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去年初,我发现并喜欢上了《人民日报》的一个专版。读得久了,便有了“参与”的念头,于是写了一篇随笔寄给专版 (未寄个人 )。稿子见报没几天,便收到编辑彭嘉陵同志寄给我的样报了,而且是两份,里面还有一张名片 !名片上除一个熟悉的名字外,地址、邮政编码、传呼号以及办公室和家里的电话号码一应俱全。又过几天,收到了寄来的稿费。这不仅让我高兴,也使我产生些许感慨。特别是从那一张几千公里外寄来的名片上,我读出了主人的真诚和热情,读出了一位报纸编辑对陌生作者的问候、感激、尊重和信任,看到了全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风…  相似文献   

2.
一张名片背后的魅力─—湖北日报高级记者陈堂明访谈录刘泽洲接过对方递来的名片,略加扫视后,我吃了一惊。名片上,“陈堂明”三个字前面冠有湖北日报高级记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省政协委员等头衔。在我的印象中,以前还从未遇到过象他这样集报...  相似文献   

3.
我在军事部后勤组实习近两个月以来,感受最深的就是:新闻稿件是我们每个人的“名片”。从这张“名片”上,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水平和风格。而只有不断丰富这张“名片”的内涵,才能使别人愿意接受这张“名片”。一、老师帮我做“名片”新闻以时效新、内容新、写作形式新而取胜。但在编辑部实习期间,时效性不强的稿件经常见到。比如有篇通讯,说的是一位计生工作者在计生战线上默默奉献,被人们称为巴蜀大地上“不知疲倦的战士”。聂中林编辑让我把稿子改成一篇消息。稿子编好后,聂编辑对我讲,导语没有合适的由头,因为主人公被评为全…  相似文献   

4.
笑对人生     
名漫画家郑辛遥在名片上都画上自己头戴小帽,笑容可掬,十分得意的形象。他在名片上还写道:“我喜欢笑,因为笑比哭传得更远”。洪昭光教授也总结了两句话: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  相似文献   

5.
祥科同志; 七月四日来信及名片收到,谢谢问候。称我老师,实不敢当。 要我为《新闻爱好者》写稿,手头正好有一篇分析杜甫诗歌的作品。杜甫是河南人,你们发表是合适的。抄出寄上,若不堪用,望能退给我。因年老眼力衰退(0.4)抄稿吃力。希谅。  相似文献   

6.
近日,笔者收到农民日报社寄来的样报。当翻开报纸,只见里面夹有一张名片,正面印有农民日报总编室一位编辑(记者)的姓名,名片反面却印有他做编辑(记者)的四条约束之规。现摘录如下:一、选编稿件凭质量好,不凭关系熟;二、不收礼、不受贿;三、对送礼、行贿者的稿件一律不选用;四、希望社会各方面监督和支持。看了这张既没有官职和头衔,又无级别和职称的普通名片,使我对这位素不相识的编辑(记者)油然而生崇敬之情。时下,社会上流行的“拉关系、走后门”不正之风也影响到一些新闻单位,出现“关系稿”、“人情稿”。许多基层通讯员叫苦不迭,又别无办法。有的就把点子用在拉关系上。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初见兴送名片。书和人初见也有“名片”,我指的是书封面封底的介绍语。这“名片”用于介绍作者、书的内容、评论者和出版人对书的评语等等。它不是简单地把过去的“内容简介”移出印到封面来,它带有鲜明的广告意图。名片这东西是有个性的。读不同人的名片,感觉有时会有很大差异,读不同的书的“名片”也是一样。  相似文献   

8.
采访王孝时,他随手递给我一张名片,除了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摄影干事这个职务外,上面印着四个头衔: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委、解放军画报摄影记者、北京军区军事摄影协会秘书长。时下,有些名片尽是吹,王孝这张名片没有使我产生那种联想,反倒催促我提起笔来给他写点什么。推算起来,王孝从1964年业余自学摄影开始,至今有25年了。他拍的照片累积起来不比他那1米69的个儿高出个头才怪呢。论质量,他在全军、全国以  相似文献   

9.
“一小时取”彩色名片特快制系统问世位于翠微路口的北京大乘公司彩印服务部,新近向社会推出一种彩色名片特快印制系统。该系统采用微机控制,使名片排印异常简捷、快速、美观,一小时即排印一套精美名片,三个月即可收回全部投资。本公司以低廉的价格向社会提供多种名片...  相似文献   

10.
“我叫丛飞.来自深圳.义工编码是2478。能对社会有所奉献,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我感到很快乐。”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站在哪个舞台上.丛飞都是这样亮出自己的“名片”。  相似文献   

