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20世纪是人类对话、交流、沟通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终身学习的世纪。若不终生培训,将被时代抛弃。 (一) 读了12卷470多万字的“电视丛书”,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支配国际部在三年内出了12卷470万多字的“电视丛书”。须知,这可完全属于业余的“个人爱好”,是完成本职工作后的再创造,和上班的工作业绩没有直接关系的。 后来通过多方了解,我慢慢明白了,正是由于部负责人的积极倡导、以身作则,推动大家增强理论修养,才使理论著述蔚然成风。 “……忙乱之余,经常问我自己,我是谁?到底在干什么?这到底…  相似文献   

2.
外国影视剧制品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怎样从中区分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呢?根本的方法是,应该从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的具体国情出发,过细地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充分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用以下十项原则审慎判别。一、向电视观众介绍根据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名著改编的优秀影视作品。二、引进的外国电视剧应是内容健康、思想进步、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清新、品  相似文献   

3.
浅谈"把关人"的把关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颖 《编辑之友》2002,(5):54-54
新闻报道是一个取舍的过程,选择受到媒体定位、受众需求和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心理学家列文首创"把关人"这一名词,用来表明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控制功能.媒体把关是一个有组织、环环相扣的过程,而编辑在整个把关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他直接决定稿件的刊发与否,因此,编辑把关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乃至整张报纸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基层电视台要以新闻立台.作为“把关人”的新闻编辑,须处理好环境与职责的关系,加强新闻栏目的策划管理,推行新闻改革与创新,求突破、谋创新,带领基层电视新闻栏目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似文献   

5.
阳玉平 《传媒》2012,(6):46-47
今天,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社科学术期刊如何发展是摆在学界和业界面前的一个课题。作为一名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发展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把关"水平?解决这类问题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当前社科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下,探讨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并不断提高自己编辑水平。  相似文献   

6.
王宝会 《新闻世界》2023,(11):77-79
报纸编辑作为版面“把关人”,直接影响着报纸质效。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结合笔者纸媒编辑工作实践,以党报要闻版和两会特刊版为例,围绕如何积极践行“四力”要求,做好版面“把关人”、提升报纸影响力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计算新闻这一概念自本世纪初被提出以来,其理论和内涵伴随新技术的出现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丰富之中.如今它涵盖了从聊天机器人和推荐系统,到人工智能(AI)和原子化新闻等一系列应用在新闻业中的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已被业界广泛应用于新闻的采编、制作和分发.数据、算法和软件正在成为当代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我们统称它们为机器.毫无...  相似文献   

8.
姚炜 《新闻世界》2009,(10):30-31
编辑常被誉为新闻的“把关人”,夜班检查则是报纸的“把关人”。一张报纸的出版,从记者、通讯员采写稿件,到编辑、部主任编发稿件,再到总编审阅,最后在夜班“组装”成大样。大样的检查就是报纸“成品”前最后一关。如果说前面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和差错.还有后续环节可以帮助纠正的话,那么通过检查一关。问题和差错则可能无可改正了。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职能定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从互联网崛起为崭新一代的传媒以来,网上信息流通的空前自由度备受褒扬,被视为互联网技术特征之一.将网络与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自在流通联系在一起,似乎已成为讨论网络的思维定势.网络似乎提供了一个没有人把关的无限自由的信息平台.人们不必只阅读单一信息源的信息,而能够从许多信息中随心所欲地"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甚至可以将自己独家的信息和个性化的观点传播给他人.于是,我们不禁要问:网络时代,还需不需要编辑?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媒体中,编辑起着新闻"把关人"的角色。然而,在报网互动环境下,新闻编辑不仅仅是一个"把关人",更是一个"引路人"。面对网络的海量信息和众说纷纭的意见,编辑要善于选择、鉴别、把关,还应为网民提供一个交流平台。网络时代的新闻编辑既要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又要掌握网络传播技能。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化时代,媒体竞争激烈,任何媒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是媒体的“头脑”,是各个关口的“守门人”,编辑的职责决定了其责任的重大。 一、参与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12.
正出版物差错率上升有各种方面的原因,但编辑责任心淡化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作品的创作人之一的编辑,应加强为出版物质量把关的意识。《咬文嚼字》杂志编委金文明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以下简称《石》)出版后,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读者和媒体中引起巨大反响。除了少数人认为金文明借名人出名外,大多数读者都指责余秋雨做学问的浮躁作风,而余秋雨拒不认错的态度更是进一步激怒读者,招来更多非议。是非曲直,历史自有公论,本文无意对这场"金余之争"作任何评价,只想从编辑的角度对金文明《石》中所指  相似文献   

