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古都概说(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作者正在撰著的《中国古都学》的第1章。作者在这里初步提出“古都”和“中国古都学”的定义。古都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古都是凡作为王朝或政权的都城都包括在内。狭义的古都只是指作为重点保护和研究对象的都城而言。文中具体论证了广义的古都187处,狭义的古都64处。还涉及了中国古都学会对于“七大古都”名称的决定,并论述了研究中国古都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先后出现过数以百计的王朝和政权,也就有了与此相应的数以百计的都城。这些都城上起殷商,下至民国,皆是当时王朝或政权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和经济重镇、交通枢纽(或中心)。换言之,都城具有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职能。都城的这些职能对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对社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都与中华文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自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始,就对前代都城进行记述,且成果丰硕。自20世纪初起,学者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对古都从微观复原、宏观综合以及文化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各方面研究。由于古都文化是历史上一个王朝或时代文化的缩影及精华,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古都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重点。今后古都文化研究,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在古都文化源流、内涵、特征、影响等多个学术方向以及在推动古都所在城市之传统风貌保护、古都文化旅游等应用方面取得广泛深入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都城为历代王朝或政权的政治中心及首善之区。选择建都城市的所在地,既要首先考虑到地理条件,探求其地的自然景观,还要分析其地的社会环境,并注重探究历代王朝或都城沿革承袭与兴废的情况与规律。早期如盘庚迁殷及至周人经营丰镐与雒邑,其都城的建筑规划已渐显规矩。在前代实践基础上,后出之《考工记》关于都城设计与营建的思想和指导原则,对汉唐诸代都城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与唐王朝建都于西安,为了巩固政权及保卫京城,都曾着力经营与国都属于同一自然地理区域的黄土高原地区。在两王朝前期,随着国势的强大,都城日益兴盛,并带动了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也因农牧业兼营的生产结构未受到破坏。但西汉巫蛊事件及唐安史之乱后,这两个王朝国运丕变,汉、唐长安城受到破坏而衰落,使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衰退,生态环境随之恶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都概说(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周边各族所建立的政权的都城我国周边各族为数相当繁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的瓜瓞绵延,迄今仍未稍替;有的起伏不常,早已成为陈迹;有的安居故土,未曾他移;有的时有迁徙,不遑宁居。论其都城,也就难得一致。农耕地区,皆以城郭相尚;游牧地区,只能居于毡幕之中。毡幕之中固可以朝拜议事,水草偶有不足,就不能不舍之另谋新地。既有城郭,自可建都设邑;逐水草迁徙,就难得语此了。这里试为论述,以见其概略。(一)北陲诸政权的都城北陲诸政权的主要活动区域多在大漠之北。其较为强大的为匈奴、鲜卑、高车、突厥、回纥、阻卜、鞑靼、瓦剌等,皆为从事游牧为生的族类。从事游牧为生,殆皆少有城郭。汉武帝时,卫律曾为匈奴单于出主意,计划穿井、筑城、治楼、贮藏粮食,打算纠集原来逃亡到匈奴中的秦朝人共同防守,并说:“就是汉兵能远来,他们能把我们怎么样?”随即穿井数  相似文献   

7.
南宋的都城临安和金的都城中都,是我国历史上相同年代(公元十二世纪前期)并存的两个互相对峙王朝的国都,本文试通过对临安及中都的城市管理体制的评述,分别对南宋王朝及金王朝国都的职能略作比较、探讨。 一、临安及中都的地方行政机构 南宋都城临安的行政机构(地方政府),为直隶于宋廷尚书省的府级建制,因作为国都,临安府在地位上及职权上,都高于一般的府。临安府府署(府机关)不但机构庞大,其官吏人数也众多。 临安临府的主官称为知府。其秩级为以三品,相  相似文献   

8.
论确定中国“大”古都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频繁,不管大小王朝都有自己统治地域的中心首都。在这些众多的古都中,建都时间长短不一,规模大小不同,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只有依据统一的标准,才能确立中国“大”古都的规模和尺度。这些基本条件是:建都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优越;为全国政治或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建设宏伟;延续发展而成为全国著名城市。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悠久,早在距今4000年前后,也即刚迈进阶级社会门槛之时,就出现了具有政治统治功能的都城。③自此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斗争的起伏,在中华大地上先后出现了一大批都城,其数量当在200处上下。其中不少迄今仍是全国或地方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追溯我国古都之发展史,可以看出,自公元前11世纪中至公元10世纪初,即由西周初,历秦、西汉到唐末这一历史日才期,是我国古代都城规制由创立而逐渐臻于规范成熟的重要阶段。而这一发展历程的顺利完成,虽建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之上,另一方面也受惠于周秦汉唐文化的直接哺育。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事实是,这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都概说(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旧史所说割据分裂时期诸政权的都城(一)战国时期诸国都城战国纪年的肇始年代,曾经有过不同的说法,司马迁《史记·六国表》始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司马光《资治通鉴》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这一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国为诸侯,吕祖谦《大事记》始于周敬王三十九年,亦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因为《春秋》纪年止于这一年。也有始于周贞王元年(前468年)的,林春溥的  相似文献   