11.
2001年9月,当时笔者任职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那天风和日丽,来了一位小个子老人,陪同前来参观的南京市文物局魏局长介绍说,这是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先生。我接过名片,说久仰先生大名了。秦先生颇不以为然,认为我在讲客套话。  相似文献   

12.
名片大战     
一、印名片臭了街了你印过名片吗?我印过。你可能会说,“你看上去像个谦谦君子,人五人六的,怎么会干这种行当”。看来你不是从那个时代经历过的人,当年干名片行当的还真不少是人五人六的身份。哪像现在尽是一帮外地进京的老农,描在出租屋里黑着做,被工商和警察撵得跟兔子似的到处跑。那时做名片讲究的是设计、印刷、用纸的精巧和大家手笔。我们不仅为此做了专门的软件,还请艺术大师设计了200款名片,配合不同墨色和最昂贵的纸张,印了样本同名片软件一同赠送。并一起撰了本书,企图推行一种大雅的名片文化。从此名片似乎是雅了一阵…  相似文献   

13.
2004年4月的一天上午。上海电视台的编导宋继昌率领《那个年代——去大后方》专题系列片摄制组,到武汉图书馆找我。当我在看他递过来的名片时,他开门见山就说:“我们想请你谈谈,1938年武汉地区的人口疏散和工厂、学校、政府机关的内迁情况。”由于他们事先没有联系,我毫无准备。于是我婉言解释。请他们第二天上午再来。  相似文献   

14.
小合 《新闻世界》2006,(2):70-71
近日,读了一篇初到荷兰海牙就读的学子在异国他乡撰写的短。中介绍她到达海牙选座美丽城市后,竟收到了以该市市长名义写来的热情洋溢的信和市长的名片。来信请她去市政厅领取一个“令你惊讶”的“欢迎包裹”,包裹领取后,她被里面精致的物件深深地感动了:一个面标,一杖印有市政厅电话号码的钥匙,  相似文献   

15.
跟大多数白领和商务人士一样,我的抽屉里也塞满了别人的名片。闲暇翻一翻,真是五花八门:有教师,有公务员,有医生,有杂志社老板,有客车司机,有包工头,有开发商,有卖保险的,有送盒饭的,也有上门清洗抽油烟机的……这说明我接触过的人不能算少。问题是,它们很难让我想得起来名片主人的样子。这说明我很健忘,同时也说明那些名片的主人不是什么巨星大腕。当  相似文献   

16.
如此日本人     
日本人特别注意现实中的等级关系。在与人接触时,总是细心地注意自己和对方的地位,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并且揣测对方的地位,来决定交流时应采用的对策和所持的态度。日本人有面对生人紧张的心理,当确认了对方的地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便解除了紧张。有一个最典型、也是被日本人或非日本人论说日本人时百举不厌的例子,就是利用名片。名片一般都注明了能立即了解对方地位的所属集团、从事职业、官衔级别等信息。人们公认日本人特别地喜好名片。除了初次见面,第一个有效动作是交换名片以外,持有某大人物的名片也是炫耀自己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春节闲着无事,在网上搜索我的作品,竞意外地发现我的不少文章被一些报刊刊登和转载f包括一些有影响的党报党刊),我却既未收到样报样刊,也未收到分文稿酬.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又接到了这样一张名片:自由撰稿人,×××。算来这是我一个星期内接到的第六张此类名片了。我认识×××,我知道他是个专写“命题作文”的主儿。但他在濠邦酒吧还是激动地告诉我:老子不侍候他们了,现在辞职干自由撰稿人了。这话乍听起来颇有点“挣脱了束缚”的味道,勇气  相似文献   

19.
曾从事多年新闻报道工作的我,不外前有机会回到了“娘家”一《淮阴日报》社。在一位副总编的办公桌上,我偶见他的两张崭新名片:一张是“记者××”,另一张是“副总编辑××”。同是一个人,为何备两种名片?在与主人的交谈  相似文献   

20.
1月17日晚,我和家人正在吃晚饭,突然来了一位陌生客人,给了我一张名片,上面印的是联合时报编委张兆伟,他是特意来登门拜访的。我是上海市离休干部评报组的成员。去年夏秋,评报组收到联合时报送来的报纸,给了我几份,让我日后参加专门评论联合时报的一个座谈会。我认真阅读后,随手写了一点感想与意见。谁知12月初,我却突然因病住进了医院,一个多月后从医院出来,评报组对联合时报的座谈会已经开过,我乃将所写书面材料寄给报社。张兆伟登门夜访主要就是为此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