13.
若干年前,人们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接近互联网,就像"吃完"主流媒体的"正餐"后,享用一下互联网"佐餐".如今许多人虽然不再把互联网等新媒体及新媒体形式当作"佐餐",但对其中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常常嗤之以鼻,对它们传播的某些信息,常常投以怀疑的目光,对"无错不成网"已见怪不怪.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主要是新媒体及新媒体形式超常发展所带来的.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新媒体的"把关人"--编辑.  相似文献   

14.
一线记者采访后写的第一稿是编辑“动手操刀”的重要依据,如果文章中出现的不是错别字或者逻辑思维、观点立场等编辑能明眼看出的错误,那么编辑将很难将隐藏在文章内的隐形错误挑出来,如地名、人名、被采访者职务、采访现场的街道名称、采访单位的全称、数据及行业政策法规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等。一旦疏忽、被刊发出去,将会在社会上引起不良影响,直接影响到报纸的声誉。因此,一线记者采访后写出的第一稿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记者在写稿时要做好把关人。  相似文献   

15.
从"把关人"向"引路人"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兴起首先带来从业者传播理念上的变化。"把关人"内涵发生转换。在网络传播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角色正在发生转换: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信息传播成本大大降低,个人间信息传播"门槛"越来越低,传播的双向性使得传播的权力泛化,任何人都拥有传播的权力,传播者的权威性被削弱;信息  相似文献   

16.
搞电视宣传,特别是搞舆论监督报道,借用一句流行的话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对栏目制片人(负责人)、部、台领导等被称为节目“把关人”的人来说,搞舆论监督报道有几怕:怕与政策法规相左,怕领导不高兴,怕说情,怕在观众面前吃力不讨好。但怕归怕,节目还得在怕中做,因为舆论监督是体现新闻媒体功能及社会责任感的锐利武器。作为节目“把关人”应把“怕”转化为动力,使舆论报道合法、合情,有理、有据、有力。有用。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把关人”为舆论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报道环境,努力抓好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形…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宽泛,其中不乏鱼龙混杂。作为主流媒体,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信息传递,而是做正确的舆论引导,因此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把好关口十分重要,这就要求作为把关人的新闻编辑不仅要确保新闻事实精准无误,更要确保新闻传播的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正确。本文作者总结自己多年编辑工作经验,谈谈编辑如何当好新闻传播的把关人。  相似文献   

18.
培育"四种目光"当好把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 纸、杂志编辑部的任何一篇稿件 ,都要经过从编辑到终审发稿人各层关口方能发出。尽管各层把关人所负的责任不同 ,但大凡优秀的审稿人 ,都要具有好眼力 ,这是当好把关人最关键的一条。出色的把关人要目光犀利 ,就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 ,辨真伪、除错讹、正是非 ,使差错无藏身之地。特别是涉及宗教、民族等敏感问题 ,更要格外谨慎。根据笔者在《半月谈》杂志曾经当过一段审读人的实践 ,和读到一些同行的审稿经验与体会 ,以及对成品差错的反思 ,对审稿人如何把好关口 ,怎样捕捉差错的问题 ,总结归纳出要培育“四种目光” ,即 :敏锐的政治…  相似文献   

19.
Web2.0时代的网络"把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Web2.0的特点及其表现形态 在网络世界里,"Web2.0"可谓是近两年网络界仅次于"博客"(blog)的第二流行词汇.它相对于1.0有着交互性、个性化以及去中心化的鲜明特征.Web2.0时代的网站表现形态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相似文献   

20.
张玲 《新闻记者》2006,(12):45-47
一、Web2.0时代“把关”理论的发展 从1950年怀特将“把关”的概念正式引入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到上世纪90年代初.休梅克(Shoemaker)和里茨(Reese)提出了著名的五层面“把关”模式(个人层面、行业规则层面、组织层面、媒介制度层面和社会体制层面),“把关”理论已经从个人层面发展到了体制层面。当然,五层面模式是一个普遍性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并非针对网络(更非Web2.0)传播提出.缺乏对它的个性化思考,而这种思考便是五层面“把关”模式之于Web2.0的运用及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