11.
第二章 汉语方言与汉文化溶入民语和民文化的时期 两晋至唐宋时期,由于内地的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中央政权逐渐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云南出现了三个比较稳固的政权:氏的大姓政权、南诏国和大理国。这三个政权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汉代移民的后裔逐渐失去了和内地的联系,又丧失了统治地位,处于当地土著民族的统治之下,因而逐渐“夷”化,终至溶于当地土著民族之中。在这一时期,汉语方言逐渐削弱,有的同化于当地土著民族语言之中,为民族语所吸收;汉文化也溶于当地土著民族文化之中,成为创造新的民族文化的养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都概说(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叁历代的陪都历来的王朝或政权往往在都城之外,还建置若干陪都。陪都的建置其原因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便于各方的朝贡。西周初年的经营雒邑,就是因为其地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时道里都能够均衡。曹魏始建五都就都各有其取义。据说:“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其后武周以并州为北都,也是以并州为王业的始基。元初以开平为上都,也有同样的取义。至于以前朝的遗迹为陪都,后来的踵行者亦复不少,后梁以唐的东都为西都,后唐以京兆府为西京,皆其著例。而本朝都城有所迁徙,即以旧都为陪都,也是后来一般的常规。金国本都  相似文献   

13.
古都西安的发展变迁及其与历史文化嬗变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在从西周初被建为国都迄今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在其前2000年作为周、秦、汉、唐等16个王朝与政权的都城,对国内外历史与都邑营建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其后的由唐末至清末的1000年间,虽不再为都,仍是中国西北,乃至西部的重要都会;在近100年之民国与共和国时期,经历了向近代化转化,现正向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目标迈进。推进这一历史演变过程的思想、精神要素是内涵丰富传存不绝的中华文化。今后仍需要借重中华文化中保护历史文脉、实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等理念来建成既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化都市品位的新西安。  相似文献   

14.
下篇论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一、县的命名方式的普遍性上文已经分别论述了陕西省古今县的命名方式,共有两类二十五项。各项中所涉及的县名多寡不同,显示其间的差别。由这些差别可以看到各种命名方式普遍性的程度。第一类有关地理方面的命名所涉及的县名,共有十四项,二百○八个。其中最多的是因水为名的县,有六十二个,次多的是因山为名的县,有二十七个。第二类有关人事方面的命名所涉及的县名,共有十一项,三百零七个。其中最多的是用以表示祥瑞或祈福而命名的县,有八十七个。此外由其它方式所命名的县在二十个以上的,第一类中仅有一项,就是因在河流侧畔而得名的,有二十七个;第二类中却有三项,一为在一些城  相似文献   

15.
某些金代初期的词作赏析或疏于对具体的历史背景详加考察,或对作家生平及作品写作年代考证不足。对词作的赏析应当本着“见仁见智”的态度,充分掌握并熟悉有关史料。  相似文献   

16.
唐代经营东北与突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王朝经营东北的目的能否实现,即东北诸族是否内附唐,取决于唐与突厥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突厥降户叛乱引起东北政局的变化,又给突厥的发展壮大造成了机会,最终导致了后突厥的崛起,并且一度主导了东北诸族;后突厥的复兴是促使幽州成为军事重镇、平卢节度使建立的直接或间接因素。因此,隋至唐前期,是由隋唐王朝与漠北游牧政权争夺东北地区统治权的时代,虽然最终以突厥的失败而告终,但唐与突厥均是东北地区的主导力量,东北诸族是否内附唐是一个决定性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孔子宰中都     
公元前 50 1年 ,孔子宰中都。由于文献记载的失误和诸多材料的因袭 ,人们对孔子宰中都的时间和古中都城的具体方位众说纷纭。鉴于此 ,作者对以上两个问题并《孔子家语·相鲁篇》有关孔子宰中都的措施和政绩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8.
北魏前期,在西北继承历代王朝传统战略,放眼于对西域的经营,并且将此战略与进攻河西走廊的部署与减轻蠕蠕边患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地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强化与西域诸国的贡使往来,使北魏与西域诸国的关系得到诸国的承认,从而客观上形成政治、军事合围河西北凉政权的目的;二是对处于丝路中段除西域诸国之外的其他民族的蠕蠕、吐谷浑、高车、(口厌)哒等势力起到强有力的制约,以减轻西北边患的压力。北魏实施武力经营西域.把西北战略推到了顶峰,表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方略。  相似文献   

19.
由于运动而引起的眼部外伤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与比赛中并不少见。所谓眼外伤是指眼球及其附属器的损伤,范围比较广泛。本文就近十年在运动医学门诊及随队的的医务监督工作中,统计治疗眼外伤的53个病例来说明一些情况,这些眼外伤涉及眼睑、眼眶、泪道以及眼球等处的损伤,初步反映出眼外伤在运动外伤中占有的位置,应引起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的相应注视。统计过去发生的病例,介绍处理方法与防治经验,以提高今后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的效率。这53例眼外伤分属的运动项目与病例数统划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济南惨案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革命与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发生碰撞的产物。它对中国内政外交的走向均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逐渐对其投以关注,时至今日已硕果累累。从始至今,学术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因论述、对日交涉、战略决策、"济案"影响以及部分个案问题的考证上。综观相关研究,呈现如下特点:国际化史料成为其研究的重要辅料;研究视域逐步扩大,研究视角更加新颖;实证研究仍是其研究的主要方法。同时存在如下不足:比较研究有待发展;拓展性研究有待加强;跨学科研究尤显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