作《庄子·杂篇·徐无鬼》中,讲到了调瑟时发生共鸣的现象,它写道:“为之调瑟,废一於堂,废一於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夫改调一弦,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置一瑟於堂,置一瑟於室,调瑟上的弦线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的名字五花八门,其中有典、有趣的颇多。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颇有意味且又为人所喜用的名字。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古代常用的人名。  相似文献   

4.
兰州地区畜牧业历史悠久。史称在汉代及其之前,包括今兰州地区在内的陇右诸郡,畜牧业相当发达: 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当时兰州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现已无从征稽,但有一点却是清楚的,即在汉代,封建政府的牧苑故址就设在今兰州榆中地区。可见,至迟在  相似文献   

5.
本地倡议筹建教育史馆,征集资料与编辑工作不知不觉落在我的肩头,一直以为:家乡清水河,历史上是个人烟稀少、文化尤其落后的偏邦死角。两年多的史料搜集,彻底改变了我原来的看法。清水河迄今已发掘8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在约4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其中岔河口"环壕聚落遗址"是黄河中上游沿岸众多酋邦与部落的中心之一。县文物管理所收藏有大量境内出土文物:石刀、石斧、陶罐、元代八思巴文铜印……现存内蒙古博物院的殷商"板耳陶鬲"也出自清水河。  相似文献   

6.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安徽成立了一所培养教育行政干部的专门学校——教育官练习所。  相似文献   

7.
《甘肃高师学报》2004,9(6):F003-F003
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2003年创办《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在我省乃至西北地区高校尚属首家。研究所以校内教师为主体,并聘请甘肃学术界中学科的名专家学赵逵夫、张轩、宁希元等先生担任学术顾问,  相似文献   

8.
郭春燕 《教学随笔》2016,(3):151-151
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区别甚多,从进阶上来讲就有很大不同。我国目前的教育进阶,首先是九年义务教育,然后是大学,大学之后还可以进行后续一系列深造。所历时间之长,所涉内容之广,均为古人所不能及。本文依托朱熹《大学章句》,立足古代教育进阶的两阶段——小学和大学,来探讨古人上学时所学习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地区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中原古代教育之所以发达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而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原地区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巩固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区别甚多,从进阶上来讲就有很大不同。我国目前的教育进阶,首先是九年义务教育,然后是大学,大学之后还可以进行后续一系列深造。所历时间之长,所涉内容之广,均为古人所不能及。本文依托朱熹《大学章句》,立足古代教育进阶的两阶段——小学和大学,来探讨古人上学时所学习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袁翀 《甘肃教育》2002,(5):10-11
兰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会城市,现有38种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3万人。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人才的需求既要积极引进,更要注重培养,尤其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一、先秦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学校设置起于何时,却因史料不足而难以断定。过去根据《尚书·尧典》的“契,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和“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而认为中国在唐虞时代教育制度已具规模。这当然不可靠。因为唐虞时代是氏族社会,氏族社会有教育活动,但不可能有学校机构,更不可能有兼管教育的司徒来传播“五教”。再者司徒是周代设置的职官,据金文材料,西周早、中期叫“司土”,晚期始见“司徒”。《周礼、地官》有大司徒和小司徒,其职掌除掌管土地、籍田和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越南,教育不仅指向吏才之养成,也指向全民儒学教化和封建德治社会的塑造,这要求教育充分发展规模,具备相当程度的开放性和普及性。自陈朝以降,官学与私学并进,逐步形成了一个由京城至乡社庞大的教育网络体系。教育和科举的平民化提高了越南民族的教育素质,也促进了古代越南的社会阶层流动。  相似文献   

14.
张明慧 《考试周刊》2010,(14):50-51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语文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这种“半截子”人才,怎能在改革开放中参与国际竞争?怎能满足正处于快速、剧烈、深刻变革之中的社会之需求7又怎能为精神文明律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元朝开始,衡水开启了书院发展的历程。相比全国而言,衡水书院发展态势相对滞后;而在河北省域内,衡水书院发展居中等偏上水平。在500多年的发展中,一批较有名望的衡水书院相继出现。书院的多元化筹资保证了书院文教活动正常展开,使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迥异于古代官学和私学的显著作用。发掘、整理和研究古代衡水书院教育文化,对发展衡水教育事业、增进社会文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湘鄂川黔四省接壤的广大区域。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总人口为570多万。土家族先民居住在中原华夏文化最发达地区的接壤地带,很早就同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关系密切,受中原先进民族文明影响很深,开化较早。土家族的教育也很早就发展起来了,在历史上曾培养出众多的民族人才,并对提高民族素质起到过巨大作用。认真研究土家族的古代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惠州古代可考的教育,起始于唐而发展于宋,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本文以隋——清间历代教育制度及其思想的演变为大体脉络,通过对惠州地区儒学、义学、书院等的论述,探讨了此时期中惠州教育发展的概况,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对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裙子史话     
  相似文献   

19.
扇子史话     
扇子,在我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蚁、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从考古资料方面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如古籍中提到过"舜作五明扇"。但有关图像和实物的发现却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东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两件长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从使用方面看,由奴隶仆从执掌,为主人障风蔽日,  相似文献   

20.
灌水史话     
蒙昧时代,舜死了以后,他的两个妃子就跑到湘江上去灌水,抒发内心的悲哀。泪洒青竹,印上斑斑的痕迹,从此人们把这种竹子叫做湘妃竹,也叫做斑竹。这就是今日各bbs上斑竹这个称号的来历。儒家文化向来把灌水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登论坛上,叹道:“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灌水被看成是生命中的永恒。孔门弟子颜回对上网灌水着迷,躲在破旧的网吧里(居陋巷),每天只吃一顿饭(一箪食),往肚子里灌一壶水(一瓢饮),结果少年白发,深度近视。这种好好学习天天灌水的精神,使他成为安贫乐道